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基層政治、現實題材。在電視劇創作中,這幾個關鍵詞連到一起,很容易給人一種波瀾不驚的聯想。但近期開播的,以基層綜合環境治理為主線的電視劇《春風又綠江南岸》,卻時常讓人看得懸心吊膽、手心冒汗。
這部劇由楊揚擔任出品人及總制片人,葉進軍擔任制片人,黃克敏執導,紀風編劇,高鑫、徐百慧領銜主演,霍青、劉園媛、翟小興主演,韓童生、姚安濂、劉佩琦特別出演,于浙江衛視、江蘇衛視首播,并在騰訊視頻、愛奇藝同步播出。故事從江南縣縣委書記嚴東雷的視角展開,系統描畫了基層干部們為了同時解決老百姓“吃飯”和“呼吸”兩大難題,是如何摸索門徑、尋找進路的。
導演黃克敏有著老到的現實題材創作手法,編劇紀風有著豐富的機關工作經驗,他們的聯手讓這個扎根基層政治的故事,味道和力道兼備。
整部劇的情節非常聚焦,完全圍繞著縣域的發展和綜合環境治理來。但這個看似過于“干貨”的主線,卻在主創的兩組矛盾鋪陳下變得驚心動魄起來。
一組是外部矛盾。環保的理念好理解,但真正的落地推行卻千頭萬緒。復雜的實際民情如何適配,來自企業家的訴求如何處理,配套的技術解決辦法如何推行,枝枝蔓蔓都是讓人撓頭的問題。
一組是內部矛盾。環保和工業經濟發展,是兩手都要抓還是先抓一個后抓另一個,這在發展相對落后的江南縣是有爭議的。市環保局出身的嚴東雷“空降”江南縣,他相對激進的主張必然會在領導班子中掀起軒然大波。這其中的暗流涌動,更讓揪心。
目前十幾集看下來,可以肯定地說,《春風又綠江南岸》是一部味道正、力道足,同時又很容易引發觀眾共情共鳴的基層政治題材劇。
“吃飯”和“呼吸”的問題如何兩手抓?
《春風又綠江南岸》的主角嚴東雷是環保口出身的專業型干部。按照以往創作經驗來說,黨員干部本來就難寫,這種還帶著點書卷氣的專業型干部就更難塑造。這部劇并沒有走平鋪直敘的尋常路。一開篇,就給這個耿直的年輕干部出了個超綱的難題。
時任市環保局副局長的嚴東雷(高鑫 飾),因為技術過硬、工作能力強,被推薦調任江南縣。調任之前,嚴東雷陪同省級環保檢查,卻在檢查過程中發現了江南縣內水域的重大污染問題。面對考核組的當面問詢,是顧全“大局”打個馬虎眼,還是直言不諱有一說一?對嚴東雷來說,這不僅僅是個專業問題,還是關系到個人發展的命運之選。
這么一個矛盾拋出來,便激活了觀眾的代入感。
這兩個選擇觀眾其實都能理解,甚至可能也經歷過相似抉擇。現實生活中,制度化生存是常態。即便嚴東雷暫時選擇了顧全“大局”,順利到地方工作后再從嚴抓起,在觀眾看來也不失為“曲線救國”之舉。然而,嚴東雷在為難中選擇了實事求是。這一選,一個讓人有敬佩之意的干部形象便立住了。
劇中安排嚴東雷施展拳腳的地方,是以南方城鄉為原型虛構的青洲市江南縣。新世紀初的江南縣,是一個典型的欠發達縣,不僅區位優勢不明顯,全縣賴以生存的經濟支柱也只有高污染、高能耗的小型廠礦企業。嚴東雷想要真正實現“吃飯”和“呼吸”的問題兩手抓,至少要過三關:農、工、商。
農業上,最容易產生環境污染的是小農戶的無序散養。老百姓養幾只雞、幾頭豬,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還污染當地水源。省里領導來到江南縣進行環保檢查,也因為江中飄著的死雞,而一票否決了青洲市的環保工作——這也是嚴東雷“捅婁子”最直接的導火索。
于是,最先得以推行的,便是對無序養殖的專項治理。但政策下達到了鄉、村,便成了“一刀切”,引起了靠著養殖貼補家用的百姓的強烈不滿。嚴東雷和同事們一身土、兩腳泥地下鄉走訪,才發現問題所在。“政策好不好,要看老百姓哭還是笑”,如果干部連老百姓的面都見不著,那再好的政策也容易爛在泥里。這樣的細節表現引起了不少觀眾共鳴,在彈幕發出了感慨,“我家就出現過這種情況,好真實”。
發展工業、招商引資是經濟不發達的江南縣可以翻身的為數不多的機會,現有的數家小廠小礦雖然解決了相當一部分當地就業問題,但已經造成了環境的嚴重污染。
這也是嚴東雷和江南縣縣長張途(霍青 飾)在工作中最大的分歧。嚴東雷的想法很簡單,要先讓現有的工廠都能達到科學的排污標準,再進行招商,總不能吃子孫飯;張縣長的想法也很實際,老百姓飯都吃不起,怎么環保?
