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玲的出現,對女演員來說是一個奇跡。
她首次執導的《你好,李煥英》上映不久便逆襲《唐人街探案3》,沖到華語影史票房榜第二的位置。
其他華語女演員沒有一人能夠達到此成就,或者說沒有一人可以扛得起高票房,即使不像《你好,李煥英》這么高也沒有。
但是電影的高票房是賈玲一人之功嗎?其實這部電影獲得高票房的兩個階段,賈玲占的比重都不算很大。
前期是沈騰大于賈玲大于電影,后期是口碑大于《唐探3》,這兩項促成了作為女性電影的創紀錄。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中國的女演員扛不起票房?
男演員中,以一番主演來論,真正的百億票房先生只有四位。
他們是吳京,《戰狼2》56.9億、《流浪地球》46.8億,兩部電影即破百億;
沈騰,《你好,李煥英》53.3億、《瘋狂的外星人》22.1億、《西虹市首富》25.4億、《飛馳人生》17.2億,四部電影破百億。
王寶強,《唐人街探案3》45.05億、《唐人街探案2》33.9億、《泰囧》12.7億、《一出好戲》13.5億,四部電影破百億。
黃渤,《瘋狂的外星人》22.1億、《一出好戲》13.5億、《奪冠》8.3億、《尋龍訣》16.8億;
《心花路放》11.6億、《記憶大師》2.9億、《廚子戲子痞子》2.7億、《泰囧》12.7億、《西游·降魔篇》12.4億,9部電影破百億。
女演員中,目前沒有一位破百億的。
最接近的是周冬雨95.95億,其次是白百何83.57億、馬麗73.74億、姚晨73.07億,可是去掉那些強行湊票房的電影,女演員基本都在“裸泳”。
作為主演,除了姚晨沒有一部破十億的電影(若《西游伏妖篇》算的話就有一部)之外,其他女演員都有兩部。
周冬雨是15.6億的《少年的你》和13.6億《后來的我們》,白百何是22.3億的《捉妖記2》和24.4億的《捉妖記》;
馬麗是22億的《羞羞的鐵拳》和14.5億的《夏洛特煩惱》,加起來最多的是白百何,共計46.7億,相對比較慘淡。
為什么會造成這種男強女弱的局面?
她們的演技差嗎?不是,只是她們的定位很多是花瓶或串聯故事發展的角色。
她們沒有熱度嗎?不是,只是她們的流量看起來更像是絢爛的泡沫,經不起戳打。
她們沒有觀眾緣嗎?不是,只是她們的好感,以顏值與鄰家為主,難以轉化為票房。
以演技來論,她們不弱。
從鞏俐、張曼玉到章子怡、周迅,再到周冬雨,她們都是演技超群的華語女演員。
鞏俐和張曼玉是歐洲三大電影節的常客,更是華語女演員的天花板,章子怡、周迅、周冬雨都是國內三金得主。
可是,她們主演的電影票房要么不高,要么不是靠她們吸引票房。
如張曼玉,她的演藝歷程分為兩個階段,《旺角卡門》前,《旺角卡門》后。
第一階段毋庸置疑,張曼玉是實打實的花瓶,主演了高票房的《警察故事》和《A計劃續集》,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扛票房的是成龍。
第二階段無需懷疑,張曼玉是絕對的漂亮實力派,主演了《人在紐約》、《阮玲玉》、《阿飛正傳》、《花樣年華》,可這些都是文藝片,票房自然不會高。
在此期間,張曼玉也有很多商業片,如《警察故事3》、《新龍門客棧》、《英雄》等,可扛票房的依舊不是她。
鞏俐在30歲之前就已經是華語女演員的天花板。
《紅高粱》、《秀菊打官司》、《霸王別姬》、《活著》,這些在華語影史留名的電影,鞏俐都貢獻了不俗的演技。
雖然作為文藝片來講,這些電影的票房都不錯,鞏俐也是其中的招牌,但是拿文藝片唯票房論就是雞蛋里面挑骨頭
她們倆之后的章子怡有《一代宗師》、《臥虎藏龍》、《我的父親母親》、《尖峰時刻2》。
章子怡完成了她該完成的,可是扛票房的卻不是章子怡,他們是王家衛、周潤發、李安、張藝謀和成龍。
周迅的情況與章子怡類似。
除了《畫皮》系列,其他主演的電影票房都不高,但收獲豐富,如《如果·愛》、《李米的猜想》等。
至于周冬雨,她最高的票房是與易烊千璽合作的《少年的你》,只是這部電影的宣傳噱頭基本都在四字。
由此可見,她們的演技不虛男演員,只不過一旦到了需要扛票房的商業片時,她們就不是最佳選擇。
以流量來論,她們不輸。
楊冪主演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曾用33天、58集便達到了309億次的全網播放量。
趙麗穎主演的《楚喬傳》是電視劇史上第一部在播期全網播放量突破300億的電視劇。
楊紫的《香蜜沉沉燼如霜》和《親愛的,熱愛的》出了鄧倫和李現兩位頂流,兩部劇均是年度熱劇。
可是一旦到了電影上,她們的流量似乎不靈了。
只有楊冪和趙麗穎的《刺殺小說家》與《乘風破浪》獲得了高票房,但前者的宣傳重點是特效,后者是鄧超。
她們對電影票房的推動作用往往不大,甚至楊冪出演的電影大都被冠以爛片,或因她的演技使得電影遭遇差評。
由此可見,她們有了熱度可她們演技拉胯,經受不住大銀幕的考驗,商業片可以以她們為女主,只是吸引票房的側重點卻不在她們身上。
以觀眾緣來論,她們不差。
若沒有“一指禪”事件,白百何極有可能成為首位破百億的華語女演員,只是她的“亂”毀掉了她的創紀錄。
除了她之外,還有劉亦菲、孫儷、馬麗,她們的觀眾緣和國民度都不遜色,只是她們單抗票房的能力卻匹配不上她們的“緣”與“度”。
劉亦菲的《花木蘭》票房慘敗,孫儷與鄧超合作才有了高票房,而馬麗則始終離不開沈騰的助力。
由此可見,她們或許沒有頂級的流量,可她們有路人的好感,只不過她們離不開男演員的幫扶。
而且她們三人都已過了30歲,女演員在這個年紀再沒有強勢的高票房電影,幾乎就沒有希望了。
因為女演員的演藝周期短,一旦過了30歲就不再歲月靜好,要么接受媽媽級的角色,要么盡力維持少女感,在片中戀愛腦。
雖然電影的觀影群體,女性所占的百分比高于男性,但是這樣的變化導致多考慮女性觀眾的電影越來越多。
這種“多”促進的是男演員市場的繁榮而非女演員,《陳情令》如此,《山河令》也是如此。
市場的變化致使適合大女主的電影越來越少。
以華語電影來說,高票房的電影基本就是三個類型,家國、親情與喜劇,而這三類題材對女性都不太友好。
《戰狼2》、《流浪地球》、《紅海行動》等家國電影,女性的角色可有可無,幾乎都是燃起觀眾的激情。
《唐人街探案3》、《美人魚》、《西虹市首富》等喜劇電影,搞笑的部分皆來自男演員,因為好的女喜劇演員太少。
《你好,李煥英》和《哪吒之魔童降世》這兩部親情類電影,后者是動畫,前者有且僅有一部適合女演員發揮,但也是喜劇。
由此可見,無論女權多么的氣勢如虹,本質上只是網絡上的聲浪,現實中還是以男性為主,社會的生產資料和話語權依舊掌握在男性手中。
這種現狀打不破,也許女演員單扛票房只是個美好的愿望,可這種結構關系又怎么會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