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果然沒有讓我們失望,它不僅在短短7天的時間票房突破了26億,更重要的是豆瓣也拿到了7.6的評分,在國產戰爭片中,已經算得上是佼佼者了。
從觀眾給出的評價來看,《長津湖》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好哭,幾乎每一個觀眾都是淚目著走出影院。
這與《長津湖》的題材自然有著分不開的關系,畢竟這種還原真實歷史的戰爭片本身就是令人悲痛的。影視化的呈現,將當年的場景,人物全部真實再現,很難不讓人動容。
而《長津湖》引爆觀眾的淚腺則更為直接,沒有過度煽情,也沒有刻意地去夸張,但中國志愿軍的犧牲精神,無懼生死的守護下一代,依然讓人很難逃得過影片的淚點轟炸。
《長津湖》就是從三個方面來引爆觀眾淚腺。
一,人物催淚,雷公,梅生打動觀眾
在一部國產戰爭片中,除了看刺激激烈的戰爭場面之外,就是看人物。
《長津湖》雖然重點講述的是伍千里和伍萬里這對兄弟,但是這部影片卻更像是一部精彩的群像戲。
最開始引爆觀眾淚點的自然是伍千里,回到家鄉之后他跪倒在母親面前,告訴她自己沒能夠把哥哥伍百里帶回來。吳京在低下頭時忍不住流下的淚,讓人覺得分外揪心。
而兄弟倆離開家鄉時,母親躲在簾子后面擔憂的眼神和眼睛里蓄著的淚水。同樣深深地刺痛著觀眾。如今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很難看到這樣的場景,因為當年伍千里的離開,意味著很有可能會像自己的哥哥伍百里一樣戰死。
這種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在戰爭年代是最常見的了。
易烊千璽飾演的伍萬里看點主要集中在人物的成長線上,當他從一個懵懂調皮的孩子到扛起槍對著敵人掃射,這種少年郎的被迫蛻變也是讓人心痛的。
之所以說《長津湖》是一部精彩的群戲,就是因為在配角塑造上影片也同樣用心,注入了很多情感。
朱亞文飾演的梅生看起來文質彬彬,隨身會帶著女兒的照片,顯然是一個顧家的男人。
原本他已經打完了仗退伍回家,但是卻在曾經的戰友召喚自己時,選擇重新回到戰場。他心里最牽掛的就是自己的家人,明明可以好好陪在家人的身邊,但是他還是回到了最危險的地方。他最害怕不能看著女兒成長,但是相比起女兒,戰場更需要他,七連的戰士也更需要他。
當他嘶吼著上陣殺敵,嘴里咬著手榴彈開著車沖向敵人時,那份必死的決心更能夠觸動觀眾。
雷公則是《長津湖》這部影片中最具淚點的一個人物,在第七穿插連中,就連吳京飾演的伍千里都要喊他一聲雷爹。他是連隊中資歷最老的一位士兵,伍百里,伍千里都是被他帶出來的,伍千里一樣把自己的弟弟伍萬里交給了雷公。
因為這一角色前期鋪墊得太多,讓觀眾已經看到了他的好,他從懷里掏出了熱乎乎的土豆遞給伍萬里時,就真的像老父親一般。最終他也是為了這些戰友們,將標記彈引到了敵軍的陣營中。
雷公最后一句話是不要把他一個人留在這里,這是多少身赴戰場殺敵的戰士們唯一的心愿,馬革裹尸還也一定要回到自己的家鄉。
人物就是《長津湖》的第1顆催淚彈。
二,軍備力量懸殊催淚
第2顆催淚彈是美軍和中國志愿軍裝備力量的懸殊對比。
