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院線似乎更加冷清,自3月中旬《新蝙蝠俠》之后,很久都沒有一部可以讓觀眾放空腦袋,僅僅是在大銀幕前,享受一場震撼的視覺盛宴的技術流院線電影了。于是在這個冷清的六月檔,“炒冷飯”的《侏羅紀世界3》卻意外地帶來了票房層面的驚喜。
上映首日票房破2億,截止6月12日下午,《侏羅紀世界3》票房突破3億,超越了夢工廠的4月新片《壞蛋聯盟》,暫時位列2022年進口片票房冠軍。這部期待已久的“大片”似乎也起到了“救市”的作用。經歷了反復又漫長的疫情后,電影院似乎“久旱逢甘霖”。據燈塔專業版數據,截至目前,全國連續兩日營業影院數破萬,營業率為82.6%。
但是票房成功的B面就是口碑的崩盤。《侏羅紀世界3》開分6.5分,與同系列前作的7.7分相差甚遠,與斯皮爾伯格導演的“公園”系列更是無法相提并論。從最初驚艷世界的“霸王龍”到如今想象力匱乏的大雜燴,甚至“侏羅紀的世界”里已經“沒有”了恐龍。當票房的成就和口碑的滑落形成了強烈的對沖時,《侏羅紀世界》Ip系列本身及其背后的事情,也越來越值得品讀。
1.5個小時的武戲,視覺沖擊力強
“爽”幾乎是《侏羅紀世界3》中所有好評的來源。畢竟拋開意義、情懷這些“虛”的東西,侏羅紀系列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好萊塢工業電影的技術能力,目前仍然是top級別。畢竟,仔細想想看,你已經多久沒有自在地在大銀幕前觀看一部讓人酣暢淋漓的驚悚電影了。
“侏羅紀”系列的驚悚不太容易與主流的恐怖片畫上等號。人的恐懼多半源自于未知。史前生物的龐大、神秘、獵奇,與人類的渺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再加之一些傳統的恐懼因素,例如動靜對比、黑暗、感官剝奪,大銀幕將史前巨怪的可怖無限放大,人在絕對性的力量壓制之下的無助也被無限放大。
雖然《侏羅紀世界3》的武戲依然沒有脫離追逐、黑暗、密閉空間、限時行動的老幾樣配置,但是節奏上精準的輸出,配合上無可挑剔的實景攝影與建模,再加之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幾乎可以是共識性的生動鮮活的恐龍形象,似乎可以原諒剩下一半時間文戲的拉垮——畢竟對于一部爆米花電影,還能有什么更高的要求呢?
要素過多的大雜燴,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可以說后疫情時期觀眾們緊繃的神經對于“放松”的渴望,催生了對于《侏羅紀世界3》的寬容。畢竟從技術上和整體的架構與節奏上來講,講了一個囫圇故事的第三部確實要好過第二部。但是展開了掰碎了來看,盡管已經降低了閾值,但是《侏羅紀世界3》中總會有那么一些“刺兒”,讓這張表面華麗的錦緞上多了一些避之不及的“虱子”。
首先,《侏羅紀世界3》有“為了沖突而制造災難之嫌”。前兩部作品中,“主題公園”的崩壞和瓦解,背后是尊重動物天性,還是圈養起來以供人類消遣獲利的價值觀爭議,再向前追究,更探討到了“復活”遠古生物,以供科學和科教的倫理性、哲理性問題。無論是否具有實踐層面的可操作性,在邏輯上是自洽的。
經典電影《侏羅紀公園》劇照
但是《侏羅紀世界3》中,在存在恐龍的世界觀基礎上,又引入了“蝗蟲”,使其成為了一切災難的引子,不免讓人覺得摸不著頭腦,邏輯與動機、設定都存疑,甚至已經有了“吃書”之嫌。
