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希希
對于央視文藝節目主持人來說,市場判斷其事業發展狀態的標準基于“工作機會的體現”,而如何判斷所謂的工作機會呢?大型晚會活動顯然是最合適的比較標準。
和電視節目相比,大型晚會活動具備稀缺性,同時在市占率、市場熱度方面較電視節目更為出彩,從制作方的角度出發,面對如此重要的制作機會,自然會安排信得過的主持人參與晚會錄制,而這里的“信得過”無疑就是央視的門面主持人。
觀眾基于此進行判斷,能夠參與主持央視大型晚會活動的主持人就是門面,比如逐漸淡出視線但保持影響力的董卿、比如成為春晚熟面孔的李思思。
有得到央視重用頻頻亮相大型晚會活動的主持人,自然也有在這場“看不到的競爭”中被淘汰的主持人,張蕾就是其中之一。
盡管入職時間和李思思相同,但張蕾距離大型晚會的舞臺始終存在一步之遙的距離。
即便參與主持過端午晚會、國慶晚會、重陽晚會等一系列活動,但始終未能出現在央視春晚主舞臺的會場,難免會讓喜歡她的觀眾內心產生一些遺憾。
從資歷來說,現在的張蕾不遜色于任何一位央視門面,從市場口碑來說,多年的工作經歷也為她累積了一定的市場關注度。
只是這些條件未能幫助張蕾順利出現在央視春晚的主會場,而在觀眾眼中,她也成為所謂“意難平”的主持人。
其實觀眾沒有權力來決定主持人的工作安排,觀眾對于主持人的討論也是基于央視的工作安排所產生的聲音,既然如此,不妨分析下央視為何不重用張蕾呢?
所謂物以稀為貴,主持人的事業發展同樣能夠驗證這一句話,當晚會制作方擁有足夠多選擇的時候,誰又能夠保證自己是“特例”呢?
前有董卿、朱迅,同批競爭者有李思思,央視怎么可能只關注張蕾呢?
或許在部分觀眾眼中,認為李思思的主持表現遜色于張蕾,但央視作為晚會節目的專業平臺,對主持人的能力難道沒有科學的判斷嗎?
張蕾落選恰恰已經證明兩位主持人之間的“勝負與否”。
除此之外,晚會活動的主持工作只是一位主持人事業發展的“點睛之筆”,日常主持工作才是保證其競爭力的根本。
觀眾質疑或者說否定李思思的能力,但不可否認《回聲嘹亮》節目在同時段處在收視率榜單的優勢位置。
反觀張蕾的主打節目《歡樂城市派》,在同時段綜藝節目中的收視率成績并不理想。
當然張蕾節目收視率吃癟并非沒有原因,“周五”的播出時間本就是各檔綜藝節目競爭最為激烈的時段。
《奔跑吧》《向往的生活》就不用說,收視率遜色于同頻道的《我愛滿堂彩》多少還是讓觀眾大跌眼鏡。
缺少代表性節目是影響張蕾事業發展的原因之一,而她的年齡也在隨著增加成為阻礙其發展的一個因素。
當然這種影響主要來自于外界,龍洋、馬凡舒等年輕主持人的出現已經讓李思思的位置顯得有些動搖,更別提始終未能出現在春晚舞臺的張蕾。
各個因素不占優勢的情況下,張蕾想要參與主持春晚的困難程度再次增加。
門面主持人的位置本就有限,對于張蕾來講,年輕時候的她或許還有氣力去參與競爭,但對比更加年輕的主持人,與其競爭晚會主持位置,不如將精力放在穩定自己的事業口碑上。
如果能夠始終是觀眾心目中的“意難平”,倒也不是一件壞事。
央視方面在主持人選擇更加多元化的基礎上,給予張蕾參與主持工作的機會將有所減少,如此來看,張蕾的代表節目或許只有一檔《歡樂城市派》。
做好、做精,保證節目口碑,依然有很多觀眾會認為張蕾的主持不是嗎?
校對丨王希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