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 phtot / 圖)
你可能不知道,在你身邊,不到半分鐘就有一首新歌誕生。
最新發布的《2021華語數字音樂年度白皮書》顯示,2021年度發布的華語新歌數量達到了114.5萬首,同比增長53.1%,這一速度意味著平均每27秒就會誕生一首新歌。
哪怕每年新歌數量超過100萬,但能夠出圈的寥寥無幾。反而是,這兩年娛樂圈出現了懷舊熱,老歌更受歡迎。
《聲生不息》的播出,很多人的歌單里循環播放的是粵語金曲;雖然短視頻上的熱歌一波接一波,但音樂平臺上的頂流仍然是周杰倫、孫燕姿、羅大佑等“老歌手”……
為什么每年推出的新歌數量會如此龐大?為何能夠從中脫穎而出的華語金曲數量稀少?
幾秒鐘就可以出一首歌
2000-2010年期間,是華語流行音樂的巔峰時期,可就算是這個時期,每年推出的新歌數量也相對有限——這主要是受到音樂生產方式的制約。
音樂的生產媒介,有過幾番更迭。1980年代是磁帶,1990年代開始有了CD,2000年代隨身聽開始普及,到了2010年代之后,手機互聯網時代出現,一個聽歌APP就可以容納海量的歌曲。
2000-2010年可謂唱片工業的黃金時代,那個時候周杰倫、孫燕姿、蔡依林等天王天后的專輯的發行量,動輒破百萬張。
彼時唱片主要經由CD發行,歌手的包裝、歌曲的選擇都由唱片公司的專業人士把控,精英音樂人主導了音樂生產和推介的過程。由于唱片發行需要花費很大的成本,專輯制作自然是優中選優。所以,唱片時代每年推出的新歌數量、專輯數量,相對有限。
互聯網時代,音樂的生產邏輯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一方面,音樂生產的門檻和成本大大降低。一個歌手想發歌,不需要唱片公司,創作者直接可以在音樂平臺上傳發布。
一個歌手想錄制歌曲,可以不借助專業的錄音棚,不需要唱片等介質,他可以直接下載一個錄歌APP,里頭自帶制作、編曲、混音等多種功能。甚至還有作曲、作詞APP,只要輸入一定的關鍵詞,哼幾句旋律,APP就會自動幫你弄出詞譜,幾秒鐘時間AI就可以為你制作出一首歌曲。
理論上說,在技術的助推下,音樂的創作可以沒有門檻(音樂的質量另當別論),人人都可以當作曲人、作詞人,人人都可以當歌手。
另一方面,聽眾獲取新歌的渠道方便又快捷。不必買唱片,很多時候也不必付費下載,各大音樂平臺每天就有浩如煙海的新歌可供選擇。
“人人皆可快速生產,人人皆可快速傳播,人人皆可快速消費”,平均27秒就有一首新歌,每年華語新歌數量達到114.5萬首,也就不是什么讓人意外的事了。
(IC phtot / 圖)
下一個周杰倫“難產”
每年的新歌數量超過100萬,有幾首是全民傳唱的?有幾首是幾年后人們還會反復聽的?
《2021華語數字音樂年度白皮書》顯示,音樂創作者的規模不斷擴大,2021年增速遠超2020年同期,參與新歌創作的詞、曲創作者均突破10萬,可他們當中的下一個周杰倫在哪呢?
公眾對這些問題的答案并不樂觀。音樂生產方式的改變,背后是音樂的選拔方式改變了。
以前一個優秀的歌手的發現,需要經過層層篩選,唱片公司、電臺、權威獎項、聽眾,能夠經歷這個披沙瀝金過程的,基本也都是金子。
唱片時代的歌手,基本都有那么兩下子。彼時對音樂的評判權力,主要掌握在專輯制作人、樂評人、資深聽眾等代表的“精英”手中,電臺上播放的,或者是各大榜單推崇的,也是一些有原創性和創造性的金曲。
互聯網時代,打破傳統的音樂、音樂人選拔模式——傳統模式當然仍在發揮作用,卻不是主流。主流的“選拔”方式,是平臺的算法。
去年底,有“華語樂壇國民級音樂娛樂盛事”之稱的某頒獎典禮,揭曉了以播放量數據為指標的“年度十大熱歌”,《云與海》《踏山河》《白月光與朱砂痣》《浪子閑話》《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等短視頻歌曲包攬了全部席位。
回想起來,如今流行的華語新歌,十有八九是通過短視頻平臺走紅的。
短視頻上的歌曲主要是作為背景音,結合一些易模仿又洗腦的舞蹈動作,這也就決定了歌曲的旋律必須是朗朗上口、易于傳唱、越簡單越好。一個背景音火了,平臺就會通過算法大規模地分發推送,從而制造出短視頻上的“神曲”。
這反過來影響了音樂人的創作。不少音樂人完全按照短視頻音樂的特點來制造歌曲——不是優先追求音樂性,而是追求“使用量”,是否適合作為背景音使用,是否可以配合一些舞蹈動作使用。
市面上許多小型音樂公司,每天的精力就是從抖音、從微博、從網易云的評論區找熱點,迅速根據熱點推出歌曲,每天用制歌軟件流水線式地生產兩三首是常態。
如果沒人聽就算了,如果爆紅了,那么在音樂平臺上的版權收益就非常可觀。這樣的口水歌創作跟公眾號平臺上的10萬+寫作沒什么區別,博取流量才是第一位的。
所以別看每年推出的新歌數量超過100萬首,很大一部分是“拼貼”出來的。
一首新歌火了,就會有很多人利用其中的元素,拼貼出好幾首同類型的“新歌”,這也導致大量新歌“長得都差不多”。這類歌曲對歌手要求不高,只要有音準,能夠流暢唱出來就行——實在不行也可以后期修音。如此的創作氛圍,下一個周杰倫自然“難產”。
(IC phtot / 圖)
關鍵要有“選優”機制
沒有人阻擋得了互聯網的大勢,每年有100萬+新歌的趨勢難以改變。但這就意味著,華語音樂墮落了嗎?意味著華語音樂沒有好歌手、好歌曲了嗎?
當然不是如此。問題是,好歌手、好歌曲沒那么容易脫穎而出。
在算法機制下,算法推送什么,直接決定了歌手與歌曲的曝光度。那些迎合平臺算法的歌曲,哪怕是幾小時炮制拼貼出來的,都可以迅速獲得流量。
與之相對的,那些精心作詞作曲、在錄音棚里認真錄制的歌曲,花費了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反而可能無人問津。這就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你作品再好,但沒有平臺支撐,沒有渠道和方式推廣,也應者寥寥。
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曾做過一個《2018年音樂人生存現況與版權認知狀況調查研究報告》,報告指出,三成音樂人音樂收入為0,音樂人的兼職率高達70%,95%的音樂人無法僅靠音樂收益來養活自己。
所以,現在的關鍵是,必須要有一個可以抵抗算法的“選優”機制。譬如金曲獎是最權威的華語音樂獎項之一,每年仍在源源不斷地往市場上推送優秀的新人、優秀的歌曲。
不久前金曲獎公布了今年的入圍名單,來自大陸的歌手大有斬獲。袁婭維入圍最佳華語女歌手,許鈞、裘德、崔健入圍最佳華語男歌手,呂彥良入圍最佳新人,《夜間模式》和《飛狗》入圍最佳華語專輯,等等。
權威的音樂獎項,就是“選優”一個很好的渠道,但只有一個渠道還不夠。我們還應該有更多權威、專業的音樂榜單,幫助眾多樂迷從滄海中找出精華的一粟,為華語音樂繼續保留火種。
陳子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