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從頭哭到尾,代入了女兒的角色覺得特別辜負早逝的父親,覺得他沒享到我的福,我還沒好好孝順回報他就走了。代入了母親的角色,覺得為女兒付出了自己能付出的所有,自己感動自己吧。覺得年代不是很重要,影響比較大的是對母親的歉疚。05后還有無限未來可能還好,而我已經成年了,從小沒少折騰父母,現在也沒讓他們省心,又開始真正面臨所有人遲早面對的現實問題。
常常感到對不起父母的付出和期待,和這部電影極其有共鳴,哭的最厲害的其實是前期賈玲的表達。我知道我媽非常愛我,不后悔有我,但我后悔我是我,我希望她有一個更優秀的孩子,而不是我。認為自己有出息,不是夢想回到過去自己小時候。然后用自己告終知識橫掃小學。預判買房買比特幣。不比讓她媽改嫁強太多。我也是覺得能想到讓媽改嫁這個情節只有他爸和她媽不是很幸福才會拆散。
如果兩口子很幸福,其實孩子有沒有所謂的出息對孩子的心理也是積極向上的。個人覺得向孩子傳遞“只要快樂健康”就行,已經不符合這個時代的現實了。這有可能導致孩子不思進取,而這個社會要快樂健康至少要能在社會立足,能養活自己。社會真的太殘酷了,六親不認,在適當的年紀還是要稍微勤奮努力一些!這個故事的前提是媽媽意外出了車禍,快要離開人世了。
賈曉玲拼了命地拆散父母,不僅僅是想讓媽媽幸福有面子,也希望媽媽能夠平安到老,這樣對于深愛媽媽的爸爸來說,也許可以避免中年喪妻之痛?,F實生活中功成名就的賈玲可以努力對爸爸好,電影中就允許她偏心一下媽媽吧。而且她既然覺得她媽媽嫁給別人更好的話,那她就很可能還會覺得他爸會娶了別的好的女人,所以也并沒有放棄他父親,放棄的是自己。
電影對婚后爸爸的描寫基本沒有,看不出他是不是個好父親,沒必要非和抓著這個點黑,結合我自己經歷,父親在我媽懷孕時出軌,在我媽剛生下我時小三逼母親離婚然后上位,從小到大我爸對我不聞不問,我爺爺掙得錢沒我奶奶多,家務活奶奶全部承包,我爺爺還覺得奶奶配不上他醉后經常打奶奶,可以說我認為身邊男性是導致家庭不幸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