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小萬家族的@鬼腳七
電影唯一的作用是讓生活變得比電影更有趣
說到港樂,就不能不提黃家駒和Beyond。
1962年6月10日,黃家駒出生于中國香港。
即使他只在這個世間留下了31年的歲月,但對于華語音樂和流行文化的影響延續(xù)至今。
今天剛好是黃家駒的60歲生忌,在這個日子,小萬不再重述他和他的音樂,而是從電影的角度來和大家聊一聊,曾經(jīng)作為演員的黃家駒。
其實出乎很多人想象,黃家駒的表演生涯和他的音樂生涯開始得一樣早。
1983年,Beyond樂隊才剛剛組建,黃家駒在這個時候就已經(jīng)與鼓手葉世榮以及另外兩位早期成員鄧煒謙、李榮潮一起在電影中“露了一手”。
beyond早期成員
當(dāng)時還僅僅是個地下樂隊的Beyond在方育平導(dǎo)演的新浪潮作品《半邊人》
(1983)中客串出演,飾演了影片中女主角所在的電影公司里一支在拍攝的樂隊。
這段戲前后不到一分鐘,成員露臉的鏡頭也不過五六秒,確實是純粹的“醬油角色”。
《半邊人》中,右方站立者為黃家駒
就是這樣的客串角色,也是黃家駒興致勃勃地特意找來的,在那個懷揣夢想的年紀里,這樣的演出熱情或許早就為日后的成功寫下了伏筆。
1987年,Beyond開始被主流音樂逐漸接受。
而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樂隊在電影中的客串出演也多了起來,只不過比起之前僅僅是“隨便一個樂隊都行”的客串,現(xiàn)如今為了擴大影響和提高知名度,Beyond在電影中一般會客串的同時順帶“打歌”。
1989年,Beyond在吳啟華主演電影《黑色迷墻》中負責(zé)制作和演唱的主題曲《午夜迷墻》甚至提名了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歌曲獎。
這標志著Beyond迎來了音樂事業(yè)的轉(zhuǎn)折,對于他們的電影事業(yè)來說,這一年同樣是個轉(zhuǎn)折。
1990年,黃家駒和他的樂隊伙伴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電影大制作”——杜琪峰導(dǎo)演、周潤發(fā)和張艾嘉主演的喜劇《吉星拱照》。
Beyond四人組得益于在歌壇的日益受到重視,在電影圈也逐漸有了咖位。
比如在這部作品中,四人飾演了張艾嘉所在的快餐店的四個年輕打工仔,分別名叫游向東、游向西、游向南、游向北。
從設(shè)定上來看,他們依然是四個想要玩音樂但是迫于現(xiàn)實壓力不得不打工糊口的年輕人,故事中也一如既往安排了一段四人登臺演出的戲份,演唱了他們自己的經(jīng)典作品《午夜怨曲》。
但是除了唱歌,監(jiān)制黃百鳴和導(dǎo)演杜琪峰也給了他們足夠的戲份,故事中周潤發(fā)飾演的富商隱藏身份在快餐店打工,和一群勤奮努力的普通人成了朋友.
