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情》,美就一個字,我只說一次。
中國水墨動畫史上,有實驗性的《小蝌蚪找媽媽》《牧笛》,集大成者則是《山水情》。
美輪美奐的畫面,高山流水的音樂,曲徑幽長的山水,歸去來兮的豁達,筆觸所到之處,盡是東方美學。
而《山水情》之所以這么優秀,是因為其擁有全大師的豪華班底,后無來者。
《山水情》的導演馬克宣、特偉,前者參與《大鬧天宮》《牧笛》《三個和尚》的制作。
后者曾執導過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短片《小蝌蚪找媽媽》,以及《牧笛》《金猴降妖》。
《山水情》的編劇王樹忱是《哪吒鬧海》的導演。
藝術指導是李可染、程十發兩位國畫名家,音樂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代表人龔一老師,還有金復載老師。
除了大師們之外,《山水情》中還有中國在六十年代獨創的藝術形式——水墨動畫。
它將水墨畫的技法運用于動畫片的人物造型,突破通常采用的線條結構方法,借助墨色的濃淡虛實來表現對象,突出“似與不似之間”的美學。
在制作成動畫片時,講究筆墨情趣,追求意境氣韻,即身、神、韻,動畫的不同題材形式是“身”,主題故事是“神”,藝術風格是“韻”。
《山水情》中的“身”是指水墨動畫。
水墨動畫與剪紙動畫是中國動畫史上的兩個瑰寶。
相對來說,水墨動畫以其獨特的氣韻、境界,意、識、靈齊備,詩、書、畫一體的風格更為人喜愛。
老一輩藝術家們將中國民間文學、傳統技藝、儒家文化觀以及美學思想融入到動畫創作之中。
這種新舊交融的方式,大量汲取中國傳統美術、戲劇、音樂中的元素,讓《山水情》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山水情》中的“神”是指片中的故事。
《山水情》的故事并不復雜,老琴師歸途病倒,漁家少年偶遇搭救。
老人病體康復,取出古琴彈奏,吸引少年注意,少年有心學藝,老琴師誨人不倦,春去秋來,少年終有所成。
為讓徒弟的琴藝提升,老琴師帶著他經大川而登高山,少年于山水之間悟得琴藝之道。
老琴師將古琴贈與他,轉身離去,少年望著離去的恩師,突發靈感,悠揚的琴聲在山谷之間飄蕩。
這個故事的敘事手法并沒有采取戲劇式的三幕劇或五幕劇,而是有種法國新浪潮的味道。
整部短片沒有一句臺詞,全靠畫面和音樂講述故事,推動劇情發展,并讓觀眾自己去體會角色的情感,突出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觀感。
《山水情》雖是一部只有19分鐘的短片,但是具有散文式電影的所有特點,優美、含蓄、情景交融。
片中關于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表現手法的運用,不輸陳凱歌的《黃土地》《孩子王》,以及張藝謀的《紅高粱》。
《山水情》中的“韻”是指藝術風格。
《山水情》的格調清新、灑脫、空靈、飄逸、虛中有實、實中帶虛,將中國詩情畫意和筆墨情趣融進了每一個畫面里,以景抒情、情景交融。
片中的紅葉、落雪、游魚、柳葉,一筆帶過,但四季悄然間輪換。
看這些絕美的水墨畫,讓人有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之間的豪邁之情。
尤其是舟搖搖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的釣魚和撫琴,山巍山色相催,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擊節稱嘆,更是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
在構圖方面,《山水情》中有繪畫美。
一葉扁舟,輕帆卷煙,岸邊柳樹下輕撫琴,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誰家琴音暗飛聲,散入春風滿人間。
尋山問水,駕舟撫琴,登高望遠靈感突來,大繁至簡,極境至臻,循聲望去,仙氣飄飄,宛若置身仙境一般。
即使世人忘不了金銀、功名、嬌妻和兒孫,但此刻這般畫面躍然于眼前,給個神仙都不換,因為《山水情》勝卻人間無數。
在音樂方面,《山水情》更是一絕。
笙、笛子和古琴,聞君音樂起,如聽仙樂耳暫明
片中老琴師彈《小山水情》的時候,竟然連指法都對上了,與旋律一一對應,可謂妙哉。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有人這樣評價《山水情》:
“一秒一幅上百萬的大師級別的水墨畫,總共是19分鐘,折算下來就是1140幅,每幅就只算一百萬的話,就是11億4千萬,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斥巨資’。”
為什么《山水情》能有這么高的評價?
因為《山水情》中的水墨畫獨有的清秀、淡雅的藝術風格和表現形式相融合,使影片呈現出一種詩意的美。
這種詩意般的動畫不只有表面的唯美主義,還有內在的哲學概念,符號學,經得起時間的沖刷和人們的多次解構,漂亮的不像實力派。
只可惜,凡是市面上看見的產業,必須要與經濟效益掛鉤。
一旦長時間難以盈利,被淘汰就是最終歸途,無論曾經多么輝煌都無法逃過此命運,水墨動畫便是如此。
水墨動畫片與一般動畫片不同,制作過程繁瑣又耗時,對藝術要求極高。
光是拍攝一部水墨動畫片的時間就足夠拍四五部同等長度的普通動畫片,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產能跟不上,收益自然跟不上。
畢竟市場經濟不是慈善家,無法賺錢就存活不下去,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往,無可厚非,但水墨畫中的美學可以為而今國產動畫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