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電影《食神》的朋友都知道,該影片由周星馳主演,劇情幽默嘲諷,情節跌宕起伏。
史蒂芬·周(周星馳飾)雖然是全港知名的食神,但他成名后,過分注重食品的包裝和宣傳,忽視了對美食本身的鉆研,最后被徒弟唐牛當眾擊敗。史蒂芬·周在飲食界無法立足,經歷了種種打擊與磨難,最后在朋友的鼓勵下重燃壯志,努力學得一身絕世廚藝,重奪食神之位。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史蒂芬·周從失敗走向成功正是由華而不實到腳踏實地的結果。其中蘊含的哲理是——必須去掉外在的虛假包裝,由表及里,深入實質,否則就會害人害己。
正如當代住世佛陀在《世法哲言》中所說:“雄才之料必當內充其實也,華其外而碎其內弗可大器而登堂,心空之竹終非棟梁之材。”
意思是說:凡是具有雄才大略、才華橫溢而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必須既具有充實的內心世界,深厚的道德修養,又必須具有淵博的學識。有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很有學問,夸夸其談,頭頭是道,但內心空虛,靈魂蒼白,這樣的人是絕不能成為氣候的,外表好看而內境劣昧的人終究不能登堂入室,成就大業。正如像空心的竹子,外表高升青奇,其實皮薄心空,就不能作棟梁之材,因為它會遇浪即折,遇力即碎,又怎么能拿去作中流砥柱呢?
近些年,很多人越來越崇尚外在的“包裝”,崇其表而失其里,仿佛不經過一番包裝就無法示人。于是便有了上千元一盒的高檔月餅拆開只有兩三塊,幾百元一盒的草莓拆開只有25顆。過度的包裝,完全蓋住了商品本身的風頭,最終只能令人失望。
這種過度包裝已經不僅出現在禮品上,更有甚者,還用在了人身上。
常見選秀節目的“勵志包裝”。不知從何時起,參選者習慣用自己的不幸人生來博取觀眾的同情,把自己包裝成一個經歷苦難、奮發有為的勵志青年,這儼然成了此類節目煽情的必備環節。
其次就是“學歷包裝”。“學歷包裝”通常與簡歷造假有關,為了突出成就,有人不惜刻意拔高學歷。比如某娛樂明星曬他的北大博士后錄取通知書,卻對網友說“不知知網”。他學術不端終被打假,被校方撤銷了博士后的錄取資格。
再來就是被人詬病的“名媛包裝”。有些女士沒有相應的經濟實力與社會地位,卻硬要秀高消費,把自己包裝成經濟獨立、歲月靜好“名媛”,實際上信用卡都不知道刷爆了多少張,玩著自欺欺人的花樣。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外在條件可以造假,但內在底蘊卻是裝不出來的,有泡沫遲早會破裂。
還有佛教界所謂高僧大德的“外衣包裝”。末法時期,魚龍混雜。很多人或由各自弟子抬捧,或自己虛吹,抑或者通過他人造勢等方式,把自己扮成了“高僧大德、圣者再來”,實質上他們卻是不懂佛法的騙子而已。可是佛弟子們不明就里,以為這些身披佛教外衣的人真是了不起的圣者再來,對他們五體投地、頂禮膜拜。
大家想過沒有:什么人才稱得上是高僧大德、圣者再來?是憑他搖鈴打鼓夸夸其談,還是一身法袍高高在上?如果只憑這些包裝出來的外在形式,就說他是得道圣者,那絕對是大錯特錯了。專業的演員可以裝扮演繹得更好,難道也是圣者嗎?
筆者認為,真正的圣者至少具備三樣東西。第一對經律論三藏通達。第二具備菩提心,為利一切眾生;第三具備證德證境,可實際展現證量功夫。若對經藏一知半解,沒有了義,如何自覺覺他?若沒有菩提心,一切為空談,因為菩提心是修行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奠基石。而最重要的一點,若沒有實際證量功夫,只空談理論,那人也只是“經教子”或“空禪子”而已,跟圣者是不沾邊的。
所以,我們不能從一個人的外表或地位去判斷他是否是圣者再來,而一定要深入實質,了解透徹,這樣才不會上當受騙。
總之,我們切不可做外表高升青奇、實則皮薄心空之竹,而要做作棟梁之材,作社會的中流砥柱。
所以,無論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不可做表面文章,而要腳踏實地,從因果入手,依佛教戒,踏實修行,落實于三業,這樣才能利于自己、利于國家、利于社會。
——END——
撰稿:在路上
編輯:菩提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