◎董銘第一眼看到《天才不能承受之重》的海報,很容易聯想到前幾日楊紫瓊主演的那部《瞬息全宇宙》,兩者不僅設計風格“雷同”,就連解構“虛擬”身份的立意和情感上的原始訴求,也多有相似之處,甚至套用后者的諧音梗片名,將該片戲稱為“爹的多重宇宙”,似乎也頗為貼切。有趣的是,在這部影片中與凱奇搭對手戲的,是如今在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男星之一,憑借《權力的游戲》《毒梟》和《曼達洛人》走紅的佩德羅·帕斯卡。比凱奇年紀小一圈的帕斯卡,還真的可以算是“看凱奇叔叔電影長大”的粉絲。他在片中大部分時間的所作所為,壓根不像殺伐決斷的加泰羅尼亞大佬,更像是個智商滑坡的原生影迷。他那份獨特的“心水片單TOP3”,把《變臉》《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同《帕丁頓熊2》相提并論,也算是用最坦誠的一面,換來了一個最純粹的凱奇。而粉絲與偶像之間的敞開心扉,也是影片最為微妙的挖掘。正如凱奇的從影作品中,大部分都是商業類型片,這部《天才不能承受之重》也被編織在一個俗套的“臥底特工大破黑幫”的故事框架中,結構上生硬粗暴,反轉牽強滑稽,即便算是主創有意為之的“反類型”,節奏上也無法讓人愉悅。可當片中那些笨拙的動作戲,是出自“演員凱奇”,而非“角色凱奇”之手,則讓人多了一份感觸,尤其是看到他會因為一句“Action”瞬間清醒,這種源自片場的“笑果”,其實是對電影表演者的集體致敬。比“特工類型片”更為俗到濫的,則是好萊塢亙古不變的情感主題:家庭的回歸和兩代人的和解,早在片頭的《空中監獄》片段中就已點題。如果說《瞬息全宇宙》是亞裔移民家庭因為文化和語言造成的母女隔閡,那《天才不能承受之重》就是好萊塢名人在公眾形象和私人身份之間的巨大落差,特別是凱奇這樣在財務和名譽上起伏較大的明星,他與女兒的和解還要放棄更多的尊嚴和自負。當然,就像動作戲的荒唐不可信,影片的情感戲也是虛虛實實的——“真正的”凱奇沒有女兒(只有兩個兒子),五次婚姻中的三位妻子都是亞裔,其結婚、離婚和擇偶標準外人完全看不懂,倒是有一任妻子的職業同電影中一樣,是一名化妝師。說起來,比起布魯斯·威利斯退休前拍得一水兒爛片,凱奇這些年還時不時會產出一兩部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除了這部《天才不能承受之重》,去年的《豬》、2018年的《曼蒂》都是帶有Cult氣質的獨立作品。而就像威利斯患上了“失語癥”,廣接爛片是為了給老婆孩子攢些贍養費,凱奇也有自己的苦衷:因為大肆揮霍和投資失敗,這位曾身價過億的好萊塢巨星破產了,他接那些不著四六的爛片也是為了填補財務漏洞。坊間一直在流傳著凱奇糟糕的財務理念和奇葩的收藏口味,譬如花30萬美元買一個恐龍頭骨(還是贓物),345萬買一棟臭名昭著的鬼屋……如今這些可笑的藏品和不動產都被拍賣,凱奇自己似乎也有所醒悟,在《天才不能承受之重》就有一幕自我調侃:當他見到哈維的收藏密室時大為感動,其中一座耍雙槍的雕塑,顯然是來自凱奇巔峰時的代表作《變臉》。“你花多少錢買了個這么丑的雕塑?”雖然嘴上不屑,但凱奇還是準備用三倍的價錢買下,卻遭到了哈維的拒絕:“對不起,凱奇先生,這是非賣品!”這是整部影片最令人感動,乃至于淚光盈盈的一幕,同時也傳遞了兩個層面的理解:好萊塢的大明星們都是可以通過商業產品來銘刻的,哈維傾心打造的“英靈殿”里,大多是購買、拍賣所得的海報、道具和衍生品,借以表達他對凱奇的癡迷,這也是如今全世界粉絲對于偶像的主要“應援”方式;但同時,對于哈維這樣的狂熱粉來說,偶像真人即便就在眼前,也不等同于他“內心的偶像”。也就是,說他有強烈的“造神”意愿,甚至有將不完美的明星改造成完美的“銀幕之神”的沖動和決心,所以他想寫劇本讓凱奇來出演,讓凱奇走出低谷,所以當面拒絕偶像的要求就不奇怪了。至于凱奇本人,花2萬美元從粉絲手上買個自己的“丑雕塑”,可以說是“無腦收藏”的老毛病又犯了,但更多的還是在緬懷自己的高光時刻:《勇闖奪命島》里的毒珠、《空中監獄》里的兔玩具、《變臉》里特別定制的黃金版“春田雙槍”的背后,是“我當年可真紅過”!那真是凱奇紅透半邊天的時代,作為大導演科波拉“隱姓埋名”的侄子,他的演藝生涯隨著1995年的《離開拉斯維加斯》登上巔峰,在奧斯卡小金人的助力下,凱奇成為一眾票房大片的“顏值”擔綱。這個高峰期長達十年,直到新千年后的《改編劇本》《戰爭之王》和《國家寶藏》系列時,凱奇的銀幕號召力也還在,放在整個好萊塢也算是不錯的,贊一句“天才”都不為過。但隨后,無論是接片的眼光、演技、票房,還是個人生活方面,凱奇一路下跌,大量爛片耗盡了影迷們的期待,也打消了導演和制片人們的意向。正如大衛·格林在《天才不能承受之重》中面對他時的尷尬:“尼克你很好,以前的作品也棒,但是很遺憾,這次我不能用你。”這也就是為什么影片中會存在“兩個凱奇”,他們代表著過去和現在、虛構與真實,以及外人眼中和自我反省的割裂,就像多重宇宙的存在,既無法相互吞噬,又容易造成混沌。遺憾的是,影片中這種交鋒還是有些流于表面,雖然對白和做派有著標志性的“凱奇式瘋范兒”,但沖突還不夠犀利,甚至有些語焉不詳。至于影片下半程解救“女兒”的動作戲,則顯得過于胡鬧和倉促,導演也有點力不從心的敷衍感,沒能把對“明星的實質”一挖到底,反倒不如像《曼蒂》那樣大灑血包來得過癮些。或許,對于還不到60歲的凱奇來說,現在就給自己蓋棺定論為時尚早,這部《天才不能承受之重》不過是一次粉絲送上門的玩票機會,能瘋一次,皮一把,真一點,就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