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哭時鼻涕眼淚齊飛的場景,總歸不會太漂亮。
影視劇中,卻要將不太美的哭戲鏡頭化,要讓“聲淚俱下”變成“梨花帶雨”。
當然,“哭戲”并不是越美越好,觸動人心,讓觀眾有代入感才是重點。
這種復雜的矛盾,也讓“哭戲”成為考驗演員演技高低的標準之一。
在這個標準下,觀眾就看到了種種“不但丑還讓人尷尬的哭戲”。
01、只要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你們
避免讓楊穎演“哭戲”,是有原因的。
通常的情況,她壓根哭不出來。
在她資源最好的那個階段,竟然接到了《建黨偉業》中的重要角色,還和劉德華有大段對手戲。
劇情中有段哭戲,但拍攝時楊穎根本擠不出眼淚。
一旁的劉德華,急得親自下場給她涂催淚棒。
催淚棒在楊穎的演技面前,毫無懸念地敗下陣來,工作人員只好換眼藥水。
劉德華短暫的震驚之后,也拿起一瓶眼藥水幫她催淚,雙管齊下后,終于能開拍了。
如果什么道具都不用,讓楊穎硬哭,很容易就會出現在翻車現場。
這哭戲絕了。
一半臉似乎在笑,一半臉如同在哭,總之就是一個不確定的“薛定諤”狀態。
后來被觀眾批評地狠了,楊穎也有了一定的自我反省,開始花點功夫在演技上面,但效果有限。
有點哭的意思了,但也只有一點。
如果沒有淚水,怎么看都像是“反派”被拆穿后露出一副“算你狠”的模樣。
就這樣的表現,卻讓大寶貝的粉絲歡呼雀躍地稱:“我們baby會哭了,進步特別大。”
楊穎的微笑唇,也實在不適合演哭戲,咋哭都感覺她在笑。
讓人尷尬的還有周也。
浮夸做作是對她演技比較到位的點評。
尤其是遇到考驗演員的“哭戲”時,周也容易把觀眾帶歪。
這大張的嘴,飄忽的眼神,像饑餓的嬰兒哭喊著要吃奶的樣子。
她并不理解角色的感情,所以想通過夸大的表情來詮釋角色,用力過猛,根本打動不了觀眾。
但在資本的推動下,周也的演技,在網上竟被大加夸贊,著實令人想不通。
被資本推上快車道的演員,一邊是鮮花,一邊是懸崖。
他們越過了演技沉淀的階段,不用體驗“跑龍套”的苦日子,就能拍大作品,和頂流搭戲,出席一個個電影盛典。
這樣的代價,就是放棄了犯錯和磨練,遠離生活體驗的演員,就像無源之水,也許能光鮮一時,但走不長久。
同樣哭得像個孩子的,還有迪麗熱巴。
在《漂亮的李慧珍》中,熱巴挑戰哭戲的樣子,也是一言難盡。
不過好在熱巴有鉆研演技的精神。
在被嘲諷后,她的哭戲,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進步。
如今網上都是盛贊熱巴哭戲很強的聲音了。
很難掌握火候的“哭戲”
演戲其實不簡單,尤其是表現人物內心的“哭戲”。
很多演員能做到聲淚俱下,但卻很難掌握火候。
哪怕鏡頭運用得再好,也很難讓人帶入劇情。
娜扎就在這上面吃過虧。
眼淚是有了,但總覺得缺點什么。
也許太想表現出少女的天真爛漫,結果用力過猛,五官亂飛的樣子,演出了隔壁傻妞的感覺。
如果沒有這么多的表情,就會有種不一樣的感覺。
比如在《擇天記》中的一段哭戲,就表現地非常好。
演技發揮不穩定,是娜扎、熱巴等類型的演員的短板。
但也有演技一直差地很穩定的演員,尤其是有“哭戲”的時候。
宋茜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好好的“唱跳偶像”不當,演技不行還偏偏要和專業演員搶飯碗,被吐槽也是必然的。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深受韓國演藝圈的影響,宋茜演什么,都是用一種極度夸張的表情,來詮釋人物的內心思密達。