Beyond四人所代表的努力追求夢想的“上進青年”形象與他們當(dāng)時樂壇新生代的身份結(jié)合,成為影片中相當(dāng)亮眼的角色。
要說到黃家駒與Beyond能順利進入影壇,那就不得不提一個人,那就是新藝城的骨干成員黃百鳴。
在90年代的港片中,黃百鳴幾乎就是小成本喜劇的金字招牌,而也正是黃百鳴,連續(xù)幾部作品給了Beyond在銀幕上亮相的機會。
1990年的另一部作品《開心鬼救開心鬼》,是經(jīng)典的捉鬼喜劇“開心鬼系列”的續(xù)作。
Beyond飾演“文武英杰”四個學(xué)生,搭配李麗珍、袁潔瑩、羅美薇、陳加玲四位女演員,顏值和青春感拉滿,成為四人在電影中最經(jīng)典的一次共同出演。
歌而優(yōu)則演,這個在如今娛樂圈看起來早已經(jīng)屢見不鮮的包裝套路在當(dāng)年的香港電影中還不是那么百試不爽,至少,對于優(yōu)秀的歌手來說,想要進軍影壇,至少要拿出最基本的表演素養(yǎng)才行。
當(dāng)年不到三十歲的Beyond幾乎出演的都是年輕天真的學(xué)生形象,黃百鳴所擅長的漫畫式喜劇風(fēng)格也相當(dāng)程度上凸顯了他們的青春氣息,避免了演技短板,量體裁衣地為他們的演藝之路打好了基礎(chǔ)。
到了1991年,依然是黃百鳴,將Beyongd成員升格為主角,拍攝了《Beyond日記之莫欺少年窮》。
故事中四個年輕人組成樂隊,各自克服重重困難登臺演出,可以說就是他們一路走來的經(jīng)歷縮寫。
《Beyond日記之莫欺少年窮》中也有王菲出演
黃家駒飾演的吳家駒因為一家人要移民美國,不得不兼職各種工作努力賺錢,雖然是個符號化的喜劇人物,但是在不斷奔波的底層生活背后,依然能看見香港人特有的揾食精神。
故事結(jié)尾,吳家決定放棄移民留守香港,“快九七又如何?香港那么好,多少人走了又回來”,這段臺詞算是為特殊時期的香港心態(tài)注入了一份信念。
其實到了這里,雖然Beyond出演的依然是和他們真實身份緊密聯(lián)系的角色,《Beyond日記之莫欺少年窮》本質(zhì)上甚至更像一部“粉絲電影”,但是自然不做作的演技也毫無疑問得到了電影界的認可。
尤其對于黃家駒來說,他很快接到了他的第一個“真正”的角色,在張之亮1992年的《籠民》中出演角色毛仔。
《籠民》是一部極具現(xiàn)實意義的作品,故事講述在香港的一處廉價公寓中的故事,這里的底層百姓因為貧窮,只能租住在一間間只夠一人躺臥的床鋪里,床架四周圍上鐵絲,人仿佛籠中野獸,故稱“籠民”。
但是即便是這樣的住處,也面對著開發(fā)商和政府的強制拆遷命令,一大群無家可歸的流浪者的前途一片茫然。
黃家駒在故事中飾演一個有前科的小混混毛仔,他同樣寄居在籠屋當(dāng)中,目睹了一屋子人為了自己的住處拼命抗爭,卻無法改變命運的無奈現(xiàn)實。
張之亮在花絮中提到為何會安排一個和其他老弱病殘的角色完全不同的年輕人,正是為了在這種對比中以旁觀者的身份見證籠民們的生活。
黃家駒的表演很好地實現(xiàn)了導(dǎo)演的任務(wù),這個看似頑劣不堪的年輕人在籠屋的生活中見識了普通人的友愛善良、政客們的虛偽冷酷、現(xiàn)實的無情殘忍。
通過他的角度,我們看到一個“老不得所養(yǎng)”的社會給普通的個體造成的巨大傷害,也成為這部影片的點睛之筆。
《籠民》獲得了第1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dǎo)演、最佳編劇、最佳男配角四項大獎。
黃家駒雖然沒有獲獎,但是在這部他第一次不以歌手身份出演的電影中,展示出了能成為一名優(yōu)秀演員的潛質(zhì)和能力。
1993年6月30日,黃家駒意外離世,隨之終結(jié)的不僅是Beyond的音樂之路,同時也是剛剛起步的黃家駒的演員之路。
那個青澀的才華滿滿的年輕人,永遠停留在31歲的年紀,而我們也永遠無法知道,他本來可以在音樂和銀幕上帶來多少驚喜。
或許我們只能像歌里那樣感慨,“我與你也彼此真的相識過”,這是我們懷念黃家駒時候的唯一安慰。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豆瓣及網(wǎng)絡(luò),若有侵權(quán)請主動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