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幾天,前央視知名女主持王小騫,在社交平臺更新了一段視頻,公開怒懟了一類網友。
原來,在之前的河南災情中,王小騫以公司的名義為災區籌集了兩萬多瓶消毒水。
這原本算是好事,不料她的行為卻遭到了網友的指責。
有網友直接在社交平臺上留言:“應該默默做好事,你這太高調了。”
對于網友的留言,王小騫公開懟道:“我覺得做好事不該不留名,因為可以號召更多人做好事做善事。”
王小騫的言行,得到了眾多網友的支持。
實在難以理解,為什么人家明明做了好事,卻還要被指責不該高調?難道做好事非得默默無聞才算高尚嗎?一個人是否愿意公開他做過的好事,這難道不是個人選擇嗎?
可惜,我們的身邊總有這樣一類人,不管別人做了什么,他們總有理由進行抨擊。
李笑來曾說過一個事例。即使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依舊有一部分人堅定不移地相信“地球是平的,不是球體”。
更匪夷所思的是,這些人還專門成立了地平協會。
想要說服這些他們,可謂比登天還難。
你拿著地球儀跟他說:“你看,地球是圓的吧。”
對方會不屑地說:“連這么假的東西都做得出來。”
你上網找了宇航員在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你看,地球是圓的吧。”
對方還會篤定地瞪睛說道:“你看你看,它不就是平的嘛。”
看到沒,哪怕是既定的事實,依舊有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無法自拔。
他們把自己的刻薄嘴賤當成耿直誠實,把目中無人當成伶牙俐齒。
他們就是我們身邊的杠精。
作家李小墨說:“始終要在言語上勝過他人,是我見過情商最低的行為。”
杠精的低情商有目共睹,只是他們卻不自知。
2
聽過一個故事。非洲貧民窟里,有位警察打死了一條瘋狗。目擊者便將這件事說給當地的一個居民。
目擊者剛開口說了半句“警察打死了…”,聽者就打斷了他的話并憤憤不平:“警察打死人了?誰給他們的權力?警察就可以為所欲為嗎?”
目擊者趕緊把話說完:“打死了的是一條狗。”
聽者并沒有停下怒火:“狗怎么了?狗就不是生命嗎?一條活生生的生命消失了,就沒人為此負責嗎?”
目擊者趕忙解釋:“那是一條瘋狗。”
聽者仍在糾纏:“是不是瘋狗是由你來評定的嗎?有鑒定過嗎?鑒定程序合法嗎?”
目擊者開始變得有些小心翼翼:“當時它正在追著路人亂咬,我親眼看到的,并沒人招惹它。”
聽者聽后仍不依不饒:“眼見就一定為實嗎?”
聽罷,目擊者不知該說些什么,只好無奈轉身離開。
就在聽者自以為“大獲全勝”地走在路上時,他不小心踩到了路邊一條野狗的尾巴。
野狗怒氣沖沖地吼叫起來,想要攻擊聽者。
聽者不知所措地喊道:“誰家的瘋狗亂咬人,就沒人來管管嗎?這個社會究竟是怎么了?”
看似不可思議,但這就是腦回路清奇的杠精。
當事不關己時,他們肆意發表言論,為了反對而反對,他們在意的是自己的存在感和優越感。
可是一旦深陷其中,他們便慌亂地無法記起自己曾經說過的每一句話。
說到底,那些愛抬杠的人,大多是以自我為中心進行的怒噴,既未通過深思熟慮,也沒有任何理性的成分。
3
博主@霧滿攔江曾提出一個“認知漏斗模型”。說的是人的認知,就好比一個漏斗的形態排布。
漏斗的形態大家都知道,上寬下窄。
越往下所見越少,這類人常常會覺得社會不公,進而情緒極端,總是自以為是,固執己見。
相反的,越往上所見越多,越能感受到世界的美好,能夠用正能量激勵自己,人際交往中也善于換位思考,向下兼容。
換句話說,認知水平越低的人,越是愛跟他人抬杠。
作為成年人,唯有不斷提升自身認知水平,你才能拒絕在不知不覺中淪為杠精,真正做一個成熟且靠譜的成年人。
①搭建立體思維
20世紀初美國北部凱巴伯森林里,鹿的數量只有四千只左右。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認為鹿數量稀少原因是狼所導致,就下令捕殺狼群。
因為捕殺,狼群數量驟減,鹿的數量越來越多,漸漸超過了十萬只。
可是隨著鹿的增多,森林里的綠色植物都被鹿群啃食,數量一天天減少。
終于災難降臨到鹿群頭上,先是饑餓造成鹿的大量死亡,接著又是疾病流行。
兩年時間,鹿群由十萬只銳減到四萬只。到1942年,整個凱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茍延殘喘。
羅斯福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他下令捕殺的惡狼,居然也是森林保護者。
狼吃鹿,但也維護著鹿群種群穩定。因為狼吃掉一些鹿后,就可以將森林中鹿的總數控制在一個合理程度,森林也就不會被鹿群糟蹋得面目全非。
同時,狼吃掉的多數是病鹿,能有效控制疾病對鹿群威脅。
羅斯福總統下令捕殺的這個錯誤決定,就是因為沒有用立體思維看待問題。
他沒有系統思考到狼、鹿、植被等森林生態系統相互作用機制,只看到狼吃鹿這一局部、靜態關系。
其實,世間的事物大多不可能只是單向的因果聯系。如果只是片面認識,就難以作出理性的選擇。
搭建你的立體思維,跳出跳出點、線、面限制,進行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地立體思考,你才能不陷入思維誤區,你才能更全面客觀地看待問題。
②終身持續學習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的學生曾經問過他:
“老師,你學識淵博,知道的事情那么多,為什么還經常懷疑自己的答案呢?”
芝諾回答說:
“人的知識就像一個圓,圓圈外是未知的,圓圈內是已知的,你知道的越多,你的圓圈就會越大。圓的周長也就越大,于是,你與未知接觸的空間也就越多。
因此,雖然我知道的比你們多,但不知道東西也比你們多。”
說到底,終身學習,持續輸入才是提升認知的唯一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