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人問我《Hello!樹先生》到底說什么,為此我專門又去回刷了一遍,沒想到感覺和當年一樣,其實有點排斥。
如果你去看非常多的關于這部影片的影評,一個個都是故作高深,各種大神級神解析比比皆是。但是坦率的說,對我個人而言并沒有太多的共鳴,或許生長的背景不同,我真的不想再有更多的樹先生,有些時代錯誤我們無法再回到過去去糾正,那就陽光地面向未來。
回到這影片,講述的是一位樹先生的故事,樹的哥哥在80年代被懷疑流氓罪,被父親吊打不小心勒死了,后來父親也過世了。但是父親打死哥哥和把哥哥火化的一幕對于樹來說是無法磨滅的回憶,也導致了父親和哥哥經常會出現在他的幻覺里。
所以樹一開始就有點精神分裂,但是還不嚴重,樹在這個小鎮里經歷了工傷失業、被村霸霸凌、到城里打工、相親、結婚等一系列的生活片段,在一次和弟弟的矛盾沖突后,樹的精神壓力直接到了最高值,在新婚之夜,樹瘋了。
看一個作品,有時候化繁為簡可能頭腦會更清晰,過度零碎化,反而很難去看清楚影片的全貌。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只需要把新婚之夜作為一個分界點即可,新婚之夜之前,和結婚以后,就是樹的兩個瘋狂的世界。
新婚之夜以前,樹雖然有精神分裂但是還是正常人,卻到處遭受欺凌
樹的父親能把自己的兒子勒死,能看出來是個狠人,對樹自然也不會客氣。有這樣一個極度強勢的父親也造就了樹的性格:膽小、怕事、懦弱。樹的樣子就是那種典型的人見人欺的樣子,被人欺負了也不敢說啥。
樹原本是汽車修理工,本來是一份踏踏實實的工作,挺好。但是就是因為一次工傷意外,修車廠用2000塊就打發了他。這個時候樹的反應是非常典型的逆來順受,他不知道什么叫工傷意外,也不知道自己的雇主需要承擔什么樣的責任,一是不懂法,二是性格懦弱,這些都讓他有苦不敢言。
二豬開廠直接站了樹家里的地,樹也是一句都不敢說,直到在婚禮上借著酒膽才敢說,結果最后還給別人跪了。
村里的人看似對樹都是非常熱情,但是熱情的背后卻是赤裸裸的歧視和看不起。而讓樹最在意的其實是弟弟對自己的眼光,也是一副看不起的眼神。
新婚前夜,樹和弟弟發生爭執,開始精神失常,人生卻短暫地走向了巔峰
樹是希望弟弟借到一輛皇冠做他的結婚婚車,結果弟弟開來了一輛帕薩特,樹覺得沒面子,弟弟覺得這個人啥能耐都沒有還各種要求,兩個人扭打了起來。
打完這一架,樹徹底瘋了,父親和哥哥的幻覺頻頻出現。他基本是全程被硬拉著完成了婚禮,即使到了洞房之夜,樹的眼睛里看到的都是他的父親和哥哥。他的妻子張小梅應該最后發現了他精神失常,所以最后哭泣了。
隨后發生了礦難,被樹認為長得很像哥哥的小莊死了,這也徹底讓樹瘋狂了。張小梅走了,樹因為準確預言了停水的事情被當成了大仙。
這一幕看起來很荒誕,但是其實很真實,本來迷信之事就是荒誕的。瘋了的樹成了一時的大仙,二豬來找他指點迷津,還給他跪了,礦業的老總來找他選日子,他還就跟電影開頭說的那樣去剪彩了。但是剪完彩以后,他叫礦業老板去月球開礦,估計那時候開始,他的巔峰也結束了,人們最終還是會發現他是真瘋了。
有人說這一段都是樹的幻想,我覺得這種東西見仁見智,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理解。我更愿意理解為電影使用一種荒誕的手法,對比了兩個荒誕的價值觀:
樹還正常的時候,受盡欺凌,人生不得志,懦弱,弱勢群體的經典。
樹瘋了以后,被捧為大仙,機緣巧合下報了欺凌之仇,又被邀請給礦業剪彩。
這是對那個時代赤裸裸的諷刺,顛倒黑白是非不分,弱勢群體并沒有什么選擇的余地。
但是對于這樣的一個時代,該說再見了
其實看完這部影片,觀眾普遍的反應都是很壓抑,我也一樣。其實我個人很不喜歡這種類型的影片,總是帶我們去追溯那個特殊的年代,其實真的已經夠深刻了,再多說已無益。
有人說每一條村的村口都有一位樹先生,還有人說80年代有很多的樹先生,我覺得這些提法都可以,但是并沒有意義。因為樹并不需要我們去可憐他,也不需要我們去理解他,他需要的其實是改變命運,那個時代做不到,現在可以。
其實電影里有很多的社會現實問題還是一樣存在,但是表現的形式早已不同,大部分的現實世界已經不是那個樣子了。我們的觀眾也越來越年輕,你如果讓00后去看這樣的影片,估計不會有任何的共鳴,因為那根本不是他們所處的世界。
所以就我個人而言,還是喜歡看更接近于當下的東西,過去的終將過去,過去我們改變不了,但是未來可以。
樹先生有沒有可能走出另外的人生?
對于樹,可能會有兩個角度的評價,一個是主流評價,大家會給樹找一堆行為合理性的理由。父親的高壓父權、底層人物的備受欺凌、人生沒有多大的選擇、除了卑微還是卑微。
但是可不可以換一個角度呢,樹先生可以不可以擁有陽光般的人生呢?
從樹的角度:樹目睹了哥哥的慘劇可不可以接受心理治療呢?做修車師傅可不可以積極進取呢?面對欺凌可不可以去反抗呢?進城可不可以開始新的生活呢?樹可不可以幫忙經營張小梅家里的按摩店呢?可能還有很多假設,只需要有一個選擇題他選擇了積極面,他的人生可能就改變了。
從社會的角度,母親和弟弟可不可以對樹多一點關心呢?村民對樹的態度可不可以真誠一些呢?我們的社會對弱勢群體能不能不戴有色眼鏡呢?
其實我覺得我們的社會已經在朝這個方向優化,樹先生也越來越少了。
同樣描寫社會底層的時代變遷,能不能參考一下《綠皮書》
《綠皮書》的內核其實是講處于美國社會的底層,準確的描述可能是“準奴隸”階層的黑人的生活狀態的改變,從最初的嚴重歧視,到社會開始發生變化。
通過白人托尼和黑人演奏家唐的南下巡回演奏,用一個輕松愉快的角度去反應了那個時代中的赤裸裸的歧視問題,很深刻,但是看電影不會覺得很壓抑,相反最后的結局充滿了溫暖,而這種溫暖一點都不廉價。
而我們現在的很多現實主義電影藝術家,在拍攝現實主義題材的時候都是只會壓抑地甚至故弄玄虛的還原那個時代,但是沒有后續的演變,似乎樹瘋了,故事就結束了。讓人感覺就像看了一個極端事件的紀錄片,僅此而已,對于社會來說它的意義是什么?
結語
總體來說對于這部電影,我認同王寶強的演技,但是對于這部影片,就個人而言持保留意見,似乎并沒有大家所吹捧的那么好。我會把它歸類為同質化的抑郁型現實主義文藝片,實在讓年輕一代很難找到共鳴。還是那句話,和那個時代該說再見了,和樹先生也該說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