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第一」的票房之爭,一直圍繞著兩部好萊塢大片展開——《阿凡達》和《復聯4》。
《阿凡達》和《復聯4》,接連登頂影史票房第一,誰更有分量?
光從技術層面來說,《阿凡達》堪稱業界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開創了特效大片的先河。
它是全球第一部用3D攝影機拍攝的電影,也是觀眾入坑3D電影的啟蒙大片。
而《復仇者聯盟4》無疑是承載著一代人的情懷,堪稱漫威電影宇宙的史詩級電影。
無論是聲勢浩大的動作場面、令人眼花繚亂的特效場景,還是極為緊湊的劇情發展,都不斷刺激著觀眾的心臟。
特別是對于MCU而言,該片不僅僅是終結,更是這個宇宙新的開始。
正如影片最后那清脆的三聲,正是《鋼鐵俠》中的那三聲打造戰甲的聲音,自鋼鐵俠始自鋼鐵俠終,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但我們都知道,沒有誰能夠永遠站在巔峰,即使“電影之神”詹姆斯·卡梅隆也不行。
雖然在《復聯4》上映前,全球電影總票房榜前二,一直被卡神霸占。
但是《復聯4》僅上映一個月,在全球斬獲了26億美金的票房,直接撞沉了《泰坦尼克號》,位居影史票房總榜第二位,離《阿凡達》僅一小步之遙。
后來,《復聯4》二次上映,直接超越《阿凡達》,問鼎全球票房總冠軍,堪稱完美收官。
然而,僅僅過去不到2年的時間,《阿凡達》在國內重映僅第二天,便重回全球票房榜冠軍。
雖說冠軍的寶座不斷易主,但是這樣難分伯仲的競爭,很難只用票房來衡量。
畢竟,《阿凡達》和《復聯4》都不能簡單的用一部“商業大片”,來衡量它的價值。
相比之下,兩部電影各有千秋。
一、比故事。
《阿凡達》的問世,人們的觀影習慣也隨之改變。
從潘多拉星球的語言文化,到未知的動植物,再到人類科技的發展。
要想完全讀懂《阿凡達》的世界觀,依然困難重重。
可見,這部電影用藝術在成就了商業夢想的同時,又返璞歸真回歸了藝術的本身。
在影片拍攝之初,卡梅隆跑遍世界各地廣納賢才。
最后,請來了世界頂尖科學家,包括動物學、語言學、植物學、地理學,天文學…….
共同打造了一個全新的未知世界——潘多拉星球。
于是在語言文化方面,設計出了一套完整的語言體系——納威語;
在生物構造方面,創造了幾十種不同形態的特有生物;
在外星地貌方面,劇組的攝影團隊特地跑遍了黃山、張家界等世界各地,創造出了迷人的潘多拉風景。
總之,大到故事的框架,小到數以萬計的細節,卡神和他的團隊展示了一個近乎完美的星球。
反觀《復聯4》,它的故事相信大家再熟悉不過。
然而沒有人,可以比斯坦·李更了解自己的故事:
“我努力想給所有人寫一個故事,簡單到小孩子都能看懂,但是又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復雜到讓更大的人也會欣賞,至少這是我的目標。”
于是,我們不僅看到了一群超級英雄,戰勝邪惡拯救世界。
更看到了人工智能、平行宇宙、穿越時空等一些來自現實,值得探究的有趣知識。
孩子能看懂,大人也能找到樂趣。
二、比人物。
如果光是視覺享受,《阿凡達》可能無法穩坐“影史第一”的位置那么久。
關鍵是,影片所展現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堪稱地球往事。
這里,沒有疾病和災難,納美人雖然原始,但是卻和睦相安,遵循生物與自然和諧共處。
對于生命的敬意,在電影中流露無遺。
而在地球上,完全是另一種景象。
環境污染、資源短缺、人口過剩……
人與人之間看不到一絲溫暖,反而是有一種說不出的冷漠。
而我們的男主剛出場,便雙腿殘疾。從死氣沉沉的地球,來到令人向往的潘多拉星。
他在這里看到不是有多么豐厚的資源,而是曾經地球的影子….
最終,男主選擇加入納美人這方,拯救了那個世界。
與其說他是一種“背叛”,還不如說他是保護了潘朵拉上最后的“地球”。
在無盡的貪婪下,可能洋溢著無限生機的潘多拉,也會從潘多拉星球上消失。
這是一種影射,但電影想表達得遠不止于此。
而《復聯4》,我們看得更多是一種情懷。
從2008年開始,我們把漫威電影當成了一部連續劇,一路追到了2019年。
所以,僅僅用“一部大片”來評價《復聯4》,的確有點不值。
斯坦·李在創作漫威的很多角色時,都想過一個問題:這些超級英雄到底應該是什么樣子?
后來,他“給”了每個超級英雄一個缺陷,讓他們顯得更加真實,畢竟沒有人是完美的,而英雄亦凡人。
于是這11年來,每位超級英雄都在努力尋找自己的最終歸宿。
人總是念舊的動物,我們總會回憶過去,甚至想回到過去改變什么。
所以,我們看到復仇者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改變現實。
鋼鐵俠終于彌補了自己的遺憾,而美隊也完成自己的承諾。
雖說結局不盡人意,但也算得上完美!
影史票房第一之爭,這兩部科幻大片,改變了好萊塢的未來。
總之,要想給兩部電影分個高低,著實有些困難。
而且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阿凡達》和《復聯4》之所以能夠被稱為“經典”,是因為它們有著遠高于電影本身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