劇情推進近半,經歷了暴雨礦難事故后,張縣長開始慢慢認同嚴東雷對大局的判斷力。但對于具體的工作方法、腳步定調,兩人還有著很大磨合空間。領導班子一條心,才能讓基層組織的運轉順起來,也才能讓發展步子穩起來。
在這組人物關系的發展上,《春風又綠江南岸》還留有很大懸念。
除此之外,關于“商”的筆墨雖還未完全展開,但制造業企業家、嚴東雷的老同學嚴阿龍(翟小興 飾)已經“蠢蠢欲動”。他按照自己的處事邏輯,不僅暗中托人帶著嚴東雷的妻子劉珂(劉園媛 飾)吃喝玩樂,還計劃著說動嚴東雷。可以預測,在后續的情節中,嚴東雷這個環保“鐵榔頭”勢必將和這個圓滑世故的企業家,發生激烈的正面沖突。
總之,雖然在江南縣的工作開展障礙重重,但嚴東雷心中“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的那桿秤從來沒有動搖過。
環保“鐵榔頭”的職場二三事
中國人的人際關系,最講究“中庸之道”,在政治職場上尤為明顯。所以縱然專業好、能力強,嚴東雷耿直的性格、雷厲風行的做派,在很多上級和同僚眼里并不是“加分項”。
《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另一大看點,便是嚴東雷在政治職場的“過關斬將”。他以不變應萬變,關關難過關關過。劇中有的較量嚴肅活潑,有的博弈手段迂回,散發著濃郁的基層政治氣息,與以往的同類型作品有很大的區別。
比如,劇中詳細展現的嚴東雷與縣長張途的分歧,就嚴肅中帶著活潑。
張途身為江南縣的縣長,因為近一年江南縣的工業經濟發展不理想,領到了“蝸牛獎”的稱號。于是他急于讓江南縣發展起來。但急于求成,忽略了真正的“以民為本”,這讓他在工作中動作變形,也與嚴東雷因觀念不合而關系緊張。
一個縣里,縣委書記和縣長意見相左,會給縣域的工作開展帶來怎樣的影響?《春風又綠江南岸》用一個就職儀式便把機關干部左右為難的勁兒,給表現了出來。
嚴東雷在就任縣委書記的儀式上,發表了簡短的就職感言后,順便開了全縣的環保動員大會;輪到張縣長發言,這位縣長又把話頭轉回了工業發展、招商引資。嚴東雷的眉毛快擰成麻花了,在場的屬下們都如坐針氈,觀眾則“腳趾摳地”。嚴肅的較量拿到臺面上,反而多了幾分詼諧。
當然,對嚴東雷和縣長張途的關系,觀眾都有預判。兩個都是一心為公的人,盡管目前觀點不同步,但能當面表達的意見、矛盾,都好紓解。在就職儀式后的歡迎宴上,張途因為一杯酒的離席將兩人的沖突推上了高點,但也正是這場矛盾的爆發,預示了兩人最終的和解。
嚴東雷雖然有環保“鐵榔頭”的風范,但在基層工作的磨煉中,也練就了一身博弈迂回的好手段。
嚴東雷因為在江南縣“捅過婁子”,所以在上任前經常聽到別人口頭轉達,“江南縣人民不歡迎你”。嚴東雷上任后,在下鄉實地走訪期間,所乘的公家車被小孩寫上“吃喝車”三個字。不過,嚴東雷不但沒有生氣,還邀請因為不滿而聚過來的民眾吃飯,邊聊邊了解問題。一場危機,就這樣被化解。
