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好萊塢歷史上最成功的怪獸電影之一,《侏羅紀公園》不僅影響了一代人對恐龍世界的認知與向往,還開啟了電影特效的新時代,可謂是當之無愧的影史經典。
多年以后軟重啟的《侏羅紀世界》也同樣優秀。它在“情懷”與“創新”之間找到了絕佳的平衡點,全球狂攬16億美元票房,也讓觀眾再度看見了恐龍這一地球霸主的魅力所在。
▲《侏羅紀世界》系列國內票房(截至2022年6月13日)
時隔四年,我們終于等來了“世界”三部曲的最終章——《侏羅紀世界3》。
而對于過去兩個月因疫情經營慘淡的中國大陸影院來說,本片無疑是久旱逢甘霖的救市之作。
▲《侏羅紀世界3》海報
但對筆者而言,這部承載了眾多影迷期待的完結篇,卻未實現它應有的承諾。
——147分鐘的恐龍之旅已不再抓人眼球,帶給觀眾的只剩疲憊和臃腫。
這部橫跨29年的好萊塢傳奇IP,似乎也未能逃脫“續集魔咒”的宿命,泯然眾人矣。
01
平庸的完結篇
距離上一部的故事已過去了四年有余。
努布拉島因火山噴發而毀滅,恐龍失去了人為打造的棲息地,開始闖入人類世界,引發了前所未有的生態災難。
兩代地球霸主共占一片土地,這必然導致危機與混亂。本以為《侏羅紀世界3》會在前作“人與恐龍如何和平共處”的人文思辨上進一步深入探討,但沒成想,這一命題徹底淪為了背景板,只是在片頭片尾的電視新聞混剪中走個過場,除此之外便不再提及。
作為《侏羅紀世界》三部曲的完結篇,主創人員似乎更愿意展現主角團在恐龍世界的動作冒險,各種驚險刺激的逃亡場面,才是這個系列的視覺重心。
也正是因此,《侏羅紀世界3》在恐龍種類的豐富度也是系列之最。
除去已有的27種熟面孔(霸王龍、迅猛龍、三角龍等),還出現了十余種新面孔:體格碩大的無畏龍,鮮紅羽毛的火盜龍,空中霸主風神翼龍,以及體現最大的陸生肉食動物南方巨獸龍。
▲《侏羅紀世界3》中的恐龍新面孔
但量大卻未必管飽。
盡管恐龍的出場時間占比變長了,存在感卻是前所未有的淡薄。
對于這個系列來講,恐龍似乎不再是劇作重點,哪怕將其剔除故事也依舊能夠成立。
相較于恐龍制造的生態危機,改造蝗蟲所帶來的糧食短缺才是《侏羅紀世界3》重點渲染的主要災難。
——對于主打恐龍為賣點的“侏羅紀”系列而言,這無疑是“掛羊頭賣狗肉”的欺詐行為。
▲變異蝗蟲引發糧食危機
另一方面,通過改造蝗蟲所引發的糧食災難來推進敘事,某種程度上也證明了編劇們的無能。
第二部結尾引出“人與恐龍共存”的宏大命題在第三部幾乎全程避而不談,而恐龍所引發的生態危機,也缺乏細致詳盡的描寫,只能用簡單粗暴的蝗災取代,草草略過。
《侏羅紀世界3》本欲突破該系列原有的劇情枷鎖,但在過大的主題面前卻又心有余而力不足,碰壁之后也只能重走老路,辜負觀眾的期望。
從這個角度來講,本片與《星球大戰》789三部曲的境遇何其相似,而票房與口碑的低走,似乎也是殊途同歸。
▲《侏羅紀世界》系列豆瓣評分逐漸走低
當然,《侏羅紀世界3》并不全是缺點,起碼相較于以往的侏羅紀電影,它還是有作出突破和創新的。
前半段地中海島國馬耳他的恐龍黑市,算得上全片最大亮點:法外之地的活體恐龍交易中,雇傭兵與商販魚龍混雜,在恐龍斗獸場的邊緣搖旗吶喊,同時享用著碳火上的烤龍肉盛宴。
▲恐龍斗獸場
主創團隊終于拍出了恐龍融入現實世界后的變化,讓我們看見恐龍是如何對百姓的生活與文化產生影響。
這種市井氣息濃郁的片段,才是我真正想要收獲的驚喜。
只可惜,創作者對恐龍文化的擴展也只是曇花一現,到了后半段又再度上演了系列固有套路:人與恐龍在封閉區域內的對抗逃亡。
即使到了最終章,電影也未能破解公式化的束縛,只能在陳舊的劇作走向中奮力激起幾陣漣漪,隨后便只剩死一般的沉寂。
