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明星排行榜突然火了。
從內娛到港臺,從影壇到樂壇,從演技到流量……
各式各樣的排行榜,如雨后春筍冒了出來。
將明星劃分成「神」「半神」「頂級」「待爆」等等級別。
不過,由于這些榜單均為網友制作,缺乏專業性和統一的標準。
一經發布,便招來路人群嘲。
各家粉絲則不服排位,瘋狂撕×。
其中,有一種聲音引起了魚叔的注意。
電視咖也配和電影咖比?
一直以來,影視圈都有個不成文的鄙視鏈。
電影咖>電視咖>網大網劇咖
從行業到觀眾,都默許了鄙視鏈的存在。
但,到底為什么會形成這種鄙視鏈?
今天就來聊一聊。
電影咖更「高級」。
內娛不少明星也是這么認為的。
這幾年,不少靠電視劇走紅的演員,都成群結隊進軍電影圈。
劉亦菲早年也曾在采訪中稱,自己更想拍電影。
因為周期短,而且拍起來比較有檔次。
這個檔次,首先便體現在商業價值上。
在大眾觀念里,電影賺來的,那是真金白銀的票房。
電影咖獲得的頭銜,動輒就是百億票房演員。
而電視咖拿來標榜的,大多則是播放量、收視率。
且不論數據是否有造假,至少遠沒有票房來的直觀。
除此之外,電影咖還有商務資源的顯著優勢。
回歸國產劇前,劉亦菲在電影圈摸索了16年。
即使出演電影評分普遍不高,卻絲毫不影響吸金能力。
主演迪士尼電影《花木蘭》,讓她風頭無兩。
此后順勢收下LV、天梭手表等頂級品牌代言。
甚至,一些履歷尚淺的電影演員,也備受金主爸爸的青睞。
比如由金馬和金像獎加持的文淇、春夏,均得到了一眾頂級奢侈品牌的青睞。
當然,這對演員來說畢竟是身外之物。
更重要的是演技。
演電影和電視劇有什么不同?
張譯多年前曾在知乎上回答過這個問題。
「在電影里表達吃驚,也許只需要眨一下眼睛?!?/p>
電影作為一種依托大銀幕的藝術。
觀眾坐在電影院里,可以清楚地看清演員表演的每一個細節。
一顰一簇,眼波流轉,身軀微微的顫抖。
這些都需要拿捏地恰到好處,營造情緒及觀眾的沉浸感。
如《一代宗師》中,章子怡的眼神只是微微移動。
一行清淚,便說盡了訣別時的悲情。
而電視卻不同。
對于觀眾,它是尋常的消遣。
絕大多數人是為了看故事,嗑CP而觀看。
因此,電視劇中的表演都盡量生活化。
情緒的表達更依賴相對直白的面部表情與語言。
更重要的一點是,電視劇咖的表演往往容易陷入程式化。
他們大多被套在固有的形象中,經年累月地重復。
比如楊冪。
李少紅曾在節目里這么評價她。
「快樂就是哈哈哈,痛苦就是哇哇哇?!?/p>
這樣的表演,在角色的完成度上沒得說。
但,少了驚艷。
觀眾看看也就過去了,什么也沒留下。
潛移默化下,大眾產生的偏見是不可逆的。
最為人熟知的,張藝謀對章子怡的教誨。
坊間傳聞,章子怡多年前有意接下電視劇版《笑傲江湖》。
結果被恩師張藝謀給攔了下來。
并嚴厲地訓斥了她。
你的臉是為大銀幕而生的。
「如果要演電視劇,你就廢了!」
這也折射出整個行業中,鄙視鏈的確存在。
電影咖更高級,但并不意味著將電視咖「踩在腳下」。
這本就是兩條賽道的比拼。
最近幾年,「電影咖下凡」早已形成一套固有模式。
劇集類型大多為古裝大IP劇。
但在不少人觀念里,電影咖就不該拍劇。
這是自降身價。
例如之前張震接拍《宸汐緣》,引發粉絲集體血書。
不去拍電影非要拍古偶,可惜了一張高級臉。
「張震,你要是被綁架了,就眨眨眼。」
然而,想象中的「降維打擊」并沒有出現。
反而是撲街成了常態。
章子怡沒有牢記當年恩師的教誨。
2021年,她首次試水電視劇,出演《上陽賦》。
結果出師不利。
在一片噓聲中,僅以5.6的評分慘淡收場。
再早些時候,女神湯唯就已經翻過車。
《大明風華》幾乎成了她演繹生涯的污點。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演員自身。
電影與電視雖一脈相承,制作模式上卻迥然不同。
說得夸張點,隔行如隔山。
一名出色電影演員的誕生,需要的不只是自身過硬的素質。
更離不開導演的調教。
大家常說,玉墨之后再無倪妮。
的確,在《金陵十三釵》后,倪妮再沒有帶來耳目一新的表演。
但,玉墨的成功,本就不是倪妮一人的功勞。
張藝謀的「鉆」是出了名的。
他喜歡發掘新人演員。
從鞏俐到章子怡,周冬雨到劉浩存。
