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分析新世紀中國教育題材電影的民主美育敘事特征,我們可以看到,國產教育題材電影在敘事背景、角色塑造及主題表達三個方面是比較有特點的。
縱觀阿米爾·汗電影發現,其在這幾個方面也呈現出了不一樣的敘事特點,可以與我國教育題材電影進行更加細化的比較。
我將嘗試通過對比中國教育題材電影,進一步分析探究阿米爾·汗電影在三方面特有的民主美育敘事特征。
敘事背景:關注不同教育空間所存在的教育問題
費孝通曾在《鄉土中國》開篇即寫道:“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
在我國電影發展的每個時期,鄉村都是重要的故事拍攝地,而這些影片中也展現著農村的進步與變遷。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我國城市化進程發展,城鄉差距逐步擴大,貧困偏遠地區的各方面發展始終都落后于我國城市地區,于是農村等地區的各種問題進入人們視野之中,教育問題因關乎國家的未來發展,也成為我國電影中所關注的重中之重。
另外,可能因農村山區等邊緣空間中的教育問題較為顯著且極易引起社會討論,故我國教育題材電影的敘事背景多為貧困偏遠農村或者山區。
反觀阿米爾·汗電影,其得以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在于其選題與內容選擇較為豐富,而選題與內容恰恰是講好故事的基礎。
即使是面對復雜的教育問題,阿米爾·汗電影的創作視野也并不局限,他的電影從多元化的層面關注到了不同教育空間所存在的教育問題。
在學校教育空間中,阿米爾·汗電影對印度校園中教師權威、只唯分數等傳統教育模式的弊端進行批判,將其理想中的民主化“教-學”關系搬上熒幕,推崇“知行合一”的民主教學方法,以藝術教育作為民主教育的手段,把學生置于與教師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社會教育空間中,阿米爾·汗電影重點探討邊緣人群體尤其是女性群體教育所面臨的困境,對其所應享受的公平的受教育權利與適合不同個體發展的教育進行呼求;
在國民教育空間中,民主這一價值觀念作為教育內容由《印度往事》中的熱血青年布凡傳播給更多的印度村民,最終使得印度國民在同英國殖民者的板球比賽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勝利。
阿米爾·汗通過這部影片來展現、傳播其教育思想的行為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民主美育實踐。雖然現實中有諸多不盡人意,但是阿米爾·汗仍懷抱希望,試圖借助視聽語言的手段對民主教育進行呼吁,引起更多人對于教育本質問題的重視。
角色塑造:塑造對比鮮明的人物形象,講述小人物的掙扎與執著
阿米爾·汗電影中的主人公多為社會中的小人物,但電影中并非只選擇某一種特定的群體來呈現,而是將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人物都搬上電影熒幕。
比如《自殺現場直播》中貧困潦倒的農民兄弟納塔和布迪亞,《地球上的星星》中有著閱讀障礙的小男孩伊夏,《印度往事》中遭受英國殖民者壓迫的印度村民,影片中的其他人物設置也形色各異,不同的人物組成了豐富的生活圖景與人物群像,成為了現當代印度社會的縮影。
我國教育題材電影關注的雖然也是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卻著重于教師高尚偉大、無私奉獻形象的塑造。
而在阿米爾·汗參與制作的影片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會有對比鮮明的人物角色存在,一部分人是印度當下現實生活的一面鏡子,反映著社會中所存在的問題及不足,而另一部分人則代表著阿米爾·汗所憧憬的理想形象,充滿著對未來的思考與希冀。
就像《地球上的星星》中大部分只唯成績的老師與關注兒童自身發展的老師尼克,《摔跤吧!爸爸》中早婚的新娘與練習摔跤的兩姐妹,《神秘巨星》中遭遇家暴的母親與勇敢斗爭的尹希婭。
這樣的對比設置使得敘事沖突更為觸動人心,也使得小人物的生存困境更得到了凸顯和關注,讓觀影者看到困境之下小人物的掙扎與執著,具有烏托邦性。
主題表達:觸及教育的本質問題
直接對現行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批判與抨擊并不難,但是過度渲染該矛盾也并非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相反,尋求解決問題的合理方式才是當下最合理、最緊迫的。
阿米爾·汗電影抒情與敘事并重,通過視聽語言將具體的教育案例展示出來,對印度教育問題中的弊端與不足進行揭露、反思,影片通過視聽化教育敘事觸及到教育中許多深層次的重要問題。
比如教學關系、教學手段、教育公平等,還原那些現實中被忽視的細節,并提出對于未來如何改變的呼求。
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本,這些問題不僅僅是當下印度社會需要積極反思的,而是世界各國、各地區都需要去認真思索的,許多的國家和地區的教育發展仍然面臨著同印度社會一樣的困境。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娛記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