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居在古堡的吸血鬼“德古拉”,身披黑色斗篷,畏懼陽光,晝伏夜出。身著清朝官服的僵尸,潦牙利爪,雙手伸直,雙足并攏如麻雀般一蹦一跳地前行,以人之呼吸辨別方位;外表大相徑庭的西方吸血鬼與香港僵尸因尸變被聯(lián)結(jié)到一起。
吸血鬼與僵尸起源于各自文化中的古老傳說,是人類想象的產(chǎn)物,但同時,吸血鬼與僵尸在東西方文化史上卻凝結(jié)了人類關(guān)于死亡、疾病和災(zāi)難的多重記憶,跨越了神話、宗教、文學等眾多領(lǐng)域,將病癥與社會、文化、歷史廣泛地聯(lián)系在一起。
吸血鬼與僵尸攜帶著我們身體的死亡經(jīng)驗和黑夜般無盡的恐懼記憶,它們的傳奇故事成為幻想文學的一個重要亞類,在銀幕上它們不斷復(fù)活,一代又一代經(jīng)典的銀幕形象經(jīng)歷了近一個世紀的更迭。
它們不僅是聯(lián)系古老傳說與現(xiàn)代銀幕的圖像,在它們的身上更刻寫著人類對生命的思考。
電影類型本質(zhì)上是一個敘事系統(tǒng),電影故事講述的本質(zhì)就是在故事發(fā)展時把它指派給“空的圖像”。西部片中的白帽子或者歌舞片中的高帽子就是有其意義的,因為他在敘事系統(tǒng)中提供特定的象征功能。
同樣地,自香港僵尸電影和好萊塢吸血鬼電影產(chǎn)生之日起,僵尸與吸血鬼這兩個銀幕影像就作為表意符號與現(xiàn)實的物像產(chǎn)生了象征關(guān)系,構(gòu)成了完整的電影表意系統(tǒng)。僵尸與吸血鬼的形象緊跟著社會的變遷而演變,它們與現(xiàn)實之間的象征關(guān)系也在不斷變化著。
幾乎每個古老的文明都流傳著與血液、死亡相關(guān)的傳說,種種難以解釋的現(xiàn)象無一例外都被歸咎于一個惡魔身上,在東方,這個惡魔被稱為僵尸,而在西方,這個惡魔的名字叫吸血鬼。科學的發(fā)展破除了矇昧,不斷推動著人類文明前行,而本是矇昧產(chǎn)物的吸血鬼卻好似科學的副產(chǎn)品一般永遠留在了歷史長河中。
吸血鬼的身影遍布于西方的文藝作品,從早期的吸血鬼傳說到講述吸血鬼故事的小說,再到表現(xiàn)吸血鬼生活的影視作品,仿佛談到西方大眾文化就無法避開吸血鬼這一話題。
吸血鬼身上凝結(jié)著人類對自身和世界諸多疑問的思考和追尋,在電影工業(yè)發(fā)達的今天,我們能夠在腦海中輕易地建構(gòu)一幅關(guān)于吸血鬼的圖像,因為太多的影視作品為我們生動地展示出了吸血鬼的形象,大銀幕上的吸血鬼形象在不同時代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而形象的演變也不斷地更新著這些問題的答案。
吸血鬼的歷史遠遠長于美國的歷史,其源頭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歐洲,但將吸血鬼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的當屬好萊塢。
好萊塢將吸血鬼這一恐怖形象進行了具有美國文化特色的重塑,從1931年好萊塢的第一部吸血鬼題材影片《德古拉》到2009年風靡全球的《暮光之城》,吸血鬼影片隨著好萊塢一起發(fā)展擴散,至今,吸血鬼形象經(jīng)歷了巨大的變化,吸血鬼在世界范圍內(nèi)早己具有極高的形象認知度。
