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小說界的兩大天才,韓寒和郭敬明從出道至今一直都是被網友們綁定在一起的。
雖然二人很少公開較量,但他們各自的粉絲卻時不時都要吵一架,一副誰都不服誰的模樣。
表面風平浪靜,底下卻風起云涌,“斗”了那么多年,這二人到底誰才是贏家呢?
一、郭敬明
郭敬明出生于1983年,父母均有鐵飯碗的工作。
雖然不能算大富大貴,但小康生活還是沒有問題,所以從小郭敬明就沒有吃過什么苦。
而郭敬明少年時期并沒有像其他孩子那樣迷戀上游戲,反而更喜歡讀書,幾乎書本不離手,這也是為以后打下了一些基礎。
得知郭敬明愛好讀書,他的小學老師就開始給郭敬明一些正確的引導和鼓勵,這也讓郭敬明提起了投稿的勇氣。
于是在二年級他就開始給一些出版社投稿,可以說郭敬明的小學老師是他的開路者,如果沒有小學老師的啟蒙,郭敬明或許就要晚出名幾年。
到了初中之后,郭敬明的文學天賦逐漸展露,一首《孤獨》讓他成為了學校的名人,這也讓他信心大增。
到了高中之后,郭敬明已經不想繼續藏著自己的才華,開始參加各種活動。
有一次也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給某本雜志投稿,給這本雜志投稿的原因也很單純,就是覺得上面的一些文章寫得太水了,而郭敬明的隨手一投就獲得了該雜志的第一名。
接連獲得認可,讓郭敬明的膽子越來越大,隨后就參加了全國性作文大賽,得到的名次不是第一名,就是一等獎,全國第一名。
這個殊榮可不是一個地方性的名次能夠相提并論的,之后郭敬明也開啟了自己的創作之路。
2003年,《幻城》橫空出世,這篇小說也是郭敬明的成名之作,粉絲數量也是以幾何倍增的方式增加。
這讓才20出頭的郭敬明賺得盆滿缽滿,甚至一部小說獲得的收益他的父母工作一輩子都無法賺取。
不過郭敬明并非是單純的書呆子,他也極具商業頭腦,在看到自己的作品如此受歡迎,就一部接一部的寫。
《悲傷逆流成河》、《小時代》、《夢里花落知多少》……幾乎只要是郭敬明的小說都可以獲得足夠的噱頭,銷量也是排名前幾。
2011年,郭敬明就獲得了作家富豪榜第一名。
而此時的郭敬明已經不滿足于停留在文字上,后來就把經歷逐漸轉到了電影制作,自己做起了導演。
可是在電影方面,郭敬明的口碑就遠遠比不上文學方面,當然了,票房還是不低,畢竟有著那么一幫粉絲基礎為她買單。
二、韓寒
韓寒相比郭敬明,在小的時候就要調皮許多,同時也是一個偏科少年,除了寫文章之外其他科目簡直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了。
而韓寒開始嶄露頭角就沒有郭敬明那么早,他是在16歲的時候參加全國作文比賽,參加這個比賽的時候還有個小故事。
當時韓寒投稿的作品《求醫》、《書店》,在被一個編輯看到后,瞬間就眼前一亮,根本不敢相信這是一個16歲的孩子可以寫得出來的,甚至還懷疑這兩篇文章并非出自他手。
而韓寒又恰巧沒有去參加復賽,大家都覺得這人肯定是心虛了,所以才沒有來。
可是當時那個編輯又不甘心,這要真是出自于韓寒的手,那且不是就錯過了一個文學天才。
于是那名編輯就把韓寒叫了過來,讓他以一杯泡滿的茶來寫文章,韓寒也絲毫不怯場,提筆就寫了一篇《杯中窺人》。
此文一出,立刻就讓那名編輯傻眼,同時也對韓寒的質疑解除,這活生生的就是一個少年天才。
同樣是獲得了全國作文大賽第一名,韓寒的路走得就要顯得比較附有傳奇色彩了。
因為太過偏科,作文寫得再好,還是被學校留級,后來跌跌撞撞地進入高中后,韓寒的又一舉動驚呆眾人,他要選擇退學。
才剛剛進入高中,韓寒就不想讀書了,有老師也向他提出疑問,如果不讀書了,以后你要靠什么來生活?
韓寒毫不猶豫地回答:稿費……
瞬間周圍的老師和同學都忍不住笑出了聲,或許當時他們都沒有想到自己嘲笑的人將來居然真的是搞著文章獲得屬于自己的成功。
成名作《三重門》于2000年發布,銷量很快就突破百萬,才17歲的韓寒就靠著自己的才華獲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稿費50萬。
此后,韓寒也進軍電影界,不過跟郭敬明相比,他要的是表達自己的想法,并沒有太過于在乎票房什么的。
后來他也把更多的心思花在了賽車上,成為一名職業賽車手。
從拿筆桿子到握方向盤,這個跨度還是很大的,可在這兩個行業中韓寒都成為佼佼者。
差不多的年紀,不同的成名經歷,又在文壇上獲得了相同的成就。
這二人難免會成為大家相比較的對象,也在眾人期盼中于08年二人終于見面,剛剛開場,就能夠感受到現場火藥味十足。
主持人只是簡單地問到一句你們對彼此是什么印象?
一個滿不在乎地說:久仰。
一個不假思索地說:不了解。
主持人當時都懵在那里了,瞬間不知道該如何接話下去,或許他都沒有想到,這二人會回答得那么出乎意料。
活動過后,就出現了一場“韓郭”大戰,網上瞬間熱鬧萬分,雙方粉絲紛紛加入陣營,最后這件事在鬧了一段時間后也就不了了之,不過二人的結締也就此結下。
從那次之后,他們也就沒有再鬧過,也沒有必要再鬧,各自發展各自的事業,如果非要說誰更成功,其實還真不好說。
畢竟這二人追求的東西都不一樣,不過相比之下,還是更喜歡韓寒的生活態度,有自己的家庭,也有自己的愛好,這樣的幸福應該是多數人都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