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有未來。想要擁有格局,就要懂得放大眼界,要學會開闊自己的視野,要有智慧來分辨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而這些眼界和思維,會影響到你對待這個世界的態(tài)度。一、不要輕易說出“不要”《奇葩說》第三季上一期辯論的主題是,如果在生命里有一個時刻,你特別想要一塊小蛋糕,你該要給誰。一瞬間,黃執(zhí)中和肖驍各給出了兩種回答。肖驍說自己在給父母的信里,提及了自己的婚姻,以及對對方的期待,但結局卻是父母給自己塞的一塊蛋糕而不是一塊很大的蛋糕。黃執(zhí)中認為,給父母買蛋糕這件事情本身是對的。
但對方需要的不是很大的蛋糕,而是一塊小小的蛋糕,這個時候的自己才會意識到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而在當時的情況下,黃執(zhí)中就該堅持要給父母買蛋糕,不要輕易說出“不要”,這段時間的溝通才是最為重要的。然而,正是說出了“不要”,才會激起黃執(zhí)中的斗志,提議自己給對方買蛋糕的事情也一舉成為了話題,被推上了熱搜。在這場辯論中,黃執(zhí)中是辯手,也是聽眾。不管是對對手陳銘的欣賞也好,還是對自己在節(jié)目中的形象也好,都是他做為“被觀眾”的表現(xiàn)。而自己說出來的“不要”,無形當中會給對手心理暗示,導致自己的觀點并不被接受。
但黃執(zhí)中自己本身確實也有過說“不要”的時候,而他在和杜文龍老師的對答中,也說出了“不要”這件事情本身是對的,可他卻并不被接受了。在《奇葩說》上的表現(xiàn)和節(jié)目中的言語,還有微博中的情緒宣泄,會造成很多人的誤會。黃執(zhí)中之所以能走出誤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黃執(zhí)中有一個強大的內心世界。他看待事情會從全局出發(fā),會更客觀的判斷是非,而不會以個人視角看待問題,所以大家認為這就是“不著調”。這也讓我想起這幾年,因為一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而被網友們推上風口浪尖的林徽因。
1905年,林徽因出生,在這之前她和徐志摩是同學,因為徐志摩與張幼儀結婚后就對林徽因不聞不問,而林徽因出生后不久,張幼儀就去世了,這給林徽因帶來了很大的傷痛,有人開玩笑說她以后一定要找個老實人嫁了,但是這段經歷并沒有能讓林徽因走出來,反而成了她的一道傷痕。1932年,林徽因又隨父親移民到加拿大。與徐志摩的婚姻結束,帶給她很多傷痛,她曾在電影《春光乍泄》中,給張幼儀寫信,稱兩個人的婚姻是人命運的重置,而對方竟然是個壞人,從這些就能看出她的自我消化很差,和之前的那段傷痛有很大的關系。直到后來,林徽因再次遇見自己的愛人徐志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