從吸血鬼傳說到《德古拉》中的文學形象
吸血鬼這一形象在西方的出現(xiàn)要追溯到11世紀的東歐,當時的東歐瘟疫肆虐,在民間故事中,吸血鬼被描繪為帶走生命的邪惡角色。但此時對于吸血鬼的形象卻沒有統(tǒng)一的、具體的描述。東歐自古以來便是多種文化的匯集地,也是不同宗教勢力爭奪之地,因此,吸血鬼的形象從產(chǎn)生之初就與宗教密不可分。
到了14世紀,基督教將吸血鬼與撒旦的形象合二為一,吸血鬼被解讀為無法得到救贖的靈魂,同撒旦一樣是魔鬼的象征,而教堂、教義、以及虔誠的信仰是避免成為吸血鬼的唯一方式。
教會公開對外宣稱吸血鬼的存在,為了印證這種說法,“一些宗教著作中不僅詳細描述了吸血鬼的外形特征,甚至配有插圖。”
就這樣,教會創(chuàng)造了原本不存在的吸血鬼形象,再利用人們對于死亡和吸血鬼的恐懼來論證信仰基督的力量。
18世紀以來,東歐仍舊盛行著有關(guān)吸血鬼的傳聞,它們大多講述了死人復(fù)生后攻擊人類吸食血液的故事,而這些傳聞引發(fā)了整個歐洲對于吸血鬼是否存在的討論,盡管有科學家否定了吸血鬼存在的真實性,卻無法阻止有關(guān)吸血鬼的傳聞在歐洲大陸的蔓延。
在這些傳聞中吸血鬼被描繪為常在夜晚出現(xiàn)殘害人類的魔鬼,他們由尸體變化而成,死后尸身不腐,但當人們挖出他們的墳?zāi)梗瑓s發(fā)現(xiàn)他們七竅流血。
18世紀中后葉,哥特文學在英國流行,而吸血鬼那陰森恐怖的形象仿若恰好為哥特文學而生,自此,吸血鬼的形象正式走入文學作品中,不少作家都開始嘗試在小說中描繪吸血鬼的形象。而真正使吸血鬼形象走入大眾視野,掀起吸血鬼熱潮的當屬1897年布萊姆斯托克的長篇小說《德古拉》。
吸血鬼德古拉伯爵盡管在外形上仍留有吸血鬼的痕跡,“他的臉非常有鷹的特點,鼻梁骨很高…..他的嘴唇看起來很僵硬而冰冷……瘦削的臉上表情堅毅,面色卻很蒼白。”
但區(qū)別于以往傳聞中外形丑陋、沒有理性的吸血鬼形象,德古拉搖身一變成為了外表冷峻儒雅、理智機警,能夠控制人類但心中充滿邪念的偽君子。從此以后,德古拉變成了吸血鬼的代名詞,吸血鬼的形象也開始走入大眾的視野。
從《諾斯費拉圖》到好萊塢電影《德古拉》
自小說《德古拉》開始,吸血鬼形象的價值被更多藝術(shù)家和電影人發(fā)現(xiàn)。
1922年,德國表現(xiàn)主義電影大師茂瑙將吸血鬼的形象扮演到大銀幕,世界上第一部吸血鬼影片《諾斯費拉圖》與觀眾見面,片中塑造的吸血鬼奧洛克伯爵,給觀眾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影片近乎完美地還原了斯托克小說《德古拉》中對于吸血鬼外貌的刻畫,奧伯爵外表丑陋不堪,長甲、光頭、蝠耳、慘白臉,仿佛“活死人”再世,讓人不寒而栗,他懼怕陽光,以吸食人血為樂。“諾斯費拉圖”在德語中意味著“病毒攜帶者”,電影中的奧伯爵不僅是嗜血成性的惡魔,也是瘟疫和災(zāi)難的制造者、傳播者。
奧伯爵的邪惡比德古拉更甚,他設(shè)計引誘哈特到他的住處以吸食哈特的血,雖屢次失手,但他不僅沒有放棄反倒計劃掀起更大的災(zāi)難,他的欲望不只是人類的血液,他將帶有瘟疫的老鼠散布到小鎮(zhèn)上,一時間,瘟疫爆發(fā),死傷無數(shù)。
