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陳百強
Danny的聲音能打動每個經歷過感情的女人的心,他的真假聲真的是無縫銜接,最經典是那句“糊涂是你的一顆心”,張學友翻唱這一句都感覺有點勉強。
清澈透亮、咬字清晰,帶著斯文氣又有一定力度的聲音。
感覺后來翻唱他作品的歌手都沒有完全能占據這幾條的,張敬軒翻唱的偏軟、陳奕迅的沒有透亮感。
最早聽到陳百強的歌聲,是從《眼淚為你流》開始的,那還是讀書的時候,若干年后,也許是觸景生情,再聽這首歌的時候,眼淚真的跟著流了下來。
每當聽這首歌的旋律,心里總不會有不同的感受。
陳百強曾經說過:他的演唱會都不會選唱這首歌曲。但是在一次慈善募捐晚會“博愛歡樂傳萬家”中,贊助商點名希望聽他演唱這首成名曲時,陳百強為了公益,他愿意再唱一遍。
這一唱《眼淚為你流》也最終成了他生前最后一次現場演唱的歌曲。
9、黃凱芹
實力不輸張學友,卻輸給了時代。
和跟李克勤當年被譽為寶麗“雙子星”。
黃凱芹是香港樂壇名氣與實力最不匹配的男歌手,也是香港最優秀的男中低音之一。
他曾經為自己,以及許多天王天后創作歌曲,比如為譚詠麟寫的《難得糊涂》,為劉德華寫的《一個人睡》,還有獲得過十大金曲的《傾心》,為黎瑞恩寫的《雨季不要來》等
其實黃凱芹作曲方面很強,聲音很特別,有點重低音的感覺,如果中途不退出歌壇相信會大紅大紫。
推薦網友去看了他的2002好久不見演唱會,唱功非一般歌手可比!
80年代比較火的香港歌手比如許冠杰、譚詠麟、鐘鎮濤、張國榮等,他們各有各聲音氣質,但是有個共同點,聲音都是利落。
80年代的抒情聲音氣質是、獨立、少哀怨、明朗、爽利、哀而不傷,歌曲創作一般也會是這個路子,整體來說,聲音和歌曲比較吻合。
90年代抒情歌曲就多了很多東西在,傷感,還要投入很多感情,已經不再追求“哀而不傷”,要有一些哀,要又一些傷,有一些藕斷絲連,要質問“你為何拋棄我”,我大聲宣布“我真的不會愛你”,或者是“忘記你我做不到”。但是歌手的聲音氣質幾乎還是延續80年代。
到了00后,開始到了“哀而要傷”的階段,無論是聲音還是歌曲創作。
而黃凱芹聲音氣質是纏綿。
纏綿的在歌曲中潛臺詞就是分手、離別前的最后再聚、末日前的溫存。少了一絲絲獨立爽利、多了藕斷絲連。有這把嗓子,他唱什么類型的歌,我都覺得是在唱情歌。
所以我說黃凱芹生不逢時,他這把嗓子不符合80年代的審美,90年代有了事業巔峰后,00后也逐漸平穩。
8、李克勤
在90年代,他在臺灣收獲的封號就是”零瑕疵歌手“。
李克勤年輕的時候不是說唱歌不好,而是比較穩,穩就代表起伏不大,所以個人特色不強。現在李克勤年紀大了,多了歲月的沉淀,他的穩和技巧在現在這個到處車禍的娛樂圈就變成了寶藏的存在。
人如其名,歌唱中的感情克制又內斂,是一個值得發掘的歌手。
作為一個聽眾來講,聽hacken唱歌,總是感覺少了一種沖動,他太過于克制自己的聲音,控制太多、釋放太少,就總會覺得不過癮。
作為一個聲樂從業者來說,他欠缺的不是發聲技術的東西,而是律動,這也是很多歌手忽視欠缺的東西。由于缺少律動,所以曲風單一,表演偏老派。
但這些其實并非是缺點,因為每個歌手呈現的聲音都是跟自己的演唱意識有關的,個人覺得hacken的性格就是比較求穩的,所以最后演唱出來的東西也是這種偏保守的,反觀eason、學友哥在聲音的表現上就更加有趣的多,這些東西都是性格使然。
7、張學友
臨場唱功的話是一等一,這是為數不多的一個唱live比錄音室更好聽的歌手。
