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今天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先來想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直接關系著我們在過年之前,為什么還要過一個小年。
這個問題是什么呢?
那就是:
誰是中國家庭的“一家之主”?
是丈夫嗎?是妻子嗎?是孩子嗎?還是公公或者婆婆?
都不是。
實際上,在我國的民間傳說中,一個家庭的一家之主,從來就不是人,而是神。雖然這個神,好像不怎么起眼,但人家也是一介天尊……
沒錯,就是灶王爺。
別看這個灶王爺,整天在灶膛里待著,灰頭土臉的。可人家不僅管著一家人的飲食,而且還暗中考察著一家人的善惡,并且記在小本本上。等到年前上天宮開會,便會報告給玉皇大帝。
如此看來,實際上灶王爺,就是一個線人。
只不過這個線人,是玉皇大帝安排的。所以,是想抓抓不住,想趕趕不走。怎么辦呢?只好在他上天開會之前,好好犒勞犒勞了。
那么,他什么時候上天開會呢?
據(jù)周處在《風土記》中記載,在三國兩晉時期,人們就已經摸清楚,灶王爺上天開會的準確時間了,就是臘月二十五。
于是:
“臘月二十四日夜,(祭)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
畢竟臘月二十五,灶王爺就上天去了。
眼見接下來一年里,一大家子的運勢是好是壞,全靠灶王爺這張嘴了。因此,臘月二十四晚上,家家戶戶便都忙著祭灶。
祭灶怎么祭呢?
據(jù)《荊楚歲時記》記載,當時是“以豚酒祭灶神”。也就是一些肉呀酒呀什么的。
到了北宋年間,人們祭灶時的花樣,就變得多了起來。
據(jù)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
“備酒果送神,燒合家替代錢紙,帖灶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門,謂之‘醉司命’。夜于床底點燈,謂之‘照虛耗’。”
當時的人們,祭灶時不但會準備酒肉,還會準備蔬菜瓜果,以及各種乳糖等。
比如吳自牧就在《夢粱錄》中記述:
“皆備蔬食餳(糖)豆祀灶。”
祭祀的時候,人們會把酒糟涂在灶門上,稱之為“醉司命”。意思就是,怕灶王爺在天上亂說話,提前把他給灌醉了。
說起來,當時的人也是小氣,居然用的是酒糟。
這位可是神仙,竟然也敢糊弄!
祭祀完了以后,便把灶王爺?shù)纳裣瘢€有紙扎的灶馬,放在一起燒掉,稱之為“燒合家”。夜里還會在床底,點上一根蠟燭,稱之為“照虛耗”。
值得一提的是,兩宋年間人們祭灶,也是在臘月二十四。
明朝的時候,據(jù)《五雜俎》記載,人們祭灶的日期,還是臘月二十四。
“俗皆以十二月二十四日祀灶,謂灶神是夜上天。”
不過在明朝時,灶王爺上天的日子,不知為什么居然提前了。從過去的臘月二十五,提前到了“是夜”,也就是臘月二十四的夜里。
這么一來,如果晚飯吃晚一些,可能還有點不趕趟。
到了清朝,我國的南方和北方,關于具體哪一天祭灶?到底是臘月二十四,還是臘月二十三?就出現(xiàn)分歧了。
有一本書叫《清嘉錄》,記述的是清朝年間,蘇州以及周邊南方地區(qū)的節(jié)令習俗。其中,關于哪一天祭灶,明確寫的是臘月二十四:
“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
然而,在記述北京及其周邊北方地區(qū)的節(jié)令習俗的書籍中,關于哪一天祭灶,寫的則是臘月二十三:
“廿三日更盡時,家家祀灶。”
——《帝京歲時紀勝》
“二十三日祭灶。”
——《燕京歲時記》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明明在明朝的時候,北京以及周邊北方地區(qū)的小年,還是在臘月二十四。
有人說,這是因為清宮的小年,是在臘月二十三。
事實上還真是這樣。
在徐珂的《清稗類鈔》中,就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每歲十二月二十三日,皇帝又自于宮中祀灶以為常。”
就是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清朝的皇帝,會在皇宮里親自祭灶,并且還形成了慣例。皇帝家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京城的官宦人家,當然不能落下了,還有老百姓們,當然也要沾沾皇家的貴氣了。
就這樣,過小年這個習俗,就變成了北方臘月二十三,南方臘月二十四。
這其實也沒什么,反正小年還是一樣過,只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只不過苦了玉皇大帝,以前聽灶王爺上天匯報,一天就完事,現(xiàn)在灶王爺分兩撥來,平白無故多加了一天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