盡管此時的吸血鬼還不具備我們熟知的超能力,但凡是奧伯爵所到之處即是災(zāi)難和死亡,這種直接而真實的視覺沖擊力帶給觀眾前所未有的恐懼感,而在表現(xiàn)主義的布景、構(gòu)圖和光影的烘托下,奧伯爵的狡詐狂暴更加凸顯。
《諾斯費拉圖》營造出了一種詩意的恐怖效果,它不僅是表現(xiàn)主義電影的巔峰,也是吸血鬼電影的后世范本。從此以后,吸血鬼這一銀幕形象開始被觀眾所接受,吸血鬼第一次取得了美學的勝利。
若說《諾斯費拉圖》將吸血鬼帶給銀幕,那么真正使吸血鬼成為潛伏在人們身邊的夢魘,讓吸血鬼進入大眾文化的,非好萊塢莫屬。
20年代,關(guān)于吸血鬼的影片只有《諾斯費拉圖》和《德古拉》兩部。進入到30年代,美國經(jīng)濟大衰退,“電影發(fā)行體系重用,一套兩晚,或,一晚兩套,的放映方式吸引觀眾,即一張票可以看兩部電影,這樣的模式促進了B級片的產(chǎn)生。
B級片的制作成本較低,片長較短,約70分鐘,既能盡量利用10分鐘一卷的電影膠片,又剛好符合好萊塢劇情片片長超過60分鐘的要求。”
30年代初,好萊塢拍攝了以《德古拉》和《弗蘭肯斯坦》為代表的幾部恐怖片,引發(fā)了觀眾的熱捧,一方面使環(huán)球公司經(jīng)濟狀況大為好轉(zhuǎn),另一方面也使更多公司開始關(guān)注恐怖片這一電影類型。
恐怖片迎來了黃金時代,以恐怖片為代表的B級片在好萊塢迅速被批量復(fù)制,而吸血鬼主題的恐怖片則更受歡迎。后來的事實證明,吸血鬼與好萊塢的電影工業(yè)完美匹配。
在黑白片時期,銀幕上的吸血鬼形象眾多,其中當屬由演員貝拉盧戈西貝演繹的德古拉伯爵最負盛名,這一形象出自1931年由陶德布朗寧導(dǎo)演的《德古拉》,這也是影史上第一部有聲恐怖片。
貝拉盧戈西飾演的吸血鬼德古拉伯爵繼承了小說《德古拉》中吸血鬼的儒雅氣質(zhì),摒棄了《諾斯費拉圖》中吸血鬼行尸走肉般的丑陋模樣,改寫了吸血鬼的恐怖銀幕形象。
高大健碩的身材,精致考究的服飾,而不管是身著燕尾服或高領(lǐng)斗篷,他的面龐總是儒雅冷峻,神色總是氣定神閑,加上得體的舉止言談,儼然一個彬彬有禮的歐洲紳士,德古拉的惡魔形象竟然變得極富智慧與魅力。
《德古拉》直截了當?shù)谋憩F(xiàn)恐懼,不夾雜任何喜劇性調(diào)劑,也不在結(jié)局設(shè)置反轉(zhuǎn)來推翻超自然元素,而德古拉的形象本身也為影片的恐怖氣氛造勢。
盡管外表高貴優(yōu)雅,他卻依舊是詭計多端,代表著邪惡與殺戮的吸血鬼。這樣的反差無形中使德古拉的戲劇動作更具張力,吸血鬼德古拉偽君子的形象昭然若揭。除此之外,德古拉這一形象為影片渲染了兩種更深層次的恐懼。
首先,德古拉作為一個看起來富有魅力的外來者,以虔誠的態(tài)度想要融入上流社會,但本質(zhì)上他不過是一個外來的獵食者,一個藏身于現(xiàn)代貴族社會中的邪惡化身,小心隱匿,伺機殺戮。
其次是對欲望壓抑的恐懼,當時的審查制度禁止任何直白的情色場面,但德古拉的吸血片段卻極具性暗示,影片不再直接表現(xiàn)以尖牙刺入脖頸的吸血過程,而是代之以斗篷遮面的鏡頭表示吸血,這充滿曖昧的動作像極了男女之間的親吻。男人渴望擁有德古拉吸引女人的魅力,而女人渴望成為德古拉的情人。
這樣的形象讓貝拉盧戈西一炮而紅,同時,德古拉的造型成為好萊塢經(jīng)典的恐怖銀幕形象,受到觀眾的擁護,于是,吸血鬼迅速融入到流行文化中去。
