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香港回歸25周年,更是電影進入香港125周年。
這一百年間,香港電影“盡皆過火,盡是癲狂”,逐漸成為最耀眼的東方明珠,在整個亞洲一枝獨秀。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座東方好萊塢迎來了日薄西山的暮年。
香港電影這個流光溢彩的電影工廠變得支離破碎、垂垂老矣、不復當年,留下的只剩光影里的遺憾和那些代表香港電影的巨星們。
一是李小龍。
李小龍不是香港電影中第一位武打明星,但他絕對是第一位舉世聞名的華人動作演員。
當年,鄒文懷在一張餐巾紙上,以7500美元簽了李小龍,隨后李小龍就帶著劇組前往泰國的一個小村莊拍攝《唐山大兄》。
也許是時勢使然,《唐山大兄》在香港上映不到3周,票房就已達到350萬港元,打破了當時香港電影票房紀錄。
李小龍一下子成了香港所有年輕人的偶像,對他的“李三腳”崇拜不已,他所代表的功夫片不同于邵氏的模式化,而是強調迅猛有力,出其不意。
之后的《精武門》是功夫片的又一次更新。
以往功夫片盡是狹隘的復仇主題,《精武門》將影片上升到民族大義,以其強烈的愛國意識和民族精神引起廣泛共鳴。
第三部電影《猛龍過江》被譽為功夫片教科書。
最后一幕,李小龍和國際空手道冠軍在古羅馬競技場無任何鏡頭剪輯的對決,動作之優美,令人嘆為觀止。
《猛龍過江》成功后,《龍爭虎斗》問世。
這部電影令李小龍成為全世界的偶像,全球票房2.3億美元,功夫一詞自此晉升為中國的文化名片。
可惜天妒英才,《死亡游戲》才拍攝一半,李小龍便在香港逝世。
但他四部半的成就以及對功夫的發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上的貢獻,對華人形象在全球的改變的促進,都讓后來者望塵莫及。
二是許冠文。
在周星馳之前,香港喜劇電影之王的寶座一直是許冠文的囊中之物。
這位冷面笑匠的作品諷刺時弊,笑中帶淚,蘊藏哲理,《鬼馬雙星》《摩登保鏢》《半斤八兩》屢次打破票房紀錄。
在香港本土,《半斤八兩》更是整個1970年代最高收入的電影,高于同時代的《星球大戰》、《大白鯊》、《超人》等好萊塢大片。
許冠文的喜劇風格偏向于底層小人物,總是在笑聲中參雜現實主義的悲涼。
他的作品不是惡俗的無厘頭,而是將生活中的苦楚融合到電影當中,把這些苦難化成笑料,讓觀眾又哭又笑。
直至1991年的《豪門夜宴》,喜劇之王易位。
許冠文以雞屁股和雞頭的比喻,將喜劇之王的稱號交到了周星馳的手上。
他也在《新半斤八兩》之后很少再出現在銀幕上,專注于幕后工作,推動香港電影的發展。
三是成龍。
成龍是活著的傳奇,是華語電影最大牌的一張王牌。
在中國,他是唯一一個不靠本土市場,單憑海外市場就能讓電影回本并且大賣的演員。
而且華人世界里只有成龍一人的電影結束后觀眾還不肯離場,不是因為彩蛋,是因為要看NG片段。
在日本,成龍一個人的電影票房累計為600億日元(約等于人民幣39.7億元)。
華語電影在日本的總票房是1000億日元,成龍一個人就是半壁江山,畢竟他在日本可是能與大熊貓相提并論的超人氣明星。
在韓國,成龍有43部電影打入韓國年度票房前50,獲得年度冠軍17次,《醉拳》是韓國有史以來最賣座的華語片,觀影人次紀錄保持了三十年才被打破。
在北美成龍的票房累計超過20億美元。
這一數字保持著華人明星在北美累計票房最高紀錄和華語片北美累計票房最高紀錄。
《尖峰時刻》的票房開畫記錄過了20年才被打破,《尖峰時刻2》、《功夫夢》、《尖峰時刻》和《尖峰時刻3》是好萊塢動作片史上票房記錄前四名。
除此之外,成龍在世界各地拍攝電影的便利之處更是聽得耳朵都出繭了。