我軍的戰士們拿著“萬國造”的槍支與敵軍的坦克,飛機對打是怎樣的場景?對方的火力密集到一顆又一顆的炮彈落下,可以將整個漆黑的天空點燃。
然而我軍最重火力的裝備就是雷公手里的迫擊炮,從雷公將迫擊炮包裹得嚴嚴實實就能夠看得出來他多么寶貝。畢竟在戰斗最激烈的時候,迫擊炮的威力是最大的,遠比子彈來得殺傷力更強。
但是因為天氣的原因,在打仗的過程中炮筒會冷縮,塞不進炮彈,伍千里嘶吼著問雷公“你的炮呢”,此時的雷公只能是告訴伍千里“別急,別急”。
美軍的武器制式不但齊備,甚至還有火槍等等,一旦我軍的戰士被擊中,渾身都是燃燒的火焰,甚至有可能被活活燒死。
不單單是武器裝備的懸殊較大,就連伙食也有很大的差異。
雷公懷里掏出來捂得熱乎乎的土豆都是寶貝,因為在行軍過程中,戰士們吃的都是被凍得硬邦邦的土豆,一咬都會硌掉牙。吃不飽也穿不暖,還要堅持打仗。但是再看美軍,伙食標準完全是過年,各種肉類蔬菜營養搭配均衡,但依然在抱怨環境的艱苦。
就是在這樣的差異對比之下,我軍最終取得了勝利。
三,戰爭本身的殘酷和慘烈催淚
同樣讓人淚目的還有戰士們的犧牲。最開始與伍萬里一起上戰場的張小山,本是抱著一腔熱血而來,但是在隱藏的時候卻被敵人的炮彈擊中,血肉直接飛濺到伍萬里的臉上。伍萬里臉上顫抖的肌肉和恐懼的眼神,瞬間就能夠讓觀眾感受到那種絕望。
在真實的戰場上,炮彈落在戰士的身旁就要被炸得血肉橫飛,我們無法想象血流成河的場面究竟是怎樣的,更無法想象戰士們是如何看著身邊的戰友一個一個犧牲的情況下,還能夠堅持作戰的。
戰爭的慘烈和殘酷同樣讓人絕望到淚目。
長津湖戰役之所以慘烈,與環境也有著分不開的關系。冰天雪地,戰士們需要匍匐在地上,一個連的戰士都保持著戰斗的姿勢,被凍成了冰雕。《長津湖》將這一歷史還原,戰士們不僅臉凍傷,就連衣服也凝結成了冰塊。
即便是《長津湖》沒有將這些場景呈現出來,看看抗美援朝戰場上犧牲的志愿軍人數,就很難不覺得窒息。
真實,自有千鈞之力
《長津湖》的這三大催淚點并沒有刻意為之,僅僅只是將真實的場面呈現給了我們,就已經讓我們覺得心酸,心痛。
真實,自有千鈞之力,《長津湖》之所以能夠拿到這樣出彩的票房成績和口碑,就是因為影片對于戰爭的描述太過真實。
大量的實景拍攝,再加上演員們拳拳到肉的真實動作戲,都再一次把我們重新拉回到了戰場上。身處和平盛世的我們看到的其實只是戰場的冰山一角。戰士們匍匐在雪地里究竟是怎樣刺骨的寒冷?吃下去的凍土豆又是怎樣的味道?我們能夠共情,但是卻無法真正地感同身受。
但我們最能夠體會的就是奔赴戰場的這些士兵們是怎樣抱著必勝的決心,打完后輩人要打的仗,讓更多的人看到祖國的強大。或許一開始從家鄉奔赴戰場,伍千里對著鄉親們敬的軍禮,就是一次生死的訣別。
而國內的很多觀眾對于長津湖戰役并不了解,這部影片存在的意義就不單單只是一部商業大片,它更是一部向觀眾普及的主旋律。當年的長津湖戰役,扭轉了整個朝鮮戰場的態勢,打出了中國的軍威國威。
如今我們說今日之中國已經不是百年前那個被人欺負的國家,我們擁有了同樣硬核的武器裝備,也不會再讓戰士們受苦了。但是祖國的強大就是從這些英勇無畏的犧牲開始的。
因此,176分鐘的時長對于呈現當年的這場戰役來說還遠遠不夠,在戰場上寫下詩篇的戰士,應該被描繪出來。越是真實的記錄,越能夠讓我們的記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