不要拿美聲來比,流行音樂的唱功最重要的環節是悅耳而動人。
就像《someone like you》《I will always love you》《first love》等。
共情能力我認為是學友明顯區別的大多數歌手的一點,不太理解的可以先聽一下03年音樂之旅的“李香蘭”“寂寞的男人”,“心如刀割”,“怎么舍得你”,04年活出生命的“小城大事”,07年光年的“我等到花兒也謝了”等等。
不夸張的說他可以把現場live雕琢為藝術品,是基于他強大的氣息技巧以及唱商,強如JJ也只是“行走的CD”,但個人認為如果這個稱號放在學友身上是一種貶低,他能將一首歌曲原本的情感放大,不同年齡層演繹出各種風味甚至超越于CD的聽感,這種能力在華語流行歌手當中也是無人能出其右。不論歌壇地位和成就,就這三點足以傲視華語樂壇古今三十年諸多流行歌手。
張學友最可貴的就是他對音樂的執著,他沒有作詞作曲的天賦,不是科班出身,樂理上不能說的天花亂墜,但是他一直在學習,一直在進步,從吻別聽到現在,能明顯的聽出很多變化,一點一點在新增一些內容,無愧于歌神稱號。
最后,給大家講兩個笑話。
不過幾秒他重開始,全程三個多少時再沒有被毛毛干擾。
有一年歌神十月到南京開演唱會,五臺山體育場,沒有頂體育場,周圍梧桐樹密布。十月!秋風一吹梧桐毛毛跟下雨一樣,漫天黃毛,一個呼吸就嗆。
他開場第一個呼吸就嗆到忍住沒咳,幾息之后咳了。
然后他停下來說:等我一下,我換個呼吸法。
不過幾秒他重開始,全程三個多少時再沒有被毛毛干擾。
6、譚詠麟
阿倫的音質是獨一無二的金玉之聲,有金屬的質感兼之玉的溫潤,高音不尖銳,低音不做作,中音尤其美!這是先天優勢,后天訓練而得的還有綿長的氣息,穩定的音準,大氣的臺風,使得他不管演繹什么樣的歌曲都舉重若輕,而且體力非凡,打起持久戰來簡直高山仰止。
就演唱會而言,音質巔峰是87、89,形象巔峰是89、91,最精彩的當屬94大球場,雖然44歲的阿倫音質已經由金玉趨向渾厚,身材發福,但是整場演唱會中王者之氣排山倒海,對各首金曲的演繹蕩氣回腸,特別是最后三首,堪稱驚天地泣鬼神!所以,在我心目中,阿倫在香港樂壇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無與倫比!
以前有個聲樂專業朋友,唱KTV喜歡唱粵語歌,張學友、陳奕迅、李克勤等,從不唱譚詠麟,問他是不是張國榮粉絲所以不唱譚詠麟,他說不是,譚詠麟的歌很難唱好,換氣換聲點都不容易拿捏住,不敢碰。
其他人的歌他學兩遍基本就能完全掌握住里面用的技巧,唱出來效果很好。
在八九十年代的港臺樂壇校長是為數不多的開發了混聲和咽音的科學發聲技術的歌手之一,他的技術放到現在或許稱不上最頂級,但是領先于時代本身就是難能可貴的。
二三十歲是清甜晶瑩的香檳,四五十歲是醇厚迷人的紅酒,六七十歲是回味無窮的烈酒,每個年齡段都有不同的獨特風味,相同的是,每個年齡段他都站在金字塔的頂端。
5、呂方
香港娛樂圈最鼎盛時期,綜藝經常請歌星表演、玩音樂游戲。如果分男女組,一些高難度的PK,男方總會派出呂方,最經典的一次是1994年TVB“加港愛心嘉年華” 盛典上他跟林憶蓮PK連續升調(隨便一搜就有):
林憶蓮先出場,唱《依然》中的一句,連續升9次調;呂方后出場,唱《請你跟我走》中的一句,也是連續升9次調。
這是現場表演,連我這個外行都看得出,雙方都展現出了恐怖的唱功,而且是游刃有余,感覺兩人都還能繼續再升幾次。
在香港男歌手的范圍里,巔峰期呂方屬于超一流水平。呂方剛出道的時候是和張學友并駕齊驅的雙子星。(又一個雙子星!)
