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華錄》不愧是六月王炸,連配角都用得如此講究。
近日,隨著《夢華錄》的持續熱播,上到男女主角的顏值,下到幕后編劇的文筆,再到柳巖、林允等配角女性的各種熱梗,幾乎每更新一集,都讓網友們挖掘點新東西熱議。
這不,就連劇中飾演“半遮面”茶樓常客袁屯田的劉亞津都跟著再火了一把。
劇中,飾演袁屯田的劉亞津一出場就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縱使他童顏白發,持扇有禮,一副宋代文人的打扮,但是標志性的小眼睛,站在那里就透著喜感的氣質,讓觀眾想認不出來都難。
更何況,他那精湛的演技,幾個鏡頭塑造起來的人物形象,觀眾當然對袁屯田是念念不忘,甚至不少人將半輩子一直只演配角的他,歸類到了“老戲骨”行列,用以肯定劉亞津的神演技。
只不過,年輕的觀眾或許不知道,如今擁有戲骨演技、憑《夢華錄》再度翻紅的劉亞津卻是個實打實的非科班出身。
鑒于如今動不動就喜歡將演技跟學校掛鉤,能力跟人臉畫等號,我們下面就來扒一扒,非科班的劉亞津,是怎么當上戲骨的。
劉亞津,1959年生于天津,現在已經63歲了,飾演袁屯田這個角色,多少與他的實際年齡比較相符。
他出身于工人家庭,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里親戚也沒有一個從事與文藝沾邊職業的人。
好在,家鄉天津是中國培育曲藝人才的地方。
于是,課業一般的劉亞津沒事兒就跑到公園里跟一群唱京劇的老頭兒混。
久而久之,就成了個戲迷,京劇唱得也越來越有架勢。
當然,京劇作為我國的國粹,是一門特別講究技術,且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學習的藝術行當。
劉亞津之所以能在公園里練就這個本事,除了他自身帶著天賦,更與他打小努力練習有關。
至于長相一般的劉亞津第一次被人看見,還是通過學校的文藝演出,這才讓父母看到他身上的閃光點。
不過,在那個以明眉大眼為審美標準的年代,天生一副睡不醒、睜不開的小眼男孩,在大人眼里就是個“丑”字。
因此,劉亞津只能增強自己的能力,平時除了唱戲,還跑去跟人學相聲、學快板,以便在關鍵時刻給觀眾制造驚喜。
16歲那天,劉亞津的人生第一次有所改變。
當時,天津曲藝團重新面向社會公開招聘,這讓一直在學校演出的劉亞津第一次有了步入專業團體的機會。
在藝術科目尚屬專業領域,市面上沒有補習班的70年代,想要學習更專業的東西,劉亞津就必須考入天津曲藝團。
出乎意料的是,劉亞津靠著他多年扎實的基本功,沒費多大力氣就成了團里的一員,還有幸成為馬志存、王佩元兩位捧哏大師的弟子。
然而,天津畢竟是地方城市,想要提升知名度,登上更大的舞臺,劉亞津只能前往北京尋找機會。
彼時,劉亞津已經31歲,與妻子張國豐十分恩愛,生活平靜。
但是,為了能夠發展事業,劉亞津在張國豐的支持下,只身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北京,開始了他的北漂生涯。
1987年,劉亞津第一次以小品《賣魚》登上了央視春晚,雖然事后沒有像陳佩斯、趙本山等小品大師一樣名滿全國,但是卻幫助劉亞津打開了他在北京的事業。
如今的娛樂圈,動不動就喜歡用演員轉型難當話題,但凡演個喜劇,拍個綜藝,就總會被限定人設,小沈陽、常遠、德云社男團等相聲、小品演員想要轉成職業演員,經常會獲得觀眾的兩極評價,不是質疑演技,就是質疑能力。
然而,這些問題卻從沒在劉亞津身上發生過。
由于當時的大環境影響,上了春晚舞臺的劉亞津并沒有一炮而紅,發展事業依舊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
因此,為了掙錢養家,曲藝演員劉亞津做起了“兼職”,以非科班演員的身份游走于各大劇組。
也基于“掙口飯吃”的想法,沒有演戲經驗的他從基礎學起,一次次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演技。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一個演員不能勝任角色可以給出很多原因,但絕不包括遲到、早退、不背臺詞兒。
