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可以肯定,對于很多喜歡脫口秀的觀眾來說,看到怎么辦脫口秀這個節目里居然有50%的內容是真人秀,內心肯定是失望和排斥的。他們已經習慣了脫口秀大會或者吐槽大會那樣的形式,演員在臺上高密度輸出,干貨十足,不摻雜任何水分;一期節目看下來,全是脫口秀。而怎么辦脫口秀這檔新節目,卻在這方面偷了一半的懶。
的確,怎么辦脫口秀采取這樣的輸出形式,的確大大削減了脫口秀的演出份額,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是笑果文化必須去做的。如果認為笑果文化和單立人一樣,是一家純粹的脫口秀公司,那就太低估他們了。其實本質上笑果文化是一家經紀公司,他們培養和打造的,是藝人,而不是脫口秀演員。楊笠和王勉就是典范。楊笠憑借眾所周知的話題,已經完成出圈;而王勉則借著大王的身份和音樂脫口秀的獨特形式,迅速從一眾脫口秀演員當中脫穎而出,甚至走上了春晚的舞臺。而笑果旗下,還有大批嗷嗷待哺的潛在藝人。
其實怎么辦脫口秀節目當中的真人秀環節不難解讀,一句話,別拿脫口秀演員不當藝人。
的確,像周奇墨那樣,從線下慢慢積累和沉淀,走向脫口秀的巔峰,也是成功的路徑之一。但在目前的語境下,這種模式顯然太緩慢。所以周奇墨也積極和笑果合作,打造線上影響力。事實上,單立人之前還保持著純粹的脫口秀態度,堅持耕耘線下,苦練技術,但近些年,他們其實也在積極出圈。因為對于一家公司來說,活下去,賺錢,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從目前的娛樂語境來看,脫口秀演員最合適的成長路徑,就是成為藝人。
怎么辦脫口秀第一期,有一個細節很有意思,李誕看到楊蒙恩的設計簽名,用嘲笑的語氣說,楊蒙恩還真把自己當藝人了。
這句話其實透露出脫口秀演員和藝人之間天然的違和感。似乎脫口秀演員只適合在臺上講段子,逗大家笑,然后就沒有然后了。而李誕這句揶揄的話,其實是一次反向暗示——脫口秀演員,怎么就不能當藝人了?而真人秀環節所做的事,正是讓徐志勝們進一步藝人化。
可以把這個環節看成是笑果的團綜。之前《向往的生活》導演曾說過《脫口秀大會》這種節目的局限性,認為節目完全以脫口秀輸出為主,不像是一檔綜藝節目,尤其是剪輯方面,沒有任何變化和可塑性。李誕在自己的《脫口秀工作手冊》里提到過這段故事。可見,對于這種意見,李誕是完全接受的,所以后面的節目,才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其實不管觀眾喜不喜歡看真人秀,這都是徐志勝們向前走的必經之路。畢竟,單靠脫口秀的輸出,遠遠無法讓自己的發展呈現多元化。而且,脫口秀的創作并不是那么簡單的,一年下來,能攢出來的優秀作品并不多。如何讓自己的演員可以持續地吸引流量,這就是笑果文化需要考慮的問題。
總之,脫口秀只是一個手段,讓演員們被大家認識的手段。而后續的發展,就必須拓展新的領域了,否則,這些演員們永遠也無法完全蛻變成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