有意思的是,后來嚴東雷也學“狡猾”了。因為有人從中作梗,對嚴東雷的環保綜合治理心有不滿的人們,聚眾在市政府前靜坐示威,引起副市長魯民(劉波 飾)對嚴東雷的強烈不滿,立即下令停止整改。
但開始整改沒兩天,民心剛鼓起點勁兒,怎么能說停就停呢?于是嚴東雷采取了“硬泡”的方式:先是自己跑去鄉里考察,叫同事將停令文件傳真給他,收到后卻直接無視;回來后又對文件提出各種問題,反正就是不簽字。
到最后,文件改了七八遍,時間過了兩三天,也沒有民眾再繼續鬧事,事態逐漸平息。嚴東雷用一個“拖”字訣,讓危機順利度過。這樣的迂回策略被直來直去的嚴東雷用上,讓人忍俊不禁。
無論是政治職場上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綿密人際關系,還是治理過程中的方式方法博弈,主創們都刻畫得既到位又到味。這讓《春風又綠江南岸》,不僅好看,還有嚼勁兒。
絕非“孤勇者”
雖然整部劇都以嚴東雷的視角展開,但環保綜合治理的每一步推進,都并非個人之功。
嚴東雷在職場上底氣的來源,是開明、正直的市委書記李挺(韓童生 飾)。在環保工作被一票否決后,雖然所有人都認為嚴東雷“不成熟”,但李書記很認可嚴東雷敢于直言的性格。他對魯副市長說,“所謂成熟的人,遇到問題繞著走,整天揣摩領導的意思,對上奉承、對下籠絡,不把精力放在工作上,而是放在如何編織關系上,這是成熟嗎?這是庸俗。”
技術支援上,嚴東雷有因為心系家鄉環境發展,而回國堅持推廣“青江計劃”的老同學蘇曉嵐(徐百慧 飾);在實際工作中,還有堅定不移跟隨他的部下王華(王駕麟 飾),下鄉整改發生時糾紛時,王華不小心被鄉親打掉一顆牙,但阻止旁人報警,只為能讓整改順利進行。
除此之外,看似與嚴東雷意見不和的人物,也很有反差感。
一直與嚴東雷較勁“先搞環保還是先搞經濟”的張縣長,在嚴東雷因為暴雨傷亡事件面臨處罰時,主動向李書記坦白自己差點延誤了救治時機,嚴東雷處理的完全正確。
一直勸嚴東雷“夾緊尾巴,低調做人”的鄭躍峰(王玉寧 飾),表面上是個天天跑去江邊釣魚的“佛系派”,其實他每天都去采集水樣,回家分門別類進行整理,掌握水質的變化。
每一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護家鄉,懇切地履行心中的理想信念。盡管方式方法,但大抵都為了一件事:日子能越過越好。
從政見不同的矛盾到化解,從官民間的排斥到信任,每個人物付出的一點一滴努力,都觀眾看在眼里。兼具信念感與反差感,也讓人物充滿了鮮活的生命力。
從“環保”切口寫發展,《春風又綠江南岸》不僅有立意的深度、人物群像的厚度,還有優秀干部的溫度。同時,基層工作中有據可循的沖突、復雜但清晰的人物關系,又讓這部劇厚重中有詼諧,沖突中藏真相。以“剛”破局的《春風又綠江南岸》,讓人耳目一新。
【文/時一、鐵皮小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