在系列作品中歷來傳統的恐龍大決戰這塊,《侏羅紀世界3》的拙劣態度更是令我難以容忍。
回憶前兩部的恐龍對決,無論是第一部里暴虐龍、霸王龍和迅猛龍的三方混戰,還是第二部同暴虐迅猛龍周旋的古堡獵殺,都有著出色的創意執行,并找準了各自的風格。
▲《侏羅紀世界》中精彩絕倫的恐龍大戰
但在第三部結尾,霸王龍、鐮刀龍和南方巨獸龍的三方對決,卻拍得敷衍至極。
無論是情節鋪墊還是戰力對比,都凌亂不堪,而鏡頭調度更是與前兩部相差甚遠,攝影機只敢對準恐龍腳下不斷逃竄的人類,而觀眾真正感興趣的巨獸爭斗卻總是語焉不詳。
直至最后,霸王龍與鐮刀龍聯手擊殺南巨,以槽點滿滿的方式結束了這場戰斗,背棄了觀眾的期望,也侮辱了觀眾的智商。
▲《侏羅紀世界3》劇照
有著太多惹人嫌的缺點,《侏羅紀世界3》只能稱作一部勉強合格的A級商業大作。
對“侏羅紀”這個系列來說,它絕不該滿足于此。
02
侏羅紀,變無聊了
1993年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的《侏羅紀公園》開創了恐龍電影的新紀元,也啟發了一代孩童心中對史前生靈的好奇與向往。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時隔29年后重看系列開山作,拋開其背負的宣傳噱頭和歷史意義,我們還能從中發掘出何種特質?
在邁克爾·克萊頓在撰寫同名原著小說中,恐龍不再是隱居于孤島密林之中的遠古生物,而是科學家通過琥珀化石中的血液樣本所復原的克隆生物。
▲《侏羅紀公園》劇照
這層設定,也給人類與恐龍之間套上了“造物主”與“被造物”的關系隱喻。
食物鏈頂端的人類面對自然法則時的傲慢,必會自食惡果,以“造物主”自居,妄圖牟取暴利,也必然被其所造之物所反噬。資本欲望、科技進步、人文倫理,種種哲學思辨都在強調創作者對生命的敬畏,也進一步提升了影片的思想高度。
▲馬爾科姆博士的這番臺詞道出了系列主旨
在導演斯皮爾伯格的掌控下,《侏羅紀公園》在思想深度與視效奇觀中取得了最佳平衡。
但之后的兩部續集卻無法復刻前者的票房神話,也逐漸失去了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最終徹底淪為A級制作下的B級怪獸動作片。
▲《侏羅紀公園》中栩栩如生的霸王龍
直到2015年環球影業推出老三部曲的正統續作《侏羅紀世界》。
22年后,觀眾終于有機會看見正式開門營業的侏羅紀公園。不僅滿足了老粉絲的全部期待,也同樣取悅了新世代的觀影訴求:恐龍生態的展現,巨獸撕咬的場面,迷影細節的呼應,基因工程的探討。
▲《侏羅紀世界》
毫無疑問,當年的《侏羅紀世界》是一部誠意滿滿的情懷大作,有資格延續這一IP所締造的票房奇跡。
但在今年的第三部里,創作者們所打的情懷牌卻已完全失效。
為了營造完結篇的儀式感,片方特地將《侏羅紀公園》的主演(由山姆·尼爾、勞拉·鄧恩與杰夫·高布倫飾演的博士三人組)重新請回,看似是對觀眾的情懷收割,實際卻是電影推進敘事中所不得不背負的累贅。
▲《侏羅紀世界3》中回歸的三人組
為了引進舊角色,塑造新角色,編劇不得不使用雙線敘事來推進劇情,通過大段大段的文戲來交代角色動機。
當劇情推進到中后段,各種危機意外也讓主角團被迫分散,故事線數量隨之增加,最夸張的時候甚至有六條故事線在同步推進。
▲《侏羅紀世界3》劇照
如此繁復的劇作設計也必然造成反噬:角色戲份分配得過于平均,想要面面俱到,卻又無法深入刻畫,只好替主線任務讓位,角色被異化成毫無特質的游覽工具。
那個中途加入的女飛行員便是如此,幾乎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就跟隨主角團一起出生入死,其行為動機與個人背景近乎空白,編劇甚至不愿為此多費筆墨,單純將其看作引出人、龍、飛機三方追逐場面的工具人。
