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
三星堆遺址,為何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這要從1931年說起。
1931年春天,四川人燕道城與家人在農田疏浚的時候,偶然發現了一批玉石器,后被燕家送人和售賣。
這批“廣漢玉器”曾在當時的古董市場上鬧得沸沸揚揚。此后幾十年里,圍繞這批玉器對“廣漢古遺址”組織了多次小規模考古發掘。
20世紀50年代,參與考古挖掘的西南博物院院長馮漢驥教授等人就認為,“廣漢古遺址”和“古蜀國”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1986年,廣漢當地的磚廠工人在鴨子河畔的三星堆挖土時,意外發現了一件玉璋。
經過考古人員7天7夜的緊張發掘,“三星堆遺址”終于呈現在世人面前,存在于浩瀚如煙的古籍中的“古蜀國文明”終于得到考古認證!
隨著一件件文物的出土,一個更驚人的真相出現了:《山海經》的神秘記載,竟然出現在“三星堆遺址”中的出土文物中!
三星堆二號坑出土的青銅通天神樹,在中外考古歷史上,都堪稱絕無僅有。
通天神樹分三層,每層分延3個樹枝,共9枝.每枝朝不同方向彎成弓形,上面掛有9只金烏神鳥。出土時,最上端的部分已經缺失,據推測還應該有一只神鳥。
翻開《山海經》,不難發現,這棵通天神樹和傳說中的東方扶桑、中央建木、西方若木這三棵著名神樹關系十分緊密。
先看扶桑。據《山海經.海外東經》載:“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
傳說扶桑樹是生長在東方的一棵極高的太陽神樹,由兩棵相互扶持的大桑樹組成。每天早晨,羲和所生的十個太陽神鳥每天輪流升起,當一個太陽升起后,其余九個太陽就棲息在這棵神樹上。
其次是若木。據《山海經·海內經》載:“南海之外 ,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
傳說若木是生長在西方的一棵太陽神樹。每天早晨,太陽從東方扶桑樹上升起,到了晚上就落在西方若木上。
此外,據《山海經·海內經》與《大荒西經》記載,若木附近有一座靈山,是“十巫從此升降”的場所。靈山很有可能是古蜀國境內的岷山。青銅神樹的底座,圓形圓足,很像一座山丘,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山海經》里的這座靈山。
再者是建木。據《山海經·海內經》載:“南海之內 ,黑水青水之間……有九丘,以水絡之……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嗥爰過,黃帝所為。”
這里的“大嗥”,即上古帝王庖羲,或稱伏羲。“黃帝”,即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部落聯盟首領。傳說建木是一棵盤根錯節,長滿了果實樹葉,生長在古蜀國的“都廣之野”的通天神樹,是黃帝為先民所造。而上古帝王庖羲,通過建木這座天梯,登上天界。
太陽神鳥、靈山、通天神梯……《山海經》里關于三棵神樹的記載,均在這座出土的青銅神樹上找到了。
因此,也有學者認為,《山海經》中許多神話帶有南方地域特征,通天神樹的傳說很有可能肇始于古蜀,然后才流行到中原和其他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三星堆,考古學家尚未在其他區域文明中有類似的考古發現。
除了通天神樹,三星堆還出土了大量和《山海經》中的“太陽神話”有關的文物。
比如帝俊和玄鳥神話。
帝俊是上古時期主宰三界的天帝,在正史中并無記載,但在《大荒東經》和《大荒南經》中皆有記載。據《山海經》記載,有鸞鳳之類的五彩鳥,既是帝俊之友,也為帝俊守護神壇。帝俊和“玄鳥”在南方神話系統中是緊密相連的。
在三星堆也出土了大量和鳥有關的文物。比如一號坑出土的金杖平雕紋飾圖案中,有兩隊被箭穿頸的鳥,帶有明顯的神鳥特征。
二號坑出土的青銅人首鳥身像,面部呈現方面大眼,外凸的眼球、彎長的獸耳,極易讓人聯想到古蜀國青銅縱目人面像的特征。其身子則為鳥身鳳尾,尾羽好似孔雀開屏,粗腿尖爪立于枝頭花果之上。
再如龍神話。
《山海經》中有許多關于龍的記載。比如奇異的燭龍、鳥身龍首神、人面龍身、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等等。
在三星堆出土文物中,也發現了大量帶有龍的形象。比如一號坑出土的青銅爬龍柱形器,鑄有昂首站立的爬龍,怒目張牙,威風凜凜。有學者認為,這件器具極有可能是巫師祭祀時所用的法器。
二號坑出土的青銅神樹上,同樣也有通天之龍的形象,象征著溝通天地人神。
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為了統一思想焚書坑儒,幾乎燒毀了秦以前各種歷史書籍著作,傳聞“大火三月不熄”。
但奇怪的是,對于《山海經》,秦始皇卻特意吩咐不準燒毀。有人曾猜測秦始皇鐘愛《山海經》是因其中記錄了長生不老術。
據記載,黃帝居住的中央之國軒轅國,國民平時食鳳凰之卵,喝甘露,平均壽命至少可達八百歲。
隨著三星堆的持續“上新”,古蜀國和《山海經》的“秘密”或許將逐漸掀開他們神秘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