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區的電影巔峰在8、90年代,誕生了眾多類型經典影片,催生了許多影帝、影后。
香港也因此被譽為“東方好萊塢”,影片風行大中華、日韓、東南亞地區。
89、0后以及部分00后家里都曾買過不少碟片觀看。那個電影音樂的黃金年代,也被無數人懷念。
可步入2000年后,香港電影的發展可以說是斷崖式下滑。
真實原因是什么?
我總結了如下十一點。
一、“人才”斷檔。
大批幕后制作人,如編劇、影視后期制作、導演、配樂、小明星等“人才”,移民國外。
可不管是什么原因,我國也在日益強大,不說敢英超美,也在逐步接近,各種規則也在日益健全,人性化。又不是古代內戰,民不聊生,何至于“跑路”,甘愿去做他國的“二等公民”。要是真犯法了,想跑也跑不掉。
二、發展遇到了瓶頸。
新世紀后,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影視音樂作品都有大幅下滑。那是因為,前期發展迅猛,后期自然趨于平緩。
可不管什么,都需要創新。不創新,老是按老路子走,確實很難有大進步。老前輩們也老了,才思下降,也很正常。
而好萊塢之所以不衰竭,主要是因為特效大片震撼人心,帶來強烈的視覺觀感。這方面確實可以向他們學習。
三、盜版光碟的流行。
這確實方便人們,但打擊了電影片方制作人明星等人的收益。導致積極性下降,投資下降。
但矛盾的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電影的發展,臺前明星為人熟知,可以以不同方式“撈金”,但這打擊了幕后制作人的積極性。明星還有法子獲利,投資人很可能得虧錢。可是許多人都想通過同等內容,少花錢,一直是屢禁不止。直到家庭電腦普及,才逐步取締。
四、更注重看臉。
以前對大多數小人物演員來說,只要有實力,就能出頭。可人們畢竟是喜歡看臉的。
于是在好看的人中,挑選有實力的,這樣大家也能喜聞樂見。這也是8、90年代的黃金時期。
可后來出現了不少“繡花枕頭/大花瓶”,似乎只有好看的臉蛋,電影能好才怪。
內地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出現了許多數字演員,甚至摳圖明星,令人咋舌。最近這些年,有所好轉。
五、存在不少“關系戶”。
社會自古以來都是人情社會,已經富起的一波人以及老牌富人,更希望把錢投資在自個兒愿意投資的明星的影片上。這人情可能有親情、友情、愛情、奸情等等。
嚴重干擾了影片制作進程、內容質量,以至于不少導演也被牽著鼻子走 ,失去了自主性。
就拿近些年的香港女明星來說,沒幾個好看的,實力演技派更是屈指可數。
六、電影制作團體內部,分賬“不均”。
后來明星主角片酬占比越來越高,制作團隊其余成員難免感到不平。這也是幾乎所有樂隊,一旦火了后都會解散的重要原因。
七、濫用流量明星。
濫用流量明星,導致大部分投資都被刮走,導致影片質量越來越差,陷入了惡性循環。主要是市場慣的,像成龍李連杰等等極具實力演員片酬高沒人會說什么。可是演技平平的流量明星是高片酬,完全會使片方陷入被動。不過這些年好很多了,不再像以前那樣只要有名氣,就會有觀眾買賬。
八、普通人兜里緊了。
遇到過97金融危機,08金融風暴,這樣的大范圍事件,影響了國民經濟,兜里沒錢,自然不舍得把錢花在這上面。
九、有才者不愿再從事。
得利者功成身退,深藏功與名。只想品茗飲酒,俯瞰蕓蕓眾生。
也可能害怕拍的爛,侮辱前名,不過只見過圈錢的,很少見有這樣愛惜羽毛的。
十、審核稍微嚴了那么一點點。
稍微放一點,再多一點討論分析那么一下下。只要不明顯嚴重違法違規,適當地松那么一丟丟,會好一些。
不過也不要被那些個別胡說八道的家長所左右。
十一 、少了離奇鬼魅,殘忍兇殺,“濃情似火”的吸睛影片。這個雖然沒了,不過還是有道理的。
注:以上原因,由主及次。也許還有原因,歡迎補充。
那些亂找原因的,不過是怨天尤人、存心污蔑找個安慰自個兒的借口罷了。
有個很不解的問題,為什么清代李漁名著拍的電影居然可以在港臺地區上映。(小小聲明:只看過新聞介紹以及一點點預告,就果斷地退出了),不知你能不能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