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電影《長津湖》不僅在國內上映,同時也在海外,乃至北美地區上映了。相信當時所引起的巨大反響大家有目共睹,記憶猶新。
而除了被那段歷史所深深打動的無數國人,也有一撥人一定是看后寢食難安。于是就在2021年下半年“美國版長津湖”迅速被提上日程,啟動了同是以長津湖戰役為背景的電影項目《忠誠》。
該片投資9000萬美元(約6億元人民幣),由《愛樂之城》制片公司之一的黑標傳媒(Black Label Media)負責融資及制作,索尼負責北美發行。
近日,該片發布預告并定檔今年10月28日在北美上映。而看過預告片后真是令人一言難盡。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部電影為了架空歷史的2個無視操作。
一、無視時代背景,黑白兄弟何時成一家?
《忠誠》是根據美國作家亞當·馬科斯的傳記小說《忠誠:英雄主義、友誼、犧牲的史詩故事》改編。
講述了首位被美國海軍訓練成為飛行員的黑人,也是首位參與了戰爭的黑人飛行員杰西·布朗(喬納森·梅杰斯 飾)在1950年11月參與長津湖戰役,支援美軍地面部隊時被擊中后墜機,戰友飛行員哈德納(格倫·鮑威爾 飾)不顧一切想要營救他的故事。
沒錯,首先這個故事就十分符合目前好萊塢一貫的政治正確。其次,我們再來看看他們的人物關系是多么的不符合時代背景,簡直令人匪夷所思。
白人飛行員哈德納戰爭打響時正在讀哈佛大學,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放棄了學業加入海軍成為飛行員,典型的美國富裕白人家庭出身。而黑人飛行員布朗則是一個黑人農民的兒子。
請大家一定注意,在1950年,美國黑人的社會地位還非常非常的低。
馬丁·路德·金是在13年后的1963年才發表了那個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領導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從而改善黑人社會地位的。而他本人仍無法逃脫被種族主義分子暗殺的命運!
那么在此前,黑人在美國的社會地位低到什么程度呢?或者說電影的主角,飛行員布朗當時的處境有多難呢?我們從美國人自己的影視作品中就能看到。
從奧斯卡最佳電影電影《綠皮書》(故事講述60年代)和8.9分的電影《隱藏人物》(故事明確講述的是1962年)中我們可以看到:
黑人不能用白人的衛生間,黑人不能進白人專用餐廳,黑人不能用白人更衣室,黑人不能進白人酒吧,黑人出行只能挑選黑人專用的旅館……
即便在60年代,黑人仍處于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的社會中,更何況在1950年?
換句話說,在朝鮮戰爭時期,雖然美國正在著手廢除軍隊中的種族隔離,但毋庸置疑的仍然是黑人受到絕對歧視和被種族隔離的年代。而就在黑人被排擠,被隔離,被歧視的事實罄竹難書之下。
男主布朗不僅依然愛國,還加入海軍和哈德納成為隊友。還能與不允許進一個衛生間的他成為了最好的朋友。所以說這樣的友誼從何而來?