自30年代吸血鬼在好萊塢安家之后,全世界的影人紛紛注意到這個極具價值的角色,吸血鬼開始了漫漫的銀幕之旅。
英國、法國、意大利等許多國家拍攝了許多吸血鬼影片,但無論在哪個國度,吸血鬼形象在表現(xiàn)方式上都具有一定的約束性,大體上沒有突破由貝拉盧戈西塑造的吸血鬼形象。而此時的吸血鬼影片只聚焦于吸血鬼形象本身的娛樂價值上,對文化層面的關(guān)照甚少。
到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恐怖片格局被《驚魂記》所打破,怪物形象不再是銀幕的主流,吸血鬼在銀幕上變得無所適從。
于是,吸血鬼電影開始進行跨文化的嘗試,通過與不同邊緣文化結(jié)合做出了更多跨類型的嘗試。其中影響力比較大的《活死人之夜》是吸血鬼形象向僵尸形象過渡的一部成功之作,此后,由吸血鬼電影引申出的僵尸電影成為了好萊塢的另一個重要的類型電影。
但必須承認的是,對于觀眾來說,吸血鬼電影本身的吸引力遠遠大于由其引申出的亞類型影片的吸引力。吸血鬼作為美國大眾文化的重要角色,在不同的年代承載著不同的精神寄托,而以德古拉為代表的年代久遠的吸血鬼形象己經(jīng)無法滿足觀眾對于吸血鬼的幻想。
因此堪稱90年代吸血鬼影片巔峰之作的《驚情四百年》和《夜訪吸血鬼》應(yīng)運而生,新生代的吸血鬼形象再次走入大眾視野,重新掀起了吸血鬼影片的高潮。
30年代的吸血鬼影片仍屬于恐怖片的一個分支,而到了90年代,吸血鬼影片中的恐怖元素逐漸被剔除。為了更好地與大眾文化融合,各大公司熱衷于制造自己的“吸血明星”,因此,吸血鬼形象的塑造尤為重要。
這一時期的吸血鬼開始了由“鬼”到“人”的轉(zhuǎn)變,影片模糊了吸血鬼與人善惡對立的情感邊界,“鬼”的造型漸漸弱化,“人”的情感慢慢上升,“吸”的動作得到了更曖昧的渲染。
同時,“血”的顏色大大刺激著觀眾的感官,這為吸血鬼注入了新的活力,觀眾在吸血鬼身上看到了無限可能。《驚情四百年》和《夜訪吸血鬼》從兩個維度深入地挖掘了吸血鬼的形象。
《驚情四百年》自如地跨越了四百年的時空,將吸血鬼的傳說凝聚在一條敘事線上,巧妙地將一個死亡故事置換成一個追求真愛的哥特式浪漫愛情故事,使吸血鬼的形象具有了史詩般的宏大氣質(zhì)。
影片摒棄了由貝拉盧戈西塑造的經(jīng)典吸血鬼形象,由加里奧德曼飾演的德古拉經(jīng)歷了從老年到青年的轉(zhuǎn)變,但無論是身穿紅色披風的老年時期造型還是淺灰色燕尾服與墨鏡搭配的青年時期造型,德古拉伯爵看起來都與常人無異,加上整部影片的東方色調(diào),吸血鬼的造型變得神秘而浪漫。
影片將德古拉癡情的一面無限放大,他為主出征,九死一生歸來卻發(fā)現(xiàn)深愛的妻子已經(jīng)殉情,而神父告知他由于死因是自殺,妻子不能升入天堂得到救贖。
憤怒的德古拉拔劍刺向十字架,這是對上帝和信仰的背叛,而那汩汩的鮮血也象征了他的靈魂對肉身的背離,為愛,他甘愿變成為遭人唾棄的吸血鬼,苦苦守候四個世紀。片中德古拉的那句“我跨越時間的長河,只為找到你”也成為了癡男怨女們的愛情宣言。
而《夜訪吸血鬼》則從另一個視角窺視了吸血鬼的真實生活,影片改編自安妮賴斯的小說《吸血鬼編年史》,別出心裁的訪談模式讓觀眾第一次深入吸血鬼這個異類的內(nèi)心世界。
