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走紅后,相聲變得有趣了。時至今日,綱絲還有一個非常錯誤的認知:
相聲演員=娛樂明星
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相聲屬于曲藝。姜昆是曲藝家協會主席,他的工作與娛樂圈無關。
在中國相聲史上,郭德綱之后才出現有娛樂明星的相聲演員,而且重點是娛樂明星,其次才是相聲演員。
所以你要問娛樂圈如何評價姜昆?娛樂圈的人根本不認識姜昆,也不會和他有任何生意往來。
就好比99%的歌迷都聽不到馬三立icon、侯寶林icon、劉寶瑞icon、馬季icon一樣,更別說津門茶館里的相聲了。綱絲認為郭德綱是世界上唯一會說相聲的人。但是對于相聲愛好者來說,郭德綱15年前才開始說相聲。0506后成為娛樂明星,不再是相聲藝人?,F在德云社的年輕人連相聲這個詞都拿不出來。
什么是娛樂?娛樂是一個商業化的概念。一般來說,娛樂就是消費主義思潮下,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心理愉悅。娛樂明星的本質就是樹立一個商業形象(也叫個人形象),通過各種洗腦誘導你為他消費,比如一個被主流音樂界迫害,僅靠衣食父母支撐的大宗師形象。這種人設置的娛樂明星會通過各種文字給你洗腦,讓你覺得為他花錢是為了一個很高尚的目的,比如拯救傳統文化,抵制主流音樂圈的迫害等等。,會讓你的消費產生一種救贖的快感,源源不斷的輸送支持,形成一個完整的娛樂閉環。
曲藝是另一個領域的東西。曲藝可以是娛樂,也可以不是。曲藝娛樂叫文藝,曲藝娛樂叫外來噪音。
如果熟悉曲藝,聽點新鮮的有意思,聽幾千遍的戲也有意思。曲藝以服務觀眾為宗旨,所以有百聽不厭的效果。曲藝從業者用來讓觀眾上當的工具,是他們自己的藝術,而不是一大堆謊言設置的一個虛假的人,比如苦不堪言的相聲救助者。這種東西還是娛樂,不是曲藝。
藝術關注的行業是一個笑話,一個作品,一個可以代代相傳的經典。
注重娛樂的行業是票房,是粉絲數量,是在舞臺上一邊吃面一邊賣票的吸金模式。而且,收獲的韭菜還得以自己是韭菜為榮。
曲藝是可以代代相傳的東西。曲藝大家在行業中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后世的從業者可以引以為榮,以此為榜樣。
娛樂明星是暫時的,同行都是競爭對手。他的生存狀態就是排擠更多的同行,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才會反復陷入“同行迫害我”“別人都送票,只有XX社真金白銀賺票房”的陷阱。通過各種商機,他可以和別人一起提升自己,讓粉絲愿意讓他收獲。
這種娛樂明星只是一時流行。久而久之,歷史對他的評價總是出自從業者之口,粉絲們也會隨著興趣的轉移而一哄而散,后人只會看到一個被萬人唾棄的小丑。
比如大名鼎鼎的張杰堯icon,當年也是紅極一時,粉絲不比現在所謂的相聲大師少。此外,張杰堯還出國到拍攝親華影片,并從中獲利頗豐。那時候他和全世界的同齡人鬧翻了,只有衣食父母支撐著他,也就是喜歡看他演丑八怪罵別人的觀眾。
晚年,張杰堯拋棄了家庭,孤獨終老。現在連他師弟韓子康icon的徒弟薛永年icon也寫了一本和他有關的書,對他表達了各種不滿。而同行們根本避而不提此人,更別提什么歷史定位了。
張杰堯的能力不亞于當時任何一位相聲大師。他也有許多傳世佳作,如《羅成戲貂蟬》、《焦贊打嚴嵩》、《關公戰秦瓊》等。但因為過度娛樂和人品不佳,他被掃進了歷史的邊緣。
如果張杰堯生活在現代,他將是郭德綱最大的競爭對手,以他的能力和下限,他將比郭德綱更受歡迎,擁有一群更瘋狂的粉絲。
姜昆在曲藝領域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既有相關作品,又提拔了一大批曲藝人才,為整個曲藝行業的良性運轉立下了不朽的功勛。歷史對他的評價一定是正面的,褒大于貶。
而姜昆不需要娛樂明星的認可,因為他不在同一個行業,隔行不取利。那種事情是偶像郭這樣的頭面人物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