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千多年以前,那個沒有相機的年代,有一位詩人,看到春節的熱鬧景象,他用詩詞記錄了下來。從而千年之后,無人出其左右。每到春節,連現在的小學生都會吟誦。這首詩就是王安石的《元日》,詩里面寫到春節的3種習俗,我們至今還在沿用。詩經女孩帶你一起來看。
一、王安石《元日》賞析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 宋 王安石
首先說元日,就是大年初一這一天。在大年初一,作者漫步走在街道上,看到了什么景象呢?
第一,放鞭炮。在一陣陣歡快的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
第二,喝屠蘇酒。在這新年的祝福聲中,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吧僬叩脷q,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后飲之?!蹦暧渍哌^年增長了一歲,大家都恭賀他。年長者過年卻又老了一歲,最后飲酒寓意長壽。
第三,貼春聯。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那時候沒有相機,但是此詩描寫的景象,就和有照相機一樣,帶我們體驗了過春節除舊迎新熱鬧非凡的景象。這三個富有代表性的民俗場景: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年節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二、《元日》中三大習俗的由來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生活在北宋的盛世。所以人民的生活也是蒸蒸日上的。我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也一定很好奇:鞭炮為什么又叫爆竹呢?屠蘇酒是一種什么酒?桃符又是做什么用的呢?為什么我們今天還在沿用呢?
1、鞭炮為什么叫爆竹呢?
其實,鞭炮在中國很早就有了。早在#詩經#年代,《小雅·庭燎》中有這樣一句:“夜如何其(jī)?夜未央,庭燎(liáo)之光?!边@里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后,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
唐代詩人來鵠《早春詩》中有“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句中的“爆竿”即指“爆竹”。由此也能看到,當時確實是拿竹子來燒的。
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那時候已經有火藥了,所以火藥發明之后,人們不再燃燒竹子了,而是將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燒,產生“爆仗”。到了明、清兩代,爆竹的種類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時間已不限于大年初一清晨,除夕夜即開始,子夜零時達到高潮,俗稱“迎神”。
至此,新年燃放爆竹已成了辭舊迎新和人們喜慶心情流露的標志。
2、過年為何要喝屠蘇酒?
古代之所以在元日飲屠蘇酒,有這么一個傳說,傳說中屠蘇是一個草棚子的名字。那時候有位老人居住在這草棚子里,每年到了年終歲末時,開一張藥方,放在井水中,到第二天取水后,把水置于酒樽,全家都喝了以后,一年不得病也不會感染瘟疫。后來人們得其方而不知姓名,但曰屠蘇而已。
后來到了漢代,幾乎人人都會喝酒。是因為古代的經常打仗,特別是三國時期,兵荒馬亂的年代就容易滋生瘴氣和瘟疫,那時候神醫華佗為了提升大家的正氣提升免疫力來預防瘟疫,就改進了配方,用大黃、白術、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中藥入屠蘇酒中浸制而成。這樣人們喝了,能保一年健康平安。后來就一直流傳至今。
3、過年貼春聯的寓意
詩中說,“總把新桃換舊符?!?古代人最一開始并不是貼春聯,而是用桃木做成的符。桃符最一開始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畫有神荼、郁壘二神,懸門之左右,用以驅邪。
從五代后蜀開始,往桃符板上書寫聯語。據歷史記載,后蜀之主孟昶(chǎ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于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由于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到了宋代,貼春聯已經非常普遍了,除了這首詩里,像陸游《除夜雪》中寫道“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也是春節喝屠蘇,貼春聯的有力證明。
三、王安石《元日》給我們的啟發
我們小學課文中都學過《司馬光砸缸》,但是你不知道的是,司馬光是守舊派,而王安石是改革派,他倆是死對頭。王安石寫此詩的時候,正在出任宰相,推行新法。
所以這首詩,正是贊美新事物的誕生,如同“春風送暖”那樣充滿生機;“曈曈日”照著“千門萬戶”,這不是平常的太陽,而是新生活的開始!
我們說新年新氣象。就是希望通過這首詩表達一種對新生事物的向往,對新的生活的祝福和期盼。新年到來,祝愿您所有希望都能如愿,所有夢想都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