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5月28日晚,第75屆戛納電影節落下帷幕,亞洲影人成為這一屆戛納最大贏家:樸贊郁憑借《分手的決心》獲得最佳導演,宋康昊憑借電影《掮客》獲得最佳男演員,中國導演陳劍瑩導演、姚安娜主演的《海邊升起一座懸崖》獲得短片金棕櫚。
當然,姚安娜的關系再加上短片的藝術分量沒有那么重,這個《海邊升起一座懸崖》的討論度就沒那么高,甚至因為這個被攻擊說是什么“資本的勝利”。與此之相,本來就憑借《寄生蟲》拿下戛納最佳影片的韓國影人。
樸樸贊郁拿下最佳導演,宋康昊拿下最佳演員,可以說是最大的贏家。
最近幾年,因為韓國影視產業在全世界的攻城略地,除了這幾次拿下國際大獎,關鍵是《魷魚游戲》等商業影視作品在全世界賣得也很好,同時國產影視劇的批評之多就不用多講了,于是導致像上次《寄生蟲》拿下戛納最佳影片一樣。
韓國電影,韓國電影人拿獎,中國網民轉頭痛罵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人。
如果要我個人評價這件事的話:無論從產業發展度還是藝術范圍上來講,現在的韓國電影確實要更成熟一些,但是因為兩國的發展定位完全不同,只需要正常看待即可。
票房越來越高?拿獎越來越少?國產電影到底怎么了
國內外電影在國外電影節拿獎,每次出現后都有人會說中國電影多拍點《戰狼2》《李煥英》就好了,這就是弄錯了重點,全世界的絕大多數國家的電影市場,商業片都是負責賺錢的,幾乎很少有商業大片負責拿文藝片獎項。
《戰狼2》《流浪地球》包括喜劇片《李煥英》更多的是讓市場賺錢的商業片功能,并不負責拿獎的文藝功能。而且像《戰狼》《紅海行動》《流浪地球》對于推進中國影視工業的建設還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些年在國外a類電影節試圖沖獎的文藝片并不少,成績也有一些。
比如和《寄生蟲》一屆的胡歌那部《南方車站的聚會》進了最佳影片提名,王小帥的《地久天長》拿下最佳男女主角,其它電影像《春江水暖》,再到之前畢贛那部《路邊野餐》都取得不錯的成績。
只是畢竟沒有拿下大獎,這個獎項效應沒有起來,加上中國電影長期的亂象,也就沒有在媒體和網友眼中形成什么口碑效應。這導致韓國電影和電影人有了成績,網友統統選擇忽視真正負責拿獎的中國文藝片。
現在網絡氛圍很容易被人戴帽子問什么“洗不洗”,這里主要還是想說《戰狼》《流浪地球》《李煥英》就是商業片負責給市場賺錢的,真不負責在國外a類電影節拿獎(都沒報名),這是兩碼事。
當然,國產電影和整個中國文娛產業的問題一樣,問題肯定是很嚴重的。
國產電影質量不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策大環境問題,導致很多深度,尺度和廣度的地方展不開,外國電影節還是挺看重這個的,比如2021年拿下戛納最佳影片的《鈦》,這片子擱我們這邊根本就拍不出來。
除了這個原因,還有資本迷信大數據胡亂插手乙方拍攝的問題,當然最大的問題還是乙方,也就是影視劇真正的生產方在面對高度專業化(在資本運作和公司管理方面的專業),影視資本的不專業導致了自己的話語權逐漸喪失。
究其根本,是因為甲方及平臺方普遍采用互聯網思維,講究數據講究可控,而乙方即影視制作公司普遍還是小作坊包工隊運作的方式來完成影視劇制作的。舉一個例子,有幾個制作公司有在本公司領月工資的燈光師,道具師的?影視劇制作就和建筑行業類似,是多個專業多個部門協同完成的,如果都是散兵游勇臨時組隊,其戰斗力可想而知。
文藝片難拿獎,商業片越來越爛?國產電影還有救嗎?
