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么喜歡看《我是唱作人》?
喜歡看一檔綜藝大多數時候主要還是因為這檔綜藝好看,而之所以會看《我是唱作人》,主要是因為每周有著8首原創新歌可以聽。
不通風格的歌手齊聚一堂,同臺競技讓節目更有懸念,諸如梁博、毛不易、曾軼可等歌手創作的作品都在舞臺上發光發亮,這樣的節目沒人看或許才是最奇怪的。
《我是唱作人》有著一個非常特殊的環節:吃飯環節-《開飯啦!唱作人》。
或許節目組自己也沒想到,唱作人們在吃飯的時候輸出自己的觀點卻也能獲得這么多的關注,這至少證明大眾其實挺喜歡看音樂人們在一起聊音樂的。
最新一期的《開飯啦!唱作人》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觀看,馬頔在這一期被淘汰了,而他在《開飯啦!唱作人》接近結尾時候所說的話,深深地觸動了我:
【我吃老本,我寫《南山南》那種歌,說實話分分鐘寫出來,不用一星期,三天,《南山南》好寫,太好寫了。為什么我不寫了?爺們兒要臉,我這歲數,十年前的東西,拿現在出不來手,咱是一北京孩子,首先得對得起自己。】
我本來對馬頔并不感冒,因為我不怎么喜歡這一類型的音樂,但是我必須承認的是,馬頔做音樂的態度是沒得黑的。
像馬頔這樣要臉的歌手,其實正是華語樂壇所需要的,如果每一位歌手都知道進步,而不是總想著創作簡單的套路音樂去制作抖音爆款,那我們的樂壇主流音樂或許就不會一直都是套路化的流行情歌了。
但這也是一個矛盾的點,實驗音樂難免不討喜,你很難保證在嘗試這一類型音樂的時候還同時兼顧曾經套路里那些大眾喜愛的東西,前衛意味著新,而套路了,則又回去了。
就拿《離人愁》這首歌曲來說,網上很多人覺得它是裁剪而來,你從這首歌曲能夠聽出太多似曾相似。(這首歌抄襲的可能性并不大,我甚至覺得李袁杰就是自己彈著吉他原創的,只不過在這樣的旋律進行,想不撞車都是一件難事。)
有樂器的朋友或許能夠很容易明白為何會產生聽過的感覺,彈奏著《離人愁》副歌部分的和弦,稍微變換一下節奏,你就能演唱出諸如《綠色》、《你的酒館對我打了烊》、《修煉愛情》、《最長的電影》……
華語樂壇有著相當一部分情歌就是這樣寫的,這并不是一件多可恥的事情,李袁杰寫《離人愁》不是問題,陳雪凝的《綠色》和《你的酒館對我打了烊》也不會讓我對她產生什么偏見,但是如果從事音樂行業多年,仍然一直照著這個和弦創作一堆【好聽】的音樂出來,多少有點說不過去。
審美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仍然重視旋律,這并不算是什么槽點,喜歡聽好聽的旋律很正常。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高進在這個舞臺初期所遇到的事情,大眾評審的不待見,大流行被鄙視,高進在這個舞臺可以說是舉步維艱。
而高進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首歌曲不是《下雪哈爾濱》、也不是《西東》,而是《高貴與普通》,這首歌曲與我印象里的高進有著很大的區別。
從《我的好兄弟》到《我們不一樣》,我們能夠發現的是高進在寫旋律上是有著一手的,同樣的和弦,有的人就是能夠寫出更洗腦的旋律來,這是他的優勢。
對待他們那一輩音樂人,其實沒有必要強行要求,他們的音樂屬于那個時代,如今再要求他們去學習新知識,去強行接受自己不怎么喜歡的東西,這并不合適。
說到底,便是進步。周杰倫憑借著自己超強的旋律創作能力,統治華語樂壇很多年直到現在,他僅僅是因為好聽才能火這么久、并且在業界還能受到這么多人認可的嗎?
并不是,那些套和弦創作的曲目仍然是比大部分市面上常見的流行情歌強的,音樂人的作曲能力是有著差距的,天馬行空而又讓大眾喜愛的旋律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想到。
最關鍵的一點,是周杰倫有著太多不同風格的音樂,一首《以父之名》放到如今,仍然是質量上乘可以在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曲目,如今依然不會過時。
我還記得《說好不哭》出來的時候,網上有的人覺得這首歌曲似乎也沒有那么驚艷,這里筆者只能說一句,一首和《告白氣球》差不多的曲目,又能有多驚艷呢?
《床邊故事》、《土耳其冰淇淋》并沒有火過《告白氣球》,與其冒險地去推出一首《土耳其冰淇淋》,不如再來一首《告白氣球》,而寫這樣的音樂,想要寫得讓大眾喜歡,對于周杰倫來說,實在是太容易了。
大眾審美是影響著音樂市場的,雖然鄭鈞老師說:歌手寫什么,觀眾就聽什么。
但是實際上反過來也是一樣的:觀眾喜歡聽什么,歌手就寫什么。
對于馬頔而言,再寫幾首《南山南》真的不是什么難事,尤其是這個時代,這樣的歌曲是很容易火的。但是他沒有這樣做,正如他自己所說,他要臉。
《中國有嘻哈》(《中國新說唱》)之前,有多少人熱愛、了解說唱?
《我是唱作人》真的不能糊,這樣一檔優秀的輸出著先鋒原創作品,輸出著歌手觀點的音綜,理應被大眾看到。
喜歡文章的朋友可以點贊并分享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