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學懂愛,真的很難,但也不是不可能
愛,包括了恨,同時也是原諒,與成長,當初恨一個人,可能出于討厭,討厭自己的無能為力。原諒一個人,需要的勇氣更大,那怕只是一淺微笑,而成長,則是歷經(jīng)了恨與原諒,才從愛中長大。
恰恰彼此都害怕受傷,害怕愛都是假的,才有了恨意,在恨一個人的同時,感覺全世界都在拿自己開干,可惜唯有如此,才能忍痛接受現(xiàn)實。當生氣,恨,討厭,殘忍過后,才發(fā)現(xiàn)當初的舉動,都是帶給自己原諒的勇氣,才是促成自己的跨步成長。
你說,愛是懷疑,不無道理,它確實讓人無限憧憬,也叫人掏心掏肺愛得無我,世上的小三,第三者,狐貍精,你說他們都是活該,破壞他人感情,可是換個角度,他們何嘗不是因喜歡而碰上 ? 因愛而蒙蔽了雙眼 ? 這也算愛呀!
愛情世界,總有受傷之時,對方因別人而拋棄了自己,自己因不忍欺騙而選擇割舍。痛苦,只是一個過渡期,放下,總比拖泥帶水,陷入泥濘垂死掙扎來得厚道,至少日后還會選擇原諒,感謝這愛給自己的新生命。
電影要切入的角度很多,同妻,孩子跟母親,同性戀人,小三,劇場同事,等等多方面關系來陳述這么一段,可能每日正發(fā)生的事情。它撇除了同類題材一般給予人的沉重壓力,反而反諷輕松的元素讓人看得舒服,不刻意熬煮煽情大招,卻總有許多不經(jīng)意的感動時刻。
故事中的每一個角色,你會看到愛一個人和失去一個人的快樂與哀愁,喜悅跟孤獨。
從女主角劉三蓮這位同妻身上,你或許發(fā)現(xiàn)她在亡夫和同性小三一起后,亡夫因換肝手術失敗去世后,留下的保險金受益人卻是小三而非自己,那種嗜金如命,一無所有的狀況,對小三母親公告實情,對孩子的諸多不滿,等等典型寡婦動作而產(chǎn)生恨意。
但換個角度,她在這個不滿的現(xiàn)況下,她可是望子成龍,她尋找咨詢師談心,她對小三從恨到放緩的態(tài)度,從小三身上追討亡夫保險金,到放手給對方,這樣大喜大悲的過程來學習愛和原諒,代價或許大了些,但最后因恨而愛,你說神奇嗎?
小三阿杰或許成為了所有事情的罪魁禍首,他愛上一位有家室的偽直男,他風流倜儻,活像小混混,卻小有才華,在劇場擔任導演,也是他和愛人相識地點,他選擇留在一位患有絕癥的人夫身邊,不求回報,只要愛得坦誠。被大耳窿前來討債,打破右腿但堅持負傷完成劇場演出,他是別人眼中搶人丈夫的死同性戀,但愛情何來先禮后兵 ? 有些事情,出于愛而讓人堅持。
最后,母親來到劇場獻花給阿杰,這刻簡直是電影結尾的高潮,包含了最無私的母愛,去接受兒子一切的選擇,這一刻,我淚眼濕潤。
邱澤帥得過分,他飾演的阿杰有許多高光時刻,第一幕在回憶中和愛人彈吉他的交流,寥寥幾句的對話但簡潔有力,那種對愛期盼的眼神悅色,非常透徹,之后每一回的出鏡都很有戲,但這種”戲味”則不留痕跡,不帶任何演的成分。
從舞臺劇跨界演出的謝盈萱,是電影中最抓人的角色,飾演劉三蓮沒有一絲演的痕跡,活生生就是一位典型主婦來到電影劇場的本色出演,每場戲的完整度高,完美無瑕,近乎每一場戲都可以當教科書而被記住,尤其在問咨詢師那句”一切都是假的嗎?難道,沒有一點點真 ?”,那種失聲痛哭的處理很神,金馬影后,實至名歸。
不論是母愛,伴侶之愛,你最終會明白,在愛之中是沒有任何限制,越是束縛越是凸顯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