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偶像力、國民度與人氣。
可以靠形象、人設、營銷和大量商業作品將之推高。
但演技則不可以。
因為它與天賦、態度和技法的層次皆有關系。
簡單講一個概念,殿堂級演員。
若以演技為標桿,從歷史印象和成就來評判,可能雙梁是最沒有爭議的人選。
而偌大的香港影壇,自然也不會僅有他們二人孤懸。
但關于二人的“互搏”聲音,從未停歇。
不過要強調一點。
僅指各路擁躉的觀點傾軋。
非演員嫌隙。
在成為強者之前,每個人都仰慕強者。
踏足巔峰過后,只余相惜。
雙梁同樣經歷了從青澀到成熟的過程,那些年輕時的用力過猛與跌跌撞撞,最終都化作了演技能力的養分。
比如戴高帽子被杜琪峰訓斥的“龍套”梁家輝,被王家衛虐哭的梁朝偉。
多年后回首,也只剩關于青蔥歲月的感懷。
而他們在這數十年間的歷練和沉浮、選擇與放棄,就如一場宿命。
性格與機緣決定了人生。
回看來路,二人在金像獎上四次交手,梁朝偉三比一大勝梁家輝,但獎項其實從來都不是演技的標尺。
邏輯很簡單,因投票規則、評委傾向等因素,不同頒獎禮、不同年度都會各有差異,甚至會出現好電影和優質表演得不到提名的現象。
所以獎項是一種參考指標,判斷演技一定要結合表演情況去印證。
關于最佳男主角獎已經講過多次,自然度就是門檻。
故而并不是每個“影帝”都真的實至名歸。
但雙梁當然不在此列。
如果要說到演技的名聲。
1983年以主角身份開始大銀幕之旅的梁家輝,幾乎從未遭受過質疑。
而同年度以配戲入場的梁朝偉,同樣縱橫影壇數十年,更兼以絕對優勢的獎項、絕對厚度的作品為憑,卻遭遇過很多負面評價。
甚至有人將其踩進泥地,稱其表演一文不值。
這種惡意,其實比另一個演員郭富城被很多人印象流看低,來得要更洶涌。
因為郭富城畢竟有客觀因素,其一是他的演技有很明顯的成長期,且在零零年代中期才真正開始出頭,本身就錯過了香港電影的烙印期,其二是小眾電影比例過高,且“得獎運”也確實糟糕,好幾部質量極高、表演極佳的電影錯失了獎項。
而梁朝偉是真的可謂“戰功赫赫”,五金像影帝、三金馬影帝及一個戛納影帝,放眼整個華語影壇,除了女星張曼玉,誰與爭鋒?
其歷史口碑作品一字排開,有《悲情城市》、《重慶森林》、《三輪車夫》、《春光乍泄》、《暗花》、《海上花》、《花樣年華》、《無間道》、《20460》、《色·戒》和《一代宗師》這十一部電影,任何一部拿出來,都不容輕侮。
尤以深度著稱,人物內心與電影思想的交融,深邃迷人。
隨意列舉幾個作品品質相對較高的演員來對比。
周潤發能列出七部,包括《英雄本色》、《龍虎風云》、《秋天的童話》、《監獄風云》、《阿郎的故事》、《賭神》和《臥虎藏龍》,當然其中有他去好萊塢轉而蹉跎黃金十年的客觀因素。
梁家輝則有《垂簾聽政》、《火龍》、《情人》、《新龍門客棧》、《棋王》、《黑金》、《龍城歲月》和《寒戰》八部作品。
還有一個是郭富城,從《赤腳小子》、《浪漫風暴》、《風云之雄霸天下》,到《三岔口》、《父子》、《白銀帝國》,再到《最愛》、《百年浮城》、《寒戰》、《踏血尋梅》和《無雙》,三個十年,蛻變驚人。
列出他們三人,在于或文藝與演技、或商業影響力的均衡,以及表演的寬度、深度和不可替代性。
比如周潤發的《賭神》、梁家輝的《寒戰》,郭富城的《赤腳小子》、《風云之雄霸天下》、《最愛》和《無雙》,皆有極強的不可替代性,但截至目前,單以作品厚度情況而論,三人皆屈居于梁朝偉之下。
至于劉青云、吳鎮宇和任達華、張家輝等演員,咖位影響力和作品均衡度或就差之更遠。
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但梁朝偉也并非無懈可擊。
如果劇本質素跌落,他的表演能力也會隨之同步下跌,表演的同質化也非常明顯,或可理解為,缺乏一種“力挽狂瀾”的能力。
而這恰好是梁家輝的強項,原因在于其戲路的寬廣和技法的高妙。
雖然沒有人能真正拯救一部爛片,但從歷史表現而論,無論何種角色,梁家輝皆可信手拈來且表演極具穩定性,當然,不包括《追龍2》。
比如《神龍賭圣之旗開得勝》,配戲的梁家輝明顯比“跟風”周星馳的梁朝偉表現出色,又如《江湖告急》這部電影,品質其實也不算出眾,但梁家輝將“尺度”把握得非常精準。
同比之下,還可以看看梁朝偉的《東京攻略》、《韓城攻略》這種類型電影,跡近“爆米花”,而同為商業電影的《暗花》和《無間道》,卻又技驚四座,雖有導演加成因素,卻也表明他對普通商業電影的駕馭能力顯出不足,而近年來品質一路下滑,尤其《擺渡人》則更是一言難盡。
這其實也與個人性格和選擇有關。
梁朝偉雖然作品厚度與表演深度雙優,但其實個人歷練是不足的。
他沉浸于“王家衛”式影像世界太久,與外界已經產生了疏離,而后于2018年結束與澤東影業的二十年合作,但轉換到新的跑道,就表現出來不適應,尤其是商業電影。
具體就表現為《一代宗師》之后,幾乎拍一部栽一部。
但如前述,梁朝偉的歷史作品厚度確實驚人。
即便有近年來連續的滑鐵盧表現,卻仍在絕大多數演員難以追及的高度上。
其中就包括梁家輝。
關于梁家輝的表演,其實拿他的文藝電影來剖析對比,就能一目了然。
不管是拿金馬獎的《愛在別鄉的季節》,還是《我的教師生涯》或是《情人》,梁家輝在角色“形”的塑造上始終都分量極足,這就是他“千面影帝”名號的來歷,甚至到了無人能出其右的程度。
但他的弱點就是情緒的深度與釋放,始終都是“竭盡全力”卻又“功虧一簣”,相對于梁朝偉可謂相形見絀,具體可參見對比《春光乍泄》、《花樣年華》和《無間道》、《色·戒》等作品。
因為這來自共情與天賦,并非是技法層面可以解決的問題。
關于這一點,可以多拿不同演員的小眾文藝類電影尤其是悲情戲做對比,將會發現一個不易被注意的問題,那就是演員情緒的深度與釋放受限問題,其實非常普遍。
而它則可以決定演員表演的上限高度。
香港影壇的雙梁。
皆可被稱作“偉大”的演員。
影迷不能因為立場的緣故,惡意踩低誰人。
而深度與廣度的未能兼容。
或可視作魚與熊掌的不可兼得。
人生是一場修行。
應該盡量讓自己擴容和成長。
而非頭花白,空悲切。
若不明事理。
年歲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