早期技術上比學友更流暢圓熟,(是我聽過的流行男歌手里最好的,共鳴超棒,高音很穩,唱功恰到好處,不欠缺又不花哨,處理歌曲很有意境。)尤其是高音區域,有良好統一的共鳴,訓練有素。但他后來有些停滯不前,保養得也不夠好,后期與張學友同臺明顯比早期失色,落於下風。
4、林子祥
林子祥的歌曲最吸引人的特質,在于他像石頭一樣鏗鏘激越的聲音,和聲音所表達的熱情。可以說,他的歌聲像是打火的石頭。即使像《千支針刺在心》《重溫舊夢》《在等一個晚上》這些風格不同但都非常平淡甚至冷淡的歌,都能感覺到歌聲里那種細小但滾燙的火焰。
林子祥雖然沒有正式收過學生和弟子,但他指導和提攜過的人很多,最有名的天王天后是劉德華、葉倩文、陳奕迅。
被譽為“歌隱”,因為他從來都不是偶像派的,不靠顏值吃飯,也不會熱舞搞怪,只是專心做音樂。所以他跟所有歌手同行的關系都不錯,連80后的twins也請得來他做演唱會嘉賓。
憑借自己的資歷、實力、創造力,還有低調的作風,林子祥是名副其實的樂壇“掃地僧”,你可以不認識我,但只要我一出手,在座各位都是………。
3、羅文
第一位開創演唱會形式的香港歌手,第一位在歐美國家開個人演出的香港男歌手。
除了大陸的民族唱法,以及一些少數民族獨有的演唱方式,恐怕華語樂壇真正原創的唱腔只有羅文的唱腔,一種借鑒了粵劇唱腔的,成體系的演唱方式,從聲音到咬字,各個方面都已被提煉的非常成熟。現今流行樂壇的很多演唱風格,是不具有聲音方面的藝術性的。
看鄭國江老師的書《詞畫人生》里提到,錄《風繼續吹》時他第一遍唱得像羅文,鄭老師說羅文一個就夠了,他又按自己的方式重錄了,效果更好。
雖然羅文當初是致力于把流行樂上升到藝術欣賞的角度,欣賞喜歡的肯定不如流行樂人例如四大天王那么多。
但是,藝術是永不褪色的!并且重要的是,羅文是個喜歡突破自我,不斷創新,一直走在時代時尚潮流的前段的人,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所以就算放到現在,也不會退伍的。
2、許冠杰
譚校長是無數人的偶像,但他自己唯一的偶像是許冠杰。
不僅譚詠麟,連哥哥張國榮和四大天王都是他的迷弟。
沒有許冠杰,和那一代制作粵語流行曲的人,就沒有之后的譚詠麟張國榮,也可能不會有粵語樂壇。
另外,許冠杰可以說香港娛樂圈少有的“正常人”,自己也有外國偶像貓王但不會紆臂屈膝《佛跳墻》《米當我老稱》都是改篇填詞作品用才華去喜歡偶像,無論在歌壇影壇私人都不用和別人爭王稱霸有獎就領有歌就唱那有什么黑幕,就算80年代身價百萬也有《制水歌》《同舟共濟》接地氣的平民歌,總括來說一個正常人就像許冠杰一樣掙錢正路、家庭美滿、不爭不霸、追星有底線。
1、鄧麗君
技巧、情感、樂感、傳唱度綜合的六邊形戰士。
在她當紅的年代里找不出比她更全能的。
在她之后市場的大變也不再需要模仿者。
能成為“時代記號”才是封神的必不可少的一環。
畢竟以她的巔峰水平而論,在基礎和共性的評價維度方面,放在華語流行樂壇的歷史上滅掉95%以上的歌手確實也沒什么問題。
金針獎唯一一次破例就是給了鄧麗君,毋庸置疑的永恒之聲。
可以說鄧麗君所在年代,是華語流行音樂前期,鄧麗君具有圖騰效應,流傳作品也多。
中國唯一一個三代人都認可的女歌星,可惜一生命運多舛!最后也是悲傷結局。
其實鄧麗君有過一位愛人,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但是對方家庭給鄧麗君提出了一個要求“結婚后要退出娛樂圈”。鄧麗君思前想后,一是不能忍受旁人對歌手這個職業的輕視,二是真的離不開這個舞臺,于是提出了分手。自那以后,鄧麗君頻繁地使用自己沒結婚愁嫁作為梗,在舞臺上插科打諢。
每次談笑中都帶著倔強與驕傲,又有自嘲與失意。更有一次鄧麗君索性穿著婚紗上臺,自稱自己嫁給了舞臺。個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