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王晶,再見了,晶女郎,中國已迎來“新港片”時代
如果從眾多的香港電影人里選一位最能代表香港電影的,你會選擇誰?
皮哥覺得不是“雙周一成”,不是劉德華,不是徐克、也不是王家衛、杜琪峰。
最能代表香港電影的是王晶。
王晶是香港大學中文系畢業的高材生,可是他卻把拍電影看成一門生意。
這就是對香港電影精神最好的詮釋:精致里充滿了世俗氣。
王晶是港片巔峰期最賣座的電影導演,職業生涯里參與的電影超過400部,因為拍了很多爛片被稱為“爛片之王”。
可就是這個“爛片之王”拍出了19部豆瓣評分7分以上的電影,4部豆瓣評分8分以上的作品。
王晶直言賺錢是拍電影第一要務,可卻有一顆拍文藝片的心,1999年他拍了走心的《笨小孩》,結果票房不佳,之后他就放棄拍文藝片,轉而去扶持文藝片導演拍片,很多藝術電影他明知道賠錢還去投資,比如許鞍華的《天水圍的日與夜》。
王晶緋聞不斷,外界盛傳他和女星的各種八卦,王晶對此毫不在意,參加《吐槽大會》時甚至拿來作梗。
比如他說:“人到中年泡枸杞,泡什么枸杞?泡點女演員嘛!”
他又說:“我遇到很多女演員的老公,我全都不記得,我甚至想忘記她們有老公!”
可就是這么個不正經的油膩中年男卻是片場的“拼命三郎”,他最拼的時候一年拍了7部戲,連續熬通宵已經是家常便飯。
王晶為了票房也是無所不用其極,當年他找周星馳客串《千王之王2000》,愣是把星爺的配角戲剪成了主角戲,導致兩人交惡再無合作,可之后在多個場合下他都不吝對星爺的仰慕之情,他說自己從業40年,周星馳是他見過最好的演員。
王晶現在顯然沒年輕時那么拼了,平時也拍拍網絡大電影恰爛錢了,可是去年《拆彈專家2》上映后,他激動地發文爆粗口:“真他媽的好看!說港片已死的那些混賬,快閉嘴吧!”字里行間里還是能看出一個電影人的熱血仍在。
可以說,王晶就是一個矛盾的混合體,也剛好是港片一個具象化的符號。
港片的衰落在王晶身上也能找到端倪,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晶女郎”的變化。
舒淇、邱淑貞、翁虹、朱茵、張敏、李麗珍、林熙蕾……
可以說港片巔峰的時候,幾乎所有的一線女星都做過晶女郎。
舒淇是臺灣演員出身,來到香港后被王晶發掘,一步步從風俗片脫星成長為影后。
翁虹是從主演王晶的艷情片《擋不住的風情》開始上道,一步步在圈子里收獲了“拼命三娘”的稱號。
朱茵1994年憑借紫霞仙子一角家喻戶曉,沒想到1998年被王晶拉去拍片,簽合同的時候說是要拍愛情懸疑片,沒想到最后拍的是風俗片,影片還有個別名叫《制服誘惑》,朱茵在片中飾演被強暴女子,這片也成了她的黑歷史。
當然最著名的晶女郎還是邱淑貞,她和王晶曾經是情侶,兩人公開關系的時候王晶處在婚姻之中。
邱淑貞當年參加選美因為疑似整容被迫退賽,王晶立馬簽下了她,剛開始給她打造“玉女形象”,拍攝了《最佳損友》、《整蠱專家》、《雷洛傳》等作品。
邱淑貞遲遲沒火起來,王晶又讓她改走性感路線,邱淑貞立馬通過《赤裸羔羊》等電影成為了性感女神。
可以看出,相比星女郎、謀女郎、龍女郎,晶女郎的路子都比較野,不是那么能登上大雅之堂,但是效果是真的好,沒有王晶捧不紅的晶女郎。
可是最近十年,盡管王晶將晶女郎的選擇范圍擴大到了內地,但晶女郎的水平卻出現了斷崖式的下跌。
最近的晶女郎主要有六位:劉洋、胡然、童菲、孟瑤、徐冬冬、邱意濃。
這些晶女郎幾乎都沒有什么知名度。
孟瑤號稱“東方瑪麗蓮夢露”、“邱淑貞接班人”,可是你根本想不起她演過什么作品。
邱意濃好歹有一部《追龍2》的代表作,也被稱為“最美晶女郎”,可是她的臉就像她的名字一樣,一股濃濃的網紅風,漂亮是漂亮,就是記不住。
最出名的要數徐冬冬了,通過出演《余罪》里的大嫂被大家熟知,王晶大概看到了她的天賦異稟,立馬和她合作了網大《大嫂》,自己蹭自己的熱度。
接著出演《西虹市首富》里的性感妹受到了第二波關注,后來就徹底轉戰網絡電影,成為了網絡電影界的章子怡,據說她出演一部網大的價格已經高達500萬。
前段時間,王晶又聯合徐冬冬、謝苗推出了有《大嫂》續集之稱的《老板娘》,這部片熱度倒是很高,徐冬冬還跑到直男論壇虎撲上宣傳了一把,最后豆瓣評分卻只有3.7分。
老一輩的晶女郎里,盡管多是風俗片或主打外貌出身,但個個都成了銀幕女神;
