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國產劇里找不到窮人了?
現在國產劇越來越不接地氣了,劇中的貧困生活也是現實中難以企及的小康加小康。
如《北轍南轅》中的大颯蜜,個個住著大別墅,手挎名牌包包,酒桌上圍著男人轉,但是她們都是普通的奮斗者。
小時候我們以為我們的生活是《家有兒女》,實際上至今都沒有實現一頓五個菜,哈根達斯當零嘴的自由。
小時候我們以為高中的青春是《最好的我們》,實際上我們根本遇不到爸爸是省里代表,媽媽是企業老總,學區房動輒隨便買的耿耿。
小時候我們以為長大后的社會是《奮斗》中的樣子。
實際上曬得跟《我的團長我的團》一樣黑,吃得跟《我的團長我的團》一樣素,過得跟《我的團長我的團》一樣窮。
小時候我們以為我們的愛情是《北京愛情故事》,有好哥們,有漂亮女友,即使鬧了別扭也能挽回。
實際上我們哪有資格跟人家比,劇中有三個男主,一個是富二代,一個是繼承了哥哥資產的富一代,一個是企業高管。
其實我們的愛情連《鄉村愛情》都不如,畢竟大部分人家里都沒有作妖的謝廣坤、鬧騰的劉能,帶藥的趙四。
小時候我們以為我們長大后還能看到表現老百姓討薪難的《生存之民工》。
老百姓婚姻生活的《空鏡子》,老百姓工作中的人情世故的《歲月》,老百姓樂呵樂呵的《東北一家人》。
然而長大后才發現一切變得虛浮了。
老百姓的生活、工作竟然一下子提高到了普通人奮斗一輩子都達不到的程度。
討薪難不見了,婚姻生活成了《三十而已》,上班工作成了《精英律師》,普通生活成了《以家人之名》。
可是我們普通人有《三十而已》中的高薪嗎?有《精英律師》中的人脈嗎?有《三十而已》中的二代哥哥嗎?
小時候我們看著二代的青春,看他們在《血色浪漫》里的熱血,看他們在《與青春有關的日子》里文藝。
我們以為就能如他們一樣,年輕時天不怕地不怕,盡情書生意氣,瘋狂完了,到了年齡可以繼承家業或進入體制。
長大后才發現他們的成功是因為他們是二代,不是因為他們的朝氣,但是長大后我們看到依舊是二代們拍出來的生活,《北轍南轅》如此,大颯蜜更是如此。
像《民工》、《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馬大帥》等這些現實主義題材的電視劇基本消失。
就連《鄉村愛情》和《劉老根》都走向了偶像劇的坦途大道,謝廣坤去了上海成了城里人,比劉能還能。
我們在抱怨,為什么國產劇沒窮人了?
為什么普通人追求的富裕生活,到了國產劇里居然成了貧困線徘徊的艱難生活?
《北轍南轅》的編劇給出的說法是“這就是我的地氣,我的生活”,她說得有錯嗎?一點也沒錯,而且已經是努力接近普通人了。
像她這樣有話語權的編劇、演員、導演。
他們要么是二代,要么家里有背景,要么已經紅了很久,他們的財富自由早就實現了。
他們的朋友圈非富即貴,他們過老百姓的生活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早年間的普通早已被奢華的生活取代許久,所以他們怎么可能與普通人產生共情。
如黃磊編劇的《小歡喜》,劇中家長對孩子的高考危機引起了很多父母的共鳴,可也僅此而已,劇中的生活并不是他們的共鳴點。
《小歡喜》找到了普通人的痛點。
但是依舊犯了國產劇沒有窮人的毛病,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
黃磊是誰?出道就演陳凱歌的《邊走邊唱》,沒幾年便成了當紅小生,片酬翻了數倍。
娶的老婆是標致的孫莉,住的房子是北京郊區的別墅,家里的家務由傭人負責,每個月都能無計劃的旅游,出行有司機車接車送。
所以他們寫的電視劇中的普通人就是這個樣子,因為他們周圍的環境都是這個樣子。
但是,這能成為他們不接地氣的借口嗎?
當然不能,劇爛才是根本,《小歡喜》除外,針對的是《北轍南轅》的編劇。
從有國產劇以來到現在,我們拍了多少帝王將相的電視劇,他們的生活離我們遠嗎?
遠到不敢想象,但是這阻礙我們夸贊《康熙王朝》、《漢武大帝》和《大明王朝1566》了嗎?
還有《笑傲江湖》、《天龍八部》和《水月洞天》,他們的武俠生活都是現實中不存在的,但是影響我們吝惜自己的稱贊了嗎?
論奢華,《北轍南轅》比得過《紅樓夢》嗎?
可能不用曹雪芹出馬,張恨水的《金粉世家》就能把《北轍南轅》批成下九流。
論富貴,《北轍南轅》比得過《大宅門》嗎?《大宅門》也是導演郭寶昌自己家里的故事,可是老百姓為什么喜歡看呢?
歸根結底還是那句話,劇太爛,說得天花亂墜也不能強迫老百姓喜聞樂見。
這些編劇、導演和演員,不去好好琢磨怎么把戲編好,把戲導好,把戲演好。
整天老想著盤外招嘲諷觀眾水平低,欣賞不了好劇,這樣下去,國產劇何時才能迎來春天,或是重現千禧年前后的輝煌?
電視劇是什么?
《恰同學少年》的制片人羅浩曾說過:“我始終認為,電視劇作為當今最活躍的文藝樣式,最大眾化的文化產品,它絕對不是純粹的商品。
它的文化含量和所折射出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思想深度和藝術高度都應以提升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為己任。
而不能像賣鴉片那樣使廣大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一時的快感而產生無窮的負面影響。”
可現在的國產劇盡是些沒有營養、沒有價值的爛劇,只剩下充滿愛情的職場劇、勵志劇、權謀劇、刑偵劇,失去了百花齊放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