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從最開始就已經非常直白地給觀眾展現了戰爭的殘酷畫面,血腥暴力的畫面,活生生地向觀眾展現了一副人間煉獄的場景。
跟這樣的畫面比起來,《紅海行動》也只能算是小兒科,畢竟《拯救大兵瑞恩》的拍攝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多殘酷不用再過多解釋。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米勒上尉接受了一項特殊的任務:救出已經戰死三個哥哥的瑞恩,帶他回家。電影剛剛開始的時候,想必許多觀眾的心態與執行任務去拯救瑞恩的小隊一樣,他值得么?明明就是在戰爭最重要的關頭,為什么要派這么精銳的士兵去執行一個“操蛋”的任務?瑞恩憑什么就能獲得回家的資格?
但是其實隨著電影繼續看下去,就能理解,《拯救大兵瑞恩》其實不單單真的只是想告訴觀眾如何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而是對美利堅價值觀的輸出。尤其是在經歷了隊友接連身亡之后,米勒終于找到了瑞恩,他卻表示自己沒有這個特權回家,會守住最后的這座橋,在援軍到達之前,自己絕不會走。
因為人的悲憫之心,國家對人權的重視,瑞恩應該被救回去。但是面對正義與肩負的責任,士兵應該首先完成自己的任務,而絕不是臨陣脫逃,這不符合軍人精神。這里也確實說明了,瑞恩是一個值得被拯救的人。
所以最后米勒上尉帶領剩余的士兵幫助堅守最后一座橋時,是編劇最好的選擇,也能瞬間美化每一個人物形象,升華影片的人物魅力。
在影片中最存在爭議的,其實是之前從未有過前線經驗的厄本。他其實只是一個翻譯,從事著地圖繪制等文職類工作,米勒上尉在抽調他時,他的驚慌失措讓所有人都一目了然。厄本從未如此靠近過殘酷的戰場,甚至在這次任務之前他只簡單地訓練過射擊,所以一開始他就說明了,自己其實并不具備任何的作戰技能。
也是這樣一個人物,在面對死亡時的慌亂間接害死了自己的戰友。但最后他依舊改變了,舉起了對準德軍槍,在這場拯救之旅中,其實他才是那個改變最大的人。
比起圈粉無數、被上帝握著手狙擊的杰克遜來說,在這部電影里,厄本算是最被討厭的角色之一了。
但是在這里,我卻想為他辯解一句:如果換作是你,也好不到哪里去。戰爭本就是慘絕人寰,害怕是每個人的天性,更何況是從來沒有過戰爭經驗的厄本。其實到了最后,不少觀眾都被湯姆·漢克斯的堅毅眼神所折服,在面對著坦克時,他已經不再畏懼死亡了。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非常經典的戰爭片,高級還原了二戰時期戰爭的慘狀。里面那些血肉模糊的場面,直接給觀眾帶去了無比震撼的視覺沖擊,在整個小隊拯救瑞恩的主線推進過程中,更是讓人切身體會了戰爭的殘酷,潛移默化地接受了美利堅軍人的價值觀輸出。
真的是一部不可不看、值得二刷的電影,尤其是戰爭的慘狀不由得讓人想起,中國也曾是這樣在血與肉中站了起來,什么時候能有一部這樣震撼人心的電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