從龍套到配角,在北京摸爬滾打了三年的劉亞津出演了第一部電影作品《狂》,也是在那一年,妻子張國豐帶著女兒,跟他在北京安了家。
然而,演員終究是個被動的職業。劉亞津的大銀幕首秀《狂》,改編自著名作家李劼人的大河小說三部曲《死水微瀾》,是一部講述十九世紀末,四川農村發生的倫理故事。
由于該片內容敏感,涉及部分歷史內容,自92年出品以來,一直被列為禁播影片,直到2004年,才重新獲準上映。
所以,在電影中飾演配角陸茂林的劉亞津并沒能靠這部電影成為電影明星,仍舊忙著他的曲藝事業,并再次在93年登上了央視春晚,與張國立合作了小品《推銷》。
可以說,從天津曲藝團到北漂演員,劉亞津始終以學習的態度累積著經驗,積攢著力量。
而他的這份堅持,也讓他在36歲那年獲得了回報。
95年,劉亞津被調入解放軍空政文工團,成為一名文藝兵。
此后,雖然他仍然活躍在小品、相聲舞臺,但更多的工作是出演影視劇。
80后、90后觀眾耳熟能詳的《康熙微服私訪記》,情景喜劇《閑人馬大姐》《王保長新篇》《老威的X計劃》以及情景劇天花板《武林外傳》,劉亞津都曾留下過身影。
盡管在演員這條路上,劉亞津幾乎從來沒有出演過男主角,但是,正如此次《夢華錄》里的袁屯田,他的每一次出現,都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叫人過目難忘的本事。
如果非要為劉亞津順利轉型找到答案,私以為,這與他參演的影視作品多,題材廣泛,不拘泥角色與戲份,不拽著“主角”不撒手,有著極大的關系。
從龍套到配角,從藝多年的劉亞津出演過21部電影,117部電視劇。盡管在很多作品中,他的戲份可能不多,大多出演的是不起眼的小角色,但每每出現,總會像夏天里的西瓜,大餐里的小菜,恰到好處地點綴其中。
真正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演員的自我修養》中那個:“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的金句。
其中,風靡春晚舞臺的趙本山、范偉,就是兩個成功的典型案例。
當年,已經蜚聲全國的趙本山轉投影視行業,出演電視劇。
雖然市場反響熱烈,觀眾喜愛度高,但就專業水平方面,本山大叔距離職業演員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直到他碰上了《男婦女主任》中的劉一水一角,才讓觀眾真正見識到了本山大叔的演技才能,也讓他一次就拿到了華表和百花兩個重量級獎項。
隨后,劇情片《幸福時光》,07年的電影《落葉歸根》,都讓觀眾看到了趙本山作為一個職業演員的野心與決心。
要知道,作為一個演慣喜劇的人來說,跳出舒適圈,挖掘新東西,無疑是一次巨大挑戰,更遑論趙本山的江湖地位。
一個不小心,就會被評論界罵個狗血淋頭,甚至暴露自己的短板。
然而,不管是在《幸福時光》中與李雪健、牛犇飆戲,還是在《落葉歸根》里演繹那個軸人老趙,趙本山不僅向觀眾證明自己可以挑戰正劇,更將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小民形象搬上了大銀幕。
相比之下,老搭檔范偉如今在電影圈更是不可撼動的影帝人物。
跟如今的年輕演員剛轉型就挑大梁,演主角不同,范偉當年從小品舞臺轉向影視圈,幾乎可以用壯士斷腕來形容。
彼時,鐵公雞、范德彪、藥匣子,范偉已經塑造了無數個深入人心的代表角色,但他還是毅然選擇出演了《芳香之旅》《耳朵大有福》這樣叫好不叫座的小眾文藝片。
雖然,這些電影比不上那些大制作的商業大片,甚至沒有他在《天下無賊》里的即興表演廣為人知,卻讓無數觀眾見證了他細膩的人物塑造能力和猶如教科書般的演技,成功轉型成為張藝謀等國際大導演青睞的實力演員。
《不成問題的問題》中的丁務源、《一秒鐘》里的范電影、《鐵道英雄》中的地下黨老王,或許這些角色不是什么一番,也不是什么大男主,但作為觀眾,我們看的是戲,欣賞的是人,誰又在乎那些演員表呢!
所以,相聲小品演員轉型難,真的是撕不掉喜劇的標簽,打不破觀眾的偏見嗎?看了劉亞津、范偉,或許答案不用說,就已經清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