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二年。
影響力空前的香港四大天王,橫空出世。
#
張學友在封王同時加冕歌神稱號。
劉德華以高人氣蟬聯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手。
郭富城攜紅遍亞洲之勢,初回香港,首發精選及粵語唱片銷量均破二十萬。
此前一年,黎明憑《是愛是緣》奪得IFPI全年最佳銷量大碟。
#
客觀而論。
這是他們本身實力的結果。
也是藏身其后的唱片業巨頭的較量,張黎均在寶麗金,劉德華在華納,郭富城在華星。
而說到底也是來自市場的選擇。
唱片銷量是最硬指標。
而就在此時開始。
「第五天王」這個名號也就若隱若現。
其實究其根本。
是有市場上其他唱片公司,意圖在「四大天王」這塊超級蛋糕上分一杯羹。
譬如原本在寶麗金的李克勤。
他在黎明崛起之后隨即落寞,然后在1993年轉投星光唱片,于1996年加盟藝能動音。
兜兜轉轉,始終在市場上沒有大的起色。
又比如BMG唱片公司的鄭伊健。
歌影雙棲,巔峰期聲勢迫人,銷量人氣皆直追四大天王。
還有「天王殺手」周華健。
背靠臺灣滾石唱片,以國語歌曲大紅之后,于1994年返回香港樂壇發展。
初期聲勢驚人,后逐漸淡出。
而另外一個人,可能很多人想不到,梁朝偉。
在1993年到1994年,隸屬臺灣金點唱片的梁朝偉連續發行多張唱片,計有《一天一點愛戀》、《難以忘記的你》、《日&夜》、《一生一心》以及《為情所困》,歌曲大紅唱片大賣。
媒體旋即將之封做「第五天王」。
至于其他人。
比如“小旋風”林志穎,實力唱將呂方和黃凱芹。
他們基本就只是來自歌迷的一廂情愿,而非有媒體層面的認同和推波助瀾。
鄭伊健1991年歌壇出道。
一九九六年憑《古惑仔》系列在影壇大紅,連續四部均沖上年度十大票房榜。
一九九八年,與郭富城爭唱《風云之雄霸天下》主題曲且爭得片頭,郭富城唱片尾。
又與劉德華因唱片銷量統計問題公開鬧過別扭。
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如果當時的鄭伊健不夠紅、不夠聲勢,這些事情都不會發生。
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即便鄭伊健巔峰期確實迫近四大天王,但論及市場和地位,仍然不及。
比如他在《風云之雄霸天下》和《決戰紫禁之巔》里,都是雙主二番。
即便到了二零零三年的《雙雄》,他與黎明合作時的排位依然如此,雙主二番。
所以并不是如一些狂熱粉絲所言,巔峰鄭伊健能夠壓過四大天王。
郭富城九十年代可謂單手玩影壇,尚且如此。
更遑論鄭伊健的樂壇地位。
論及唱功和舞臺駕馭能力,鄭伊健更是差池頗多。
但人氣著實可怖。
梁朝偉當時還不是影帝。
他也確有想過在歌壇發力,不然不會這么密集發片。
歌曲也頗有質量,尤其《一天一點愛戀》和《你是如此地難以忘記》兩首歌,傳唱度非常高。
其唱功實力也頗為可觀。
但隨著1994、1995年憑《重慶森林》奪得金馬、金像雙料影帝。
其重心全數轉移到影壇。
從而與音樂這回事。
一拍兩散。
周華健給人的印象是臺灣歌手。
其實他在香港出生。
1986年加入臺灣滾石唱片,九十年代初開始大紅,隨即返港發展。
他曾說發唱片只盯著張學友,其他人根本不問。
因為就整個亞洲區域而言。
確也只有張學友的唱片銷量能夠和他一較高低。
但如果單論香港市場。
他距離四大天王其實還有相當的距離。
而就算單以唱歌這件事情來說,如果刨除先天的音色問題。
以唱功、舞臺駕馭能力以及顏值等附加因素而論,周華健對陣四大天王真的是毫無勝算。
香港地區銷量,周華健被四人遠遠拋下。
單論唱功,張學友必然不會更弱。
論舞臺,郭富城的駕馭能力堪稱華語樂壇天花板。
論顏值,他連四大最后一名的張學友都打不過。
所以“殺手”概念也是短暫的。
不可持久。
李克勤以唱功著稱。
他也幾乎是四大時代最悲情的歌手。
本身出道較早,在一帆風順之際,突然急轉直下。
而后多年寂寞。
待得四大天王淡出之后。
才在譚詠麟的幫助下重振聲勢。
但若仔細探究,他的際遇也并非是生不逢時四個字可以概括。
流行樂壇的競爭,唱功只是其一。
演唱風格、舞臺能力、顏值個性,這些東西都缺一不可。
就如周華健一般,若拿上述參考值對照。
李克勤實在無力與四人抗衡。
再拿另外一個數據說話。
香港IFPI,記錄了最多周榜冠軍的歌手。
四大天王分別是張學友 50周、郭富城29周、劉德華25周,以及黎明22周。
距離四人最近的是鄭伊健19周,排名第五。
許志安緊隨其后,以13周排名第六。
前輩張國榮12周,排名第七。
號稱“天王終結者”的謝霆鋒10周,排名第八。
“天王殺手”周華健8周,排名第九。
李克勤6周,排名第十一。
數據之前其實有聊過。
也曾被一個黎明歌迷質疑。
她無非覺得,黎明冠軍周數據怎么能排四大最末。
但這個數據網絡上早已公開。
而就數據的細節來看,也與四大在歌壇的聲勢起落相符。
所以真心不必無理取鬧。
#
不管是銷量,還是人氣。
鄭伊健是當之無愧的第五天王。
堪稱四大之下第一人。
其他人則統統往后一步。
九十年代香港樂壇。
真相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