國外電影打分平臺爛番茄因他而建,日本的好多游戲和漫畫中的人物根據他所出,在荷蘭、烏克蘭、德國拍電影,當地大力支持。
這樣的成龍終于2016年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成為華語電影第一人,當之無愧的活著的傳奇。
四是周潤發。
世界上,有一個男人的魅力無法阻擋,熒幕上的周潤發。
那么還有比熒幕上的周潤發更有魅力的人嗎?當然有,那就是生活中的周潤發。
發哥代表了一個時代。
他的演技千人千面,基本上沒有他演不了的角色。
有的是叛逆型、嬉皮型,有的是英俊瀟灑、文質彬彬,有的是滑稽可笑、落魄難堪,也有的是深藏不露、冷峻而富有感情。
正是因為這份出色,讓他為華語電影留下了許多經典作品,《上海灘》《英雄本色》《縱橫四海》《監獄風云》《秋天的童話》等。
即使自己已經成功名酒,發哥依舊保持著云淡風輕的豁達。
他不建議自己沒有小孩,也不拒絕上菜市場買菜,從來不把自己當大明星,這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得益于他不爭名奪利的性格。
他說自己的理想就是做一個人快樂普通人,因為人生中真正難的不是賺多少錢,而是如何保持住一顆安寧的心,過著平凡而快樂的生活。
五是劉德華。
有這樣一句話:能紅一兩年的,是有運氣;
能紅一二十年的,是有道行;能紅三十年的,是有觀眾緣,能紅四十年的,叫做劉德華。
這并不是謬贊而是一種公認的肯定,出道四十年,劉德華一直是一線,并且活躍在大銀幕。
劉德華一開始并不是天王巨星。
演戲被人噴沒演技,只會像偶像一樣耍帥,唱歌被人批評沒感情,沒技巧,只有一張臉。
但劉德華并沒有著急反駁,而是用一個個作品進行反擊,《無間道》《天若有情》《忘情水》《練習》等。
這些作品讓他足以當得起四大天王的稱號,而且被人詬病沒演技的話題也該停停了,他可是三屆金像獎,兩屆金馬獎的影帝得主。
六是周星馳。
在無厘頭方面,周星馳是大師,在一本正經方面,周星馳也是大師,所以他是喜劇之王。
周星馳在電影中塑造了各色各樣的小人物,但核心始終是小人物的夢想與逆襲。
這些小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故事,位于社會底層,不受人待見,路人也是冷眼旁觀,但他們會把握機會,不斷努力。
最終的結局也都是脫胎換骨、萬人敬仰,只不過,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氣節,他會“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這種角色里的人物性格也是現實中周星馳的投射,如果沒有電影上映,我們基本很難看到周星馳的消息,這就是他,總是事了拂衣去。
七是李連杰。
嚴格來說,李連杰屬于內地演員,但他的發展主陣地都在香港。
而且再次成名也在香港,經典代表作除了《少林寺》之外都是港片,所以可以把他歸類為香港演員。
論動作的飄逸度,當屬李連杰。
他的功夫使力量與美感結合在一起,讓力量、速度、柔韌三者有機融于一體。
作為“功夫皇帝”的他,從未被我們遺忘,只要回顧過去的光影時代,李連杰便是不可磨滅的符號。
除了他們七位之外,還有三位演員可以代表香港電影。
他們分別是梁朝偉、張曼玉、古天樂,一個是第二位華人戛納影帝,一個是第一個華人柏林、戛納雙影后,一個是后港片時代最具知名的香港演員。
只是俱往矣,都過去了。
曾經作為香港電影名片的他們都已經老了,下一代青黃不接,輝煌的香港電影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