片中吸血鬼的造型突破了銀幕上固有的老套呆板的形象,吸血鬼不再是古老傳說中的惡魔,而是俊美性感的“吸血王子”,從此以后,好萊塢吸血鬼影片的形象塑造進入了新的階段。
影片中的兩位男性吸血鬼萊斯特和路易分別由湯姆克魯斯和布拉德皮特飾演,二人精致的面龐和優(yōu)雅的造型,美得仿佛從油畫中走出的貴族青年,萊斯特蒼白纖細,邪魅撩人,狠毒又桀鷲,輕佻又從容,帶著血色的驚艷,他像極了一個絕美的“吸血王子”,是無數(shù)女性觀眾心中的完美情人,吸血鬼的形象成為了消費主義社會的視覺消費對象和欲望載體。
而路易頹廢糾結(jié),憂郁陰沉,在地獄的邊緣堅守著人性,矛盾的自我認同讓他始終活在痛苦之中。他不甘淪為吸血鬼,因為對生命仍有敬意,他用動物的血代替人血維持生命,但卻再也無法變回人類。
后來他親手殺死了讓自己重生為吸血鬼的萊斯特,這帶有“弒父”意味的行為代表了路易的超我和本我始終在拉扯,他終究無法認同自己吸血鬼的身份。
作為一個吸血鬼,他是人類社會中的異類,他的尷尬處境,帶來的是無盡的孤獨,他不斷忍受著生理需求和道德要求的沖突帶來的心靈折磨,而這種折磨因永生而沒有盡頭,對路易來說,永生的詛咒讓他陷入了另一個深淵。
影片含蓄地暗示了萊斯特和路易之間的同性情感,路易的身體吸引著萊斯特,萊斯特渴望路易的陪伴,而路易因萊斯特的殘暴本性和對自己的不理解而離開他,當二人重逢之時,萊斯特的眼神中滿溢著永失我愛的絕望。
可以說,《夜訪吸血鬼》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吸血鬼世界,將吸血鬼影片推向了更深的維度,吸血鬼不再是冷血的殺人狂魔,反而開始具備了人性的溫暖。
從《夜訪吸血鬼》到《暮光之城》
關(guān)于吸血鬼的話題似乎總由小說引起,可以說,在吸血鬼電影史上,那些杰出的作品和經(jīng)典的形象無一例外均出自于文學作品中,例如德古拉、萊斯特、以及在本世紀初家喻戶曉的吸血鬼愛德華。
俊朗的吸血鬼愛德華來自斯蒂芬妮梅爾的小說《暮光之城》,2009年,《暮光之城》被改編為同名電影,在全球重新掀起了一波吸血鬼熱,吸血鬼題材的影視劇充斥著熒屏。
而被改造是吸血鬼的宿命,吸血鬼的銀幕形象被不斷追加新內(nèi)涵,愛德華自然也逃不過這樣的命運。導(dǎo)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觀眾“有意味地觀看”,吸血鬼形象不斷注入時代性因素。
在外形上,愛德華繼承了萊斯特的美貌,他的年齡定格在少年時期,高大挺拔的身材,白皙的皮膚,鮮紅的嘴唇,深邃的眼眸,愛德華的身體如同雕塑般精確。吸血鬼的形象已經(jīng)完全擺脫了銀幕怪物的影子,化身為完美偶像。
《暮光之城》也沒有再延續(xù)復(fù)雜、深刻、沉重的主題,而是聚焦于男女主人公愛德華和貝拉一波三折的愛情故事,又將吸血鬼與狼人的紛爭、青春校園生活以及喜劇元素納入其中。整個故事由女主人公貝拉娓娓道來,在細膩的女性視角下吸血鬼的形象被重新定義。
愛德華天性善良,是一個不吸食人血的“素食吸血鬼”,他對貝拉一見而鐘情,不惜以吸血鬼身份的曝光為代價去保護貝拉。
愛德華與貝拉的感情包含了所有青春少男少女戀愛的個中滋味,他們的愛情跨越種族卻堅貞不渝,許多吸血鬼影片中都有吸血鬼與人類的愛情描寫,但值得一提的是,愛德華與貝拉是第一對結(jié)成婚姻契約的。