▲《侏羅紀世界3》劇照
老角色的回歸也并未帶來更多驚喜,當年的化學反應已無法復刻,演員們只能進行扁平化、符號化的低級表演,擠眉弄眼中不斷抖出臺詞包袱,。
究其原因,角色已不再是角色自身,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是推進敘事制造奇觀的人形工具,也是消費情懷收繳觀眾眼淚的提線木偶。
只可惜,當這份情懷被收割殆盡后,《侏羅紀世界3》所能換來的也只有觀眾的冷漠與遺忘。
03
愈發空洞的好萊塢續集
當我們再度復盤整個《侏羅紀世界》三部曲,會發現其與《侏羅紀公園》三部曲有著高度相似的劇作框架:主角從失控的恐龍樂園中出逃求生,最后又不得不再度闖入進行探險。
與此同時,對老三部曲經典橋段的致敬,也成了《侏羅紀世界》三部曲博得觀眾歡心的首要策略,屢試不爽。
▲馬爾科姆博士用火把吸引恐龍注意便是對《侏羅紀公園》的致敬橋段
從繼承,到套用,再到無節制的復刻,主創們愈發沉溺于這一過程所帶來的便捷創作,不愿從中脫離,直至走火入魔。
《世界3》里的邪惡商人反派便是典型案例。
身為這場蝗災的幕后主使,其目的便是通過基因改造后的蝗蟲來推廣公司生產的轉基因作物,從而實現糧食壟斷。當陰謀被主角發現后,這位反派卻只會對著員工無能狂怒,自降格調。甚至還出現了用回收站來銷毀證據的降智操作,實在有夠無語。
▲《侏羅紀世界3》劇照
而他的謝幕方式則是又一場致敬:在跑路的過程中被雙脊龍活活咬死,和《侏羅紀公園》里那位貪婪程序員的死法如出一轍。
但當觀眾深究這一情節背后的合理性時,不禁質疑雙脊龍為何會出現在幾乎完全密封的列車管道內?
編劇不愿解答,也無法解答,只能讓雙脊龍淪為創作意識的蹩腳化身,在情節的效仿中將故事的基本邏輯徹底擊潰。
▲《侏羅紀》系列中的雙脊龍
類似的問題也存在于動作戲的編排中。
誠然,馬耳他段落中與恐龍一齊樓頂跑酷與街巷飆車的大場面均達到了系列最高水準,但細心的影迷不難發現,其動作調度和取景設計均是對《諜影重重3》的忠實效仿,就連跳窗的名場面都得到了一比一復刻。
▲《諜影重重3》中的跳窗鏡頭,在《侏羅紀世界3》中被再度致敬
這一操作也揭示了該系列創意枯竭的尷尬事實。
整個《侏羅紀世界》三部曲中,主創們幾乎都是從其他類型中汲取創作靈感,或是揮霍《侏羅紀公園》三部曲所遺留的珍貴遺產。
而真正稱得上創新的部分,例如基因改造恐龍、克隆人的倫理思辨、人龍共存等議題都在過于急躁的敘事節奏中被一筆帶過,成了爆米花風格下的犧牲品。
簡言之,《侏羅紀世界3》是一部失去生命力的“可復制”電影。
▲《侏羅紀世界3》劇照
乏味的主題說教,庸俗的戲劇對白,高重復度的場面設計,都注定了本片是大數據時代下過目即忘的工業流水賬。
再看近些年由好萊塢打造的熱門續作/重啟作:《速度與激情9》《007:無暇赴死》《蜘蛛俠:英雄無歸》《神奇動物3》….無論口碑好壞,票房高低,它們大多都陷入了同樣的窘境——空洞的奇觀與虛假的情懷無法掩蓋其故事背后的邏輯崩壞,只能在電影工業的轟鳴中不斷產生刺眼的裂痕,直至崩塌。
▲近20年來好萊塢熱門電影里續作/重啟作居多(排名來源:貓眼電影)
名導馬丁·斯科塞斯曾用“主題公園電影”的形容來諷刺漫威電影宇宙的產物,批評這類爆米花電影的千篇一律。
現在看來,《侏羅紀世界3》似乎與這一稱謂更加相配。畢竟該系列的敘事核心都是圍繞一座主題公園展開。
而身為觀眾的我們,也隨之見證了這座主題公園這29年內來的輝煌與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