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電影大師安德烈·巴贊曾說“對電影來說,熱愛人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我們不肯先探索弗拉哈迪、雷諾阿、維果,尤其是卓別林的影片所反映的特有愛心、溫柔和悲傷情緒,那就不可能透徹理解他們的藝術”,電影不僅是一門光影藝術,更是一門情感藝術。
2010年,李連杰和文章主演的《海洋天堂》可以算作一部悲情大片,一位患有肝癌晚期的父親在臨終之前為了讓自閉癥兒子大福有個好的歸宿,不僅放棄了治療,更將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對兒子的培訓上,影片中流露出的親情、死亡、關愛因為真情實感而感人肺腑,讓我們在關注自閉癥等弱勢群體的同時,認識到親情的偉大。
01、關注自閉癥兒童從關愛開始
自閉癥兒童與環境是隔離的,經常會表現出語言異常、目光呆滯、行為刻板等特點,自閉癥的治愈取決于病情的嚴重程度,治療時間越早,兒童智力水平越高,取得的效果越好。
大福從小和父親王心誠一起長大,缺少母親的關愛,22年來,王心誠獨自承受著所有的委屈、壓力和悲傷,但他并沒有放棄,也沒有逃避,他和兒子不停地與病情做著頑強的抗爭,作為單親弱勢家庭,王心誠應該得到更多的社會關愛,影片中很好地體現了朋友的救助力量。
鄰居柴嫂、海洋館的唐總、特教學校的劉校長以及民辦機構的譚所長、馬戲團的玲玲等都在力所能及地幫助大福和王心誠,這些付出是不計回報的。
柴嫂從生活入手,劉校長幫忙聯系托養機構,玲玲教會大福溝通和交流,唐總愿意成為大福的監護人,為他提供工作的機會,社會中并不是沒有真情和愛心,而是我們缺乏一個表達的機會和渠道。
對于自閉癥兒童來說,社會救助制度也應該完善,學齡前的自閉癥還有訓練機構和學校可以就讀,但是成人之后,特殊學校無法提供養護,福利院也不接受,精神病院更不可能,影片其實隱含呼吁為特殊群體建立更為完善的保障體系,對于弱勢群體,個人的力量太過渺小,只有依靠健全的制度,才能讓王心誠放心地離去。
02、父愛如山,兒子成為父親離世前最大的心結
導演薛曉路在拍攝本片前,曾經在自閉癥學校當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義工,深入接觸過自閉癥患者,她理解每個家庭的痛苦和艱辛,更被他們的言行所感動,本片其充滿了對生活中那些平凡而偉大的父愛的歌頌和贊揚。
病重的父親和自閉癥的兒子,這可能是最不幸的家庭,王心誠會給一遍又一遍地教兒子磕雞蛋,放進水里數著時間,將每件衣服上都縫上監護人的電話,教兒子記住上車、下車的站名,他也會心急,發脾氣說大福“你怎么這么笨呢?這么點事都記不住!”之所以反差會如此之大,正是因為愛得深切。
大福是王心誠在這個世界最牽掛的人,他害怕大福受到欺負,害怕大福無法照顧自己,作為父親,他每天都在面對同樣的境遇,怎么可能不急?畢竟留給他的時間如此的有限。但當他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時,他會反思自己的問題,安慰大福“沒事的,慢慢來,我們慢慢來”。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對于孩子來說,凡事不應該用暴力管教或批評教育,而應該鼓勵教育,榜樣教育。當兒子騎在父親的背上,似乎一起痛苦和挫折都消失不見了,父親的一切出發點都是兒子,根源都是對他的愛。
影片以父親的自殺開始,以兒子的回憶結束,充滿了父子情深的眷戀之情,可惜人生總會有很多遺憾,王心誠離開了,大福究竟路在何方,只有時間能給予答案。
03、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從生活的每一天開始
影片中王心誠問大福“如果有一天,爸爸不能陪在你身邊,你會想我嗎?”大福未回應,父親說“大福,看到海龜,就要想到爸爸”,如此的對話感人至深,更讓觀眾思考生命和親情的意義。
商業社會中,人們注重創造財富和價值,卻常常忽視生命中最寶貴的親情和生命,每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大福也一樣,他陪伴著父親在海洋館中暢游是他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那是屬于他的自由,不管他如何奇怪地講話、走路、做動作,那都是他的生活,他的生命值得被尊重,更應該被關注。
身為父親,王心誠和大福共同走過了人生中最寶貴的篇章,他們一同努力,詮釋了生命的價值,父親為兒子感到驕傲,我們為父親感到欣慰。對觀眾來說,用愛和真誠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更能體現我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對于家長來說,不僅要照看孩子成長,更要與他們一共成長,給孩子體驗錯誤、反思錯誤的機會,同時也從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放慢生活的步調,多留一些時間給家人,遠比創造更多的價值要有意義的多。
《海洋天堂》在平淡中見真情,讓觀眾在關注弱勢群體的同時思考生存的意義,其中既有對偉大父愛的褒揚,又有對生活中真善美的歌頌,溫暖的親情成全了病重的父親,也成全了自閉癥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