愛德華的存在為我們提供了身份想象,人們對于擁有像愛德華一樣的神秘愛人的無盡想象被激發(fā)出來,盡管愛德華的身份是吸血鬼,但他已經(jīng)無限接近于人類,甚至比人類完美得多,那么擁有一個愛德華般的情人彷佛也近在咫尺了。
在漫長的吸血鬼電影史中,每一部具體影片中的吸血鬼形象都有所不同,可以說吸血鬼影片的發(fā)展史本身也是一部吸血鬼形象的變遷史。
但大體上說,20世紀90年代前的吸血鬼具有非常多的相似性,他們畏光、嗜血、獨居,大多以恐怖的形象示人。
在2000年前后的吸血鬼影片中,吸血鬼形象的表征得到了極大地豐富,這些共性被一一顛覆,吸血鬼的形象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巨大的轉(zhuǎn)換,由銀幕的恐怖怪物變?yōu)榱餍形幕拇匀恕N碜兊酶鼤r尚、現(xiàn)代了,已經(jīng)融入了我們的生活。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將吸血鬼到形象演變劃分為三個時期:
1931-1990,恐怖片時期的吸血鬼形象。“恐怖片的內(nèi)容和敘事是對日常生活的一種違背,但在無意識層次上,恐怖片暴露了日常生活中所隱藏的種種恐怖因素、如生存的威脅感,事件發(fā)生的不可預(yù)知性和意義的不充分性,以及死亡之謎,等等。當社會處于一個危機和考慮的時期,影壇往往會形成恐怖片風潮。”
30年代的美國正經(jīng)歷資本主義的經(jīng)濟危機,經(jīng)濟蕭條讓社會危機四伏,人心惶惶的同時也給電影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不小的沖擊。而此時吸血鬼形象的出現(xiàn)卻提振了原本低迷的好萊塢電影,貝拉盧戈西塑造的吸血鬼形象讓各大公司看到了恐怖片的價值,吸血鬼的形象帶動了恐怖片的發(fā)展。
1990-2008,后吸血鬼時代的吸血鬼形象。進入到90年代,世界電影產(chǎn)業(yè)蓬勃發(fā)展,好萊塢也對電影實業(yè)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以期將觀眾重新拉回影院。
此時的吸血鬼形象逐漸擺脫了恐怖惡魔的影子,他們開始融入人類的社會生活,面對生存局面的困境,發(fā)出極具哲學意味的思考。另一方面,電影技術(shù)的出現(xiàn)還原了人類對于吸血鬼的想象,模糊了現(xiàn)實與魔幻的邊界。
吸血鬼的形象己經(jīng)不再受制于恐怖片類型的限制,向更深的維度探索。2008-至今,消費時代下的吸血鬼形象。
進入21世紀,類型片的發(fā)展全面繁榮,為迎合大眾消費,好萊塢吸血鬼也在商業(yè)化的包裝下繼續(xù)走向與大眾時尚文化融合的路徑。
青春靚麗的偶像明星代替了恐怖怪異的傳統(tǒng)吸血鬼形象,他們不再作為恐怖元素出現(xiàn)在影片中,轉(zhuǎn)而在影片中談情說愛甚至匡扶正義。
吸血鬼的形象經(jīng)歷了由“非人”到“人”的巨大轉(zhuǎn)變,由暗黑恐怖變得時尚迷人。吸血鬼影片也不再是恐怖片的一個具體樣式,在吸血鬼形象的帶動下,吸血鬼影片變得包羅萬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