新一代的晶女郎,名頭一個比一個響,最后讓觀眾記住的還是只有身材。
就像王晶是香港電影具象化的符號一樣,晶女郎的衰落也是港片衰落的一種具象化的表現形式。
香港電影的衰落分為兩個階段,可以概括為票房的衰落和知名度的衰落。
第一個階段,港片的衰落發生在臺灣
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期,香港最大的票倉在臺灣。
王晶自己在節目中里就談到,90年代臺灣電影市場瘋狂引進香港電影,香港電影人吃得“很肥膩”。
最瘋狂的時候,臺灣有五條院線同時放映電影,需要大量的港片,于是當時香港人拍片的速度堪稱一絕。
王晶作為當時最賣座的電影導演深有體會。
1991年,距離過年還有一個半月的時間,老板給王晶打電話,要他拍一部新片,一周以后開機,過年的時候上映。
王晶得到的物料只有10個字,主演是“周星馳、劉德華”,片名叫“整蠱專家”。
王晶說那時候他的字典里沒有拒絕兩個字,就答應了下來。
他5天沒睡覺,想好了劇本的大綱和分場鏡頭,一周之后電影開機,在周星馳和劉德華的加持下,這部影片順利上映,票房口碑雙豐收。
“盡是過火,盡是癲狂”這本是形容香港電影特點的,用來形容香港電影人也是再合適不過的,沒有這股癲狂勁兒,也拍不出那些癲狂的電影,我們現在把這種癲狂叫做“港味兒”。
1993年,臺灣老板王英祥花了3000萬買了周星馳的《濟公》,大家本想看一部無厘頭喜劇,可這部電影是個悲劇,它在臺灣上映后撲街了。
周星馳+張曼玉的組合都能賠錢,這讓臺灣片商徹底怒了,他們聯合起來將香港電影的價格天花板設定在了1750萬。
香港電影人不干了,他們聯合起來拒絕向臺灣片商出售港片,他們覺得臺灣商人就是紙老虎,過不了3個月,臺灣電影市場就沒片上映了,到時候那幫商人就得回來求他們。
萬萬沒想到,臺灣電影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革。
過去美國電影引進臺灣,一部電影只有8個拷貝,后來片商和臺灣方面協商后,一部電影可以有100個拷貝。
好萊塢大片一進來,港片立刻在臺灣崩盤了。
所以從99年開始,港片在票房上已經不復當年的輝煌。
第二個階段:港片的衰落發生在內地
香港在臺灣市場失守后,主要陣地轉向了內地,1995年成龍帶著《紅番區》登陸內地春節檔,斬獲票房3500萬元,不過2年后,內地就迎來了影碟機時代。
1997年內地的DVD銷量是5萬臺,到了2005年這個數字暴漲到了1.6億臺,這些DVD幾乎全部用來看港片了,那時港片和后來的共享單車一樣,積累了上以億計的用戶數,卻遲遲找不到變現的渠道,最后就這么耗死了。
你看很多香港電影人,在巔峰的時候沒賺到內地觀眾的錢,現在退休了來內地還能靠走穴撈一筆錢,就是當時沒有及時把知名度轉換成鈔票。
2005年后,DVD時代結束,內地的DVD機銷量在短短三年暴跌到了669.4萬臺。
而中國在08年舉辦了奧運會,提高了知名度,電影市場開始了騰飛,越來越多的香港電影人緊跟徐克、陳可辛的腳步北上拍片,港片就這么徹底落寞了。
如今香港電影只有古天樂一個人扛著了,像王晶已經搬到北京住了十多年,普通話都說得非常標準了。
他和港片的精神是契合的,所以在以前如魚得水,但來了北京,他的港味就格格不入了,自然也失去了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晶女郎的衰落也在所難免了。
其實我們也不必感到遺憾,香港本來就是小地方,它只有上海的十五分之一大小,是特殊的歷史造就了它的輝煌,如今說是港片沒落,不如說是港片回到了自己應有的地位。
前有,徐克、陳可辛、林超賢等香港導演北上,他們依舊用香港電影人的精神,拍出了更為普世的電影,《智取威虎山》、《中國合伙人》《紅海行動》口碑票房皆豐收,后有曾國祥這樣的年輕導演拍出《七月與安生》《少年的你》圈粉無數。
與其說港片已死,不如說中國電影已迎來一個“新港片”時代。
這個時代的港片,沒有了王晶“晶女郎”為代表的那種“過火”與“癲狂”的世俗之氣,但卻更加多元,格局更加遼闊。
港片精神長存,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好看的新港片與觀眾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