再回想一下故事發生于10年后的《綠皮書》,唐雪莉的身份是著名的黑人鋼琴家,已經身處上流社會。但即便如此,他仍然不能使用白人的公共衛生間,而是被迫去遠處的簡陋茅房。
而受雇于他,給他當司機的白人托尼,即使之前是在夜總會當侍者,后來失業,不得不給唐雪莉當司機,他也瞧不起黑人,起初委身于此只不過是他非常地需要賺錢。
影片中也很直觀地表現了托尼對黑人的歧視,比如黑人用過的杯子,托尼都要嫌棄地丟掉。而最終讓他對唐雪莉做出改變的,還是因為唐雪莉是一名才華橫溢,受人尊敬的鋼琴家身份。
如果身份反過來呢,不好說吧。
無獨有偶,電影《隱藏人物》亦是如此,三位在美國國家航天局擔任工程師工作的黑人女性為美國航天事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從而得到了白人的尊重……
注意,即便她們都是極其優秀的女性數學家,即便在NASA這樣人類科研最前沿的地方,卻仍要走20分鐘才到“有色人種的專用廁所”。
還有“有色人種專用咖啡壺”,乃至食堂,辦公室都是種族隔離的,同時還有一些無形的歧視,比如能力足夠卻得不到應有的晉升,以及每當黑人意外出現在以白人為主的場合時,一屋子白人臉上意外和沉默的表情。
總之,這是美國自己的電影所講的故事,也就是說,在60年代,種族歧視仍舊非常非常地嚴重,電影中所謂的那份友誼和尊重,不得不說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黑人主角本身的天賦異稟和優秀至極。
那么倒退10年,在當時的實際歷史背景下,美國軍隊內部對于解除種族隔離是持抵觸心態的,在大多數白人眼里,和他們一起并肩作戰的黑人士兵不是戰友。所以當時美軍中黑人和白人士兵是分開的,這才有了在朝鮮戰爭中,一個黑人連隊,整建制向志愿軍投降的真實情況。
在王樹增所著的《朝鮮戰爭》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
步兵24團清一色由黑人組成,在種族主義盛行的時代,他們雖然作戰英勇,但永遠是“次等士兵”。
在《朝鮮戰爭》一書中還有這樣的描述:
24團的黑人官兵根深蒂固的觀點是:既然不把我們當人看,我們干嘛要替他們去死。
有一位黑人士兵感動地說:“在志愿軍戰俘營里,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被作為人來看待,被作為同志來看待,而不是作為一個動物來看待”。還有很多黑人俘虜表示,給志愿軍當俘虜待遇比在美軍還要好。
這件事在當時也震動了美軍高層,美軍由此才終結了黑人和白人分編的制度,開始把黑人編入白人所在的各級單位,全由黑人組成的軍事單位從此不復存在。
那么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就讀哈佛的美國富裕白人,和黑人農民之子,我實在想不到這份舍生忘死的友誼究竟從何而來?
這才是電影《忠誠》這個故事真實的時代背景。
所以,電影用以歌頌黑人白人并肩戰斗的基礎設定根本是站不住腳的。就更別說白人飛行員一腔孤勇,營救黑人隊友這事發生的機率了。有眼尖的網友也立刻指出:
更是大幅美化和歌頌黑人士兵和白人士兵之間的情感與精神認同,想構建一個共同的美國夢,這毫無疑問是在用無視歷史,虛構的方式建立了一個架空的歷史觀。
分析完歷史背景,再讓我們看看這部電影到底在輸出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二、無視歷史事實,志愿軍何時有這樣的火力?
我們繼續看《忠誠》的故事,美陸戰一師被我英勇的志愿軍包圍在長津湖地區,為了救援陸戰一師,美海軍部隊奉命支援。布朗和哈德納駕駛戰斗機執行這次任務。但令布朗沒有想到的是,注意,重點來了!
志愿軍居然擁有鋪天蓋地的防空火力網,密密麻麻的遠程火炮,以及數量眾多的中國戰機。
難怪有一眾網友評論道:
所以,去支援的布朗被我軍擊落,陷入了志愿軍的陣地。而為了救援自己的黑人兄弟,哈德納面對無數坦克,飛機,高射炮的威脅,不顧一切想要營救他……
這就是目前能了解到的電影《忠誠》的大概劇情,是不是聽著就頗有《拯救大兵瑞恩》的感覺?所呈現的都是一隊人(一個人)去救另一個人的信念。
其實從這個故事簡介來看,基本上懂得都已經懂了。所以,作為任何有歷史常識的人,恐怕都會忍不住的笑出聲吧。因而看過預告片的網友表示:
沒錯!還真別覺得網友說的夸張。
布滿天空的防空炮火;現代化的炮兵陣地;機械化武裝的志愿軍士兵;密密麻麻的空中戰機支援。
相信如果真的有這樣的家底,歷史也絕不會是當初的那個結果。那么,電影《忠誠》通過這樣無視歷史,違背歷史的劇情,無非就是告訴不了解那段歷史的觀眾,美軍是面對如此強悍的敵人,才會落于下風,同意和談的。
再說難聽些,這部電影完全就是為美軍在這場戰爭中的失敗洗地,從無視歷史事實,到無視時代背景,硬說黑白一家親,電影《忠誠》無論從題材到素材,從人物到劇情,基本上可以說是采用了架空歷史的編劇方式,是通過徹頭徹尾的意淫對《長津湖》的一次反向輸出。
對于這樣的電影,大家有何想說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