是覺得恐龍的“破壞力不夠大了?”還是擔心觀眾對大恐龍已經審美疲勞了。無論是哪一點,背后要么對應著想象力和創新力的匱乏,要么就是把榨干這個Ip最后的剩余價值的目的明晃晃寫在了紙上。
再者,電影中可以看到許多層次的隱喻以及別出心裁的“玩?!?。無論是神似庫克的反派,一心摸魚的“雙面間諜”,還是對于covid對世界發展影響的痛心,都讓人看出在內容的升級上用心了,貼近當下了,但也僅僅是“淺嘗輒止”了。
沒有了系列引以為豪的深度以及硬核議題,無論是對于環保問題、危機處理問題還是生物倫理問題的探討均是喊口號式的隔靴搔癢,就像伊恩教授那一場看似什么都說了,但最終又什么都沒說的讓人不知所云的講座。雖然后續的反轉以及段子為角色的設定扳回了一程,但整部電影的稀碎、混亂和淺薄已經無法拯救了。
武戲正常發揮,但文戲臺詞生硬,邏輯感人,人物動機迷惑,再加之克隆人、生物戰等“典中典”的橋段一出現,基本可以斷定內容部分的整段垮塌。這盤要素過多的大雜燴感覺什么都想說,但又什么都沒說好,最可怕的是,還把自己的本真丟了。
20年的傳承與崩壞,進步與退步
那么,究竟什么是“侏羅紀”系列Ip的本真?最鮮明易懂的首先就是人與自然,同樣也是“侏羅紀”IP的母題。人類“越級”扮演上帝的角色,強行修改自然歸于,逾越“天理”后,又處于私欲破壞微妙且珍貴的動態平衡。在老版“公園”三部曲驚悚與特效天花板之下,永遠鮮明的就是其對于自然的尊重以及越矩行為的批判,更是尊重情感,敬畏生命的超然哲學的體現。
在十余年后重啟的“世界”系列中,更加精致甚至更加具有震撼的視效能力得到了傳承,敬畏自然的核心情感得到了繼承,但曾經驚艷世界的創意、敘事能力,以及侏羅紀ip的整體吸引力和口碑,卻面臨了全面的崩壞。
雖然并不是注重硬核科學背景的“硬科幻”,但“公園”前作中的某些學術猜想依然邏輯自洽,并具備一定的說服力。但是在“世界”的續作中,花里胡哨的新東西和讓觀眾云里霧里新名詞多了,具備邏輯性和說服力,甚至可以觸及更高層次思想的設定少了。在一大批競品漸漸用更加高維度的新東西和新創意刺激并拔高觀眾的閾值后,“世界”中的那些老掉牙的“典中典”,幾乎可以落入被選擇性遺忘的塵埃里。
在《侏羅紀世界3》的故事中,“公園”系列中的老角色悉數回歸,并彌補了曾經一切的“意難平”。當老一輩的愛麗和格蘭特,與新一輩的梅茜抱團取暖逃出生天時,也暗含了“公園”系列中埋下的關于生命、理念和感情“傳承”的暗線,雖然8個人的主角團略顯龐雜和擁擠。
人的故事圓滿了,但龍的故事總有遺憾。比起曾經百花齊放的恐龍“大觀園”,在本部中,恐龍幾乎成為了永恒的“工具人”,就像“神奇動物”系列里沒動物一樣在恐龍物種設定的想象力方面,也遠輸從前,更別提對于其他作品甚至科普產生影響。
“小藍”的故事線形成了圓滿,那其他的恐龍呢?一山都不能容二虎,更何況無數的恐龍呢?一旦潘多拉的魔盒被打開,就很難關上了。在無休止的人性之惡的面前,誰能保證“保護區”不會是下一個“侏羅紀公園”呢?
在2022進口片“供給側”先天不足的背景下,在沒有競爭力的六月檔的“天時”中,在著名ip光環的加持下,《侏羅紀世界3》成為了救市良藥,基于時機,而非基于內容。所以反觀所有亟需續作的知名IP,指望檔期的小概率紅利,或是情懷的支撐走不長遠。只有真正守住本真的獨特性,持續的新鮮血液注入,無數的對比和反思,而不是用商業化沖淡了藝術性,才能真正走得長遠,而不至于草草封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