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慶檔,《長津湖》一路高歌猛進,票房突破了40億。
而這個數字,再次創下了一個紀錄。
《長津湖》成功超越了《敦刻爾克》、《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等眾多好萊塢大片,成為了登頂全球戰爭片的票房冠軍。
毫無疑問,《長津湖》就是世界戰爭片的天花板!
然而,凡事都有兩面性,往往有人歡喜有人愁。
果不其然,大洋的另一邊就有了動靜。
票房破40億,《長津湖》成全球戰爭片的冠軍,美媒的評價酸了。
有不少美國媒體做出評價,給《長津湖》這部電影,貼上了“宣傳片”的標簽。
受此影響,有一些國外網友也跟風給差評。
甚至,好萊塢的一些“杠精”們,認為電影過于平庸…..
對此,我覺得有必要給這群人,好好上一堂“課”。
縱觀整個影史,好萊塢拍的戰爭片,都有一個共同點——正義。
就拿《珍珠港》這部電影來說,美軍是為了和平而戰,或者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而戰。
所以,有著一定的意義和價值。
反觀,整個朝鮮戰爭,美軍是侵略者,卻打著“和平”的旗號,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最后,他們不僅沒有獲得體面的勝利,而且還輸得特別狼狽。
所以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美國都不愿意提及長津湖這場戰役,對這場丑陋的戰爭缺乏適當的承認和處理。
而電影更是沒有對準這段歷史,仿佛沒有發生過。
于是隨著《長津湖》的大熱,逐漸成為了國際影壇的熱議話題。
美帝不愿意提起的“傷疤”,又重新被揭開擺在世人的面前。
而這部電影,也反映了雙方對這場戰役認知上的巨大差異。
說到底,西方媒體抵制《長津湖》,是無法接受這次慘痛的失敗。
而且電影票房方面的大獲成功,也樹立了新標桿。
《長津湖》破40億票房,美媒聲稱是“宣傳片”,好萊塢認為平庸。
但是要知道,自疫情以來,沒有任何一部電影,有《長津湖》這么大的影響力,包括好萊塢那些所謂的大片在內。
早些年,一說起戰爭片,很多人會第一時間想到《拯救大兵瑞恩》。
兩部電影,都比較真實還原了重大的歷史事件。
但是,《長津湖》不管是從人物到場面,再到整個故事,與《拯救大兵瑞恩》相比,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
《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復刻了二戰的重大事件——諾曼底登陸。
在戰爭場面上,電影用大小規模戰役穿插全片。
動靜交加的慘烈景象,不禁讓觀眾意識到戰爭的殘酷。
不僅如此,電影并不局限于表現宏大的戰爭場面,還對人物進行了細致的刻畫。
在片中,斯皮爾伯格使用大量的近景鏡頭,拍攝了戰爭中人們的悲慘和痛苦,借此賦予了角色多角度,多方面的內涵。
最終,通過鏡頭使得觀眾產生對死的恐懼和對戰爭的厭惡。
而《長津湖》絲毫不遜色,同樣做到了文戲和武戲并重,但是卻有著不一樣的觀感。
在武戲上,坦克戰、陣地戰、殲滅戰….接二連三,讓人感到窒息的同時,也毫不含糊地提醒你——這就是真正的戰爭!
在兼具大場面的同時,還有對歷史細節的考究。
“三三制”戰斗小組、志愿軍戰士們衣服上“消失”的標志、持步槍敬禮的畫面……..
然而,比敵人更殘酷的“敵人”,其實是天氣。
有一個鏡頭,一個美軍拿起水杯喝水,桌面上沾到了一點水汽,瞬間結成一層冰殼。
大場面+細節,瞬間串起了電影與歷史的聯系。
在文戲上,電影立足于小人物的真實情感,把每一個飽受戰爭之累的士兵,拍得有血有肉。
比如說,朱亞文飾演的指導員梅生,在與敵人的交戰中身負重傷。
他第一時間不是呼喊救援,而是滿地尋找遺失的女兒照片。
當他找到被燒毀一半的照片時,梅生哭著說“對不起”。
眼淚不僅僅包裹著思念,還有害怕。
從上戰場的那一刻,他將自己對家所有的思念,都寄托在了相片上。
在他的道歉中,又能體會到作為一個父親,不能陪女兒成長的愧疚和遺憾。
家與國的情感交融,讓人物形象更為飽滿。
這一切復雜情緒的根源,其實就是最令人痛恨的戰爭。
也正因戰爭的殘酷,所以才會有那么一群可愛的人,為了讓后代遠離戰爭,而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
而故事放大一些事實的目的在于,是想讓世人去了解“長津湖”背后的意義。
在我看來,“長津湖”這三個字,早已經超越了電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