上面這三個問題主要說的是商業片,因為大多數負責拿獎的是文藝片。除了像第五代大導演,第六代大導演的電影,這些電影有大明星,有大宣傳,投資自然就會高一些。現在中國第五代大導演基本不在國外沖獎了。
張藝謀的電影除了《一秒鐘》因為限制沒拿到,其它電影像《影》《懸崖之上》《狙擊手》都是商業片,《影》還有些影視美學突破追求去沖過獎項,另外兩部電影都沒有送到國外沖過獎。
其它第五代大導演也是一樣,陳凱歌早廢了,姜文產量又太低了。
第六代大導演的片子很符合有大明星主演,投資比較高些的標準,像婁燁的《風中有朵雨做的云》《蘭心大劇院》,賈樟柯的《山河故人》《江湖兒女》,還有一個不是第六代的刁亦男的《南方車站的聚會》等等。
但其它文藝片像畢贛的《路邊野餐》,顧曉剛的《春江水暖》等等。這個導演都是新人,第一部電影用的演員甚至都是親戚,這個投資是很低的。
那么中國文藝片為什么沒有在國際上獲獎了?我認為無非是人才培養的問題,老一輩大導演巔峰水平早過去了,新生代的文藝片導演有水平的還是不少,但是藝術水準和第五代,第六代出道的時候比確實差了點。
當初張藝謀獲獎的片子,你不帶有色眼鏡去看覺得是在抹黑中國。但如果仔細看的話,確實技術好,情緒飽滿又深刻反應了國家和民族的某些精神。他拍農村,農村不好的地方,那也是真的不好。
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拍北京,各色人等都很精彩,同時代導演也一樣。現在第五代導演的電影早過了巔峰了,而且都是商業片不怎么去沖獎了。
第六代導演賈樟柯《天注定》是個分界線。后來的《山河故人》《江湖兒女》,真沒他早期的《小武》《站臺》《世界》犀利,婁燁嘛也是一樣的。
而且,外國電影節有點什么政治傾向也是事實,賈樟柯、婁燁這幾年的電影沒那么苦大仇深,沒有那么現實主義和虛無主義,這些電影就一個獎都沒有拿過。偏偏王小帥的《天長地久》拍那個年代的痛苦,它又拿獎了。
不過,我們不用太嚴格要求老導演,畢竟第五代導演從80年代末崛起,撐到現在40多年了,第六代導演從90年代末崛起,撐到現在30多年。2022年下一個十年開啟了,我們不能一直要求老頭去撐。
畢竟大導演們都已經老了,標準下降來看不說獲獎,拍得好的電影一年到頭兩只手數得出來,連好看一點都做不到。電視劇就更慘了,老導演老了技法陳舊,老編劇都快退出了,還能干幾年?
最關鍵的是新導演培養了嗎?答案是文藝片導演確實也算培養了,但目前成績沒有出來。
畢贛的《路邊野餐》橫空出世十分驚艷,第二部《地球最后的夜晚》就有了大明星湯唯,投資漲了,技術水準提升了,藝術水準卻是降低了的。而且還和商業營銷結合,成為中國文藝片營銷成商業片,被觀眾差評的經典案例。
現在第三部電影遲遲未出,第三部電影的藝術水準如何還有待觀察。
《春江水暖》的導演顧曉剛,錢塘江三部曲的第二部曲《草木人間》,演員也變成了吳磊,陳建斌和蔣勤勤。
《永安鎮故事集》去年拿下平遙電影節最佳影片,導演魏書鈞下一部電影《白鶴亮翅》主演就是易烊千璽,王景春,顏丙燕等等。
其它類似的新生代導演下一部文藝片有不少,確實是有培養的。但接下來會不會像受到明星和資本影響,變成畢贛那部《地球最后的夜晚》還不好說。如果藝術能全面突破一波,同時西方電影節還放低政治和營銷的爭端,未來還是有可能拿獎的。
如果藝術沒有突破就不說了,哪怕藝術有突破政治爭端還在,拿獎就不大可能。
所以最開始說的幾個問題最影響的還是商業片,就是中國影視圈就這個水平,只能拍出這種電影電視劇。
歐洲三大電影節不重要,奧斯卡更沒必要?中國電影最大的敵人在這
如果了解中國文藝片的就會知道,雖然現在的文藝片導演確實沒有第五代,第六代導演的鋒芒畢露,但是并沒有很多觀眾想象的那么不堪(真挺好的),這種負責拿獎的文藝片,大多數觀眾是不看的,也不關心。
最多拿了獎跟著吹吹提升一下所謂藝術的逼格,這種電影真正有幾個人去看?
上面不關心這換不成什么政績,普通觀眾也不關心這又不能娛樂,資本不關心它又不能賺錢,只有所謂的文青和影迷會會關心一下(有的是真熱愛,有的就是裝了)。但當文藝片國內外拿獎了,上面能轉化成政績,普通觀眾能娛樂一下,資本看能否借此賺波錢,大家才會關心那么一下下。
每次這類作品輿論就是這么起來的,大哥你玩藝術,藝術它有啥用啊!
對于普通觀眾,資本和上面來講,影視產業的問題始終還是商業片上。一個有政績(別出事就好),一個能賺錢(別惹事就好),一個能娛樂(能讓我放松就好)。但我們文化產業在上面的限制和商業導致的亂象之下。
國產影視劇嘛,根本沒幾個看了名字就可以放心去看的導演。有一半作品好看的導演都在十個以內,而且基本上都是年紀大的導演。更何況還有演員問題,演員斷層問題更加的嚴重。
前些年互聯網企業進入影視行業,大打金錢牌,哄抬流量明星片酬和ip價值。又不能把控質量,只按演員組班底付錢,而且衡量演員的不是演技,不是角色貼合度,而是熱度。相當多作品!
大多數作品就是流水線生產的工業垃圾,但架不住輿論吹噓,粉絲給捧上天。所有人都只能圍著泡沫吹,把它吹破了天,直到“疫情”來了被戳爆了。
在市場經濟下用流量快速賺最多的錢,這非常合理,但在這種賺快錢的導向下,整個行業的發展方向完全歪掉。拿獎不是重要的,影視劇好不好看也不是重要的。商業影視劇先不提,就文藝片的話。
還是上面那句話:大哥你玩藝術,藝術它有啥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