張藝謀始終堅定一個觀點。
拍電影就是一門自我否定的藝術。
只有反復打磨,才能達到想要的結果。
《金陵十三釵》里,除了貝爾,幾乎都是新人。
包括倪妮在內,多少演員都是第一次進組,忐忑不安。
劇組時間寶貴,而張藝謀卻騰出時間給他們講戲。
從最基礎的鏡頭講起,不厭其煩。
直到演員全都領會自己的意思。
同樣被打磨出來的,還有張震。
拍《牯嶺街少年謀殺事件》時,他才14歲。
是楊德昌導演手把手地傳授了他做演員的道理。
去年,張震終于如愿影帝。
在獲獎感言最后,他深情致謝了楊德昌導演。
而電視劇卻完全不同。
劇方的制作模式往往非常公式化。
大IP+流量演員+充足的資金。
節奏也更快,一集集過。
像是流水線的產物。
而這反而讓電影咖們無從適應。
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時間去融入角色。
重復既定的表演類型,是電視劇演員的舒適圈,也是安全牌。
這并非壞事。
反復打磨同類型角色,也能歷練出經典。
國產劇中,有著很多類型專業戶。
孫儷,娘娘專業戶。
張嘉譯,家庭劇專業戶。
他們都曾貢獻過封神的演技。
從不會有人質疑他們的地位。
除此之外,在演電視劇時,電影明星還有一大劣勢。
自身的特質太強。
這其實本是好事,只是平臺不同,效果也各異。
章子怡身上一直有股桀驁的氣質。
起初,她并不符合劇本中的形象,也不是李安想要的玉蛟龍。
而這種氣質太硬,就連李安也無法掩蓋。
最后只能反復修改劇本,使玉蛟龍這一現象貼合章子怡。
然而,代入《上陽賦》,卻無比違和。
且不說扮演角色年紀方當笄歲。
章子怡的特質有著溢于言表的野心,顯然不符合上陽郡主童真的人設。
電影演員,是一團炙熱的火焰,有著奪目的光芒。
電視劇演員,則更像沉靜的河水。
水能夠與模具完美契合,他們也成為了角色本身。
這也就是為什么,不少電視劇演員有著很強的國民度。
當我們說到鄙視鏈時,總不可避免感受到很強的惡意。
就像這次多個榜單下網友的反應。
有的列出數據,大書特書。
有的陰陽怪氣,指桑罵槐。
說到底,都不過是想為自家愛豆打抱不平。
要在人氣與流量上爭個高低。
這種激烈的拉踩,忽略了真正應當被重視的——作品。
說到底,「電影咖」不該成為飯圈拉踩時用到的一個頭銜。
而應該是質量的保證。
慢工出細活,不瘋魔不成活。
人們對電影咖的推崇,也從側面反映出觀眾對優質作品的期待。
很多人瞧不上國產劇,鄙視劇咖。
但,電影與電視劇本就是相輔相成的兩個藝術形式。
其本身,并無高低貴賤。
《大明王朝1566》《我的團長我的團》《武林外傳》……
這些劇哪個不是豆瓣評分9.5以上,在影史留名呢?
陳寶國、李幼斌、馮遠征,這些演員也一樣是大咖中的大咖。
舉個例子簡單的例子。
當年熱播的《大宅門》里,你也可以看到張藝謀、陳凱歌等大導的客串。
歸根結底,我們鄙視的是粗制濫造。
在疫情與流媒體的雙重沖擊下,電影行業早已疲態盡顯。
越來越多的資本向電視劇、網劇傾斜。
其實,電影咖們自己也早看開了。
與其將就著演一些爛片,何不多接一些優秀的電視???
早前,秦昊在采訪時曾經說過,反而是拍電視劇挽救了他的演繹生涯。
作為婁燁的御用男主,秦昊是國內數一數二的演技派。
然而,即使是他這個咖位,電影方面的好劇本,一年也不一定能拿到一部。
「到我這兒的電影劇本,爛得都想罵街了。」
好在,他參演了《無證之罪》《隱秘的角落》等劇集。
這也讓他精湛的演技被更多觀眾看見。
這與章子怡此前在采訪中表達的觀點不謀而合。
主持人問她,拍電視劇是不是意味著走下神壇。
章子怡卻說,她從不認為自己在神壇。
她只希望自己的表演能讓更多人看到。
而這個渠道,也未必只是在大銀幕上。
同樣轉變觀念的,還有當年勸誡章子怡的張藝謀。
作為最新一代「謀女郎」,劉浩存在接受采訪時也向媒體透露。
張藝謀曾告訴她,電影可以拍、電視劇也可以拍。
時代不同了。
其實,所謂的「電影咖」「電視咖」只是一種粗糙的劃分。
如果沒有好的劇本和良心制作,電影咖縱有天大本事,也沒法化腐朽為神奇。
最后也只會浪費觀眾的感情。
同樣,電視咖也只有精挑細選,打磨自己的演技,才能為自己正名。
終究,比起錯位的「拉踩」。
內娛更需要的是好演員、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