大眼睛眨啊眨,美是挺美,就是沒有代入感。
“哭戲”管不住表情,用力過猛,是如今很多青年演員的通病,尤其是女演員。
演員喬欣的這場哭戲,已經接近反面的典型了。
拋開劇情,很難看出這人是在笑,還是在哭。
有時候,連以往被贊演技在線的演員,都會在哭戲上栽跟頭。
比如周冬雨。
在電影大熒幕上,周冬雨的哭戲絕對精彩。
但搬到小屏幕中,電視劇中她的表現,就讓人很尷尬。
在《麻雀》中,周冬雨哭出了完全不按劇情發展的感覺。
男演員“亂哭”起來,才是最可怕的
帥氣的陳偉霆,演啥都挺好,但千萬別讓他碰哭戲。
這自說自話的模樣,略帶俏皮的眼神,憨中帶傻,完全和哭沒一點關系。
但這偏偏就是一場哭戲。
幸虧舒暢扮演的角色當時已經氣絕,但凡睜眼看到眼前這個瘋癲的男人,絕對笑場。
看陳偉霆的這段哭戲,就像是哈欠打到一半,硬生生又憋回去那般難受。
盡管如此,陳偉霆的模樣還算“小可愛”,下面出場的,才是大魔王。
他們統稱“哭戲界”的三巨頭——周杰、何潤東、馬景濤。
他們哭起來,共同點都是“嚇人”,但每個人的側重點卻又不同。
周杰的戲,在鼻孔。
馬景濤的重點,是咆哮般的聲浪。
何潤東就簡單點,他有一張尺寸過人的嘴。
上面三位大魔頭,起碼還是有演技的。
最讓觀眾難受的,是毫無演技又遇到哭戲的演員。
在龔俊毫無波瀾的哭戲承托下,連演技備受詬病的周也,也似乎變得生動了很多。
盡管沒擠出眼淚,起碼龔俊的表情到位了。
再看看青年演員陳宥維的哭戲表現,就知道啥叫“騷柔”了。
這表情配合莫名就突然閉起的雙眼,很難不讓人懷疑,他是在“開車”。
看多了,會引起生理上的嚴重不適。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看完各種“怪力亂神”般地哭戲,來欣賞一下有點水平的“哭戲”是什么樣的。
普遍被觀眾奉為經典的,是孫儷在《甄嬛傳》中的“哭戲”。
該劇中孫儷的苦,可謂段段是經典。
初入深宮后的不安和無助,開啟了甄嬛第一次梨花帶雨的哭泣。
痛失孩子后、讓人為之動容的哭泣。
眉莊去世時,孫儷用拋棄形象的一場哭戲,詮釋了姐妹情深,也讓她看透了爾虞我詐的世態炎涼。痛苦過后,再無善良。
而在皇上離世后,淚水劃過她麻木的臉,不再委屈和不舍,只有無言的兩行清淚。
細節把握得也很到位,在喊完第三次的剎那,眼淚落下。
縱觀全劇,嬛嬛的哭戲,有層次、有起伏、張弛有度,層層遞進。
這樣的表演,讓觀眾共情滿滿,每次看她哭,都會跟著一起落淚。
在短時間內,很難再有演員超越孫儷的哭戲了。
不過也有演技不錯的演員,懂得如何演好一場哭戲。
趙麗穎是代表人物。
不管是崩潰的痛哭,還是不舍的挽留,趙麗穎的表情都挺到位,很好的與劇情相融合。
可圈可點的,還有楊紫。
在同齡演員中,楊紫的表現可謂是一騎絕塵。
不會在乎自己的形象,沉寂式的哭泣,讓觀眾感到了真摯和心疼。
當然她也可以哭得很美。
故作高傲的樣子,配合著不受控制的淚滴,讓觀眾的心都揪在一起。
正是有了這些演技在線的演員,才讓影視作品變得有血有肉,更加好看。
結語
哭戲,其實不分美丑,只分好壞。
觀眾忍受不了拙劣的哭戲。
用眼藥水代替眼淚,用亂飛的表情代替內心的情緒,是一種敷衍,是對作品和觀眾的不尊重。
這種敷衍的態度,換來群嘲也不足為奇。
演員,最重要的還是演技。
在演技面前,俊美精致的臉龐,只是陪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