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娛,最近忙著「文藝復興」。
國劇這邊,《甄嬛傳》被像素級觀劇。
《步步驚心》也上了熱搜。
國綜這邊,07屆快男靠真人秀成功再就業。
而甜心教主王心凌則憑舞臺,一躍成為「頂流」。
順帶掀起了一股臺灣偶像劇懷舊風潮。
從影視、綜藝到音樂,各式各樣的懷舊層出不窮,內娛的盡頭成了考古。
打開社交網站,仿佛穿越回了十幾年前。
是我們已經滄桑到,需要回頭咀嚼青春回憶的階段了嗎?
其實不然。
今天咱們就來分析一波這個現象。
就拿臺灣偶像劇來說。
對臺灣偶像劇的文藝復興,其實更像是觀眾受夠內娛偶像劇的折磨后,一種無奈的選擇。
當大家吐槽當今的偶像劇土、甜、尬,但又很上頭時,常說「有古早臺偶內味兒了」。
不難發現,「臺偶」已經成為一個形容詞。
這也恰恰說明了臺灣偶像劇足夠成功,足夠深入人心。
臺灣偶像劇在發展之初,是靠翻拍日本漫畫起步,以搶奪本土影視市場。
比如2001年紅遍亞洲的《流星花園》,就是翻拍自日本熱門少女漫畫《花樣男子》。
人物設定和劇情之經典,至今仍被稱為亞洲戀愛圣經。
這部劇在當時的平均收視率驚人。
直接把臺灣電視劇從言情階段,加速推進至偶像時代。
再后來臺偶逐漸創新,加入了本土特色。
收獲高收視的同時,也形成了一股鮮明的風格。
目前內地偶像劇所使用的人物故事設定,幾乎都能在早期臺灣偶像劇中找到原型。
比如《王子變青蛙》中的男主角單均昊,就是霸道總裁形象的鼻祖。
由王心凌的爆火而被大家回憶起的《微笑pasta》。
更是早早開創了「跟頂流談戀愛」這一頂級瑪麗蘇設定。
《流星花園》中的道明寺和花澤類,則奠定了溫柔男二、霸道男一的角色配置。
除此以外,還有冷漠學霸與傻白甜學渣設定的經典之作《惡作劇之吻》。
乖乖女與黑社會青年談戀愛的《斗魚》。
同一屋檐下談「姐弟戀」的《惡魔在身邊》。
以及講述歌手與制作人之間的感情糾葛的《海豚灣戀人》等等。
各種令人上頭的人設,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臺偶拍不出來的。
再搭配諸如失憶、虐戀、車禍、帶球跑、先婚后愛、追妻火葬場等極具感染力和標識度的情節,和俊男靚女當紅偶像的主演陣容。
臺偶迅速建立并完善了偶像劇市場,迎來黃金時代。
內地市場,看到了臺偶的成功以及搶占市場的潛力。
帶頭翻拍復刻,率先進行文藝復興。
比如讓楊冪爆火的《宮》,臺詞就似曾相識。
還有雷劇《一起來看流星雨》,也是想要復制《流星花園》的輝煌。
但問題就出在,內地市場只看到臺偶的成功,忽略了背后的問題。
摘掉情懷濾鏡再來看這些曾經爆火的臺偶,會發現它們本身的質量并不算上乘。
有的情節甚至相當荒謬,天雷滾滾。
就像街舞青春題材的臺偶《紫禁之巔》,貢獻了知名沙雕動圖「你們不要再打了」。
而《命中注定我愛你》則大打「擦邊球」,三番五次拿陳喬恩的身材博眼球。
往日很多橋段放在如今的社會文化環境下,變得漏洞百出,經不起推敲。
隨著審美慢慢成熟,觀眾也逐漸發現了臺偶里的問題。
比如道明寺的霸道,被美化成了「甜寵」。
實際上,扇杉菜耳光、粗暴對待的暴力行為無不在法律邊緣試探。
而曾被視為默默深情付出的全能學霸江直樹,在感情中擅長使用冷暴力。
女主角湘琴在戀愛關系中沒有底線地卑微忍讓,在如今也并不被提倡。
還有總是被歪曲成惡毒善妒的女二號,其實都是家世性格長相都很優越的女生。
隨著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也慢慢有人對「惡毒女二」這一刻板形象提出異議。
觀眾與時俱進,帶著思辨的眼光去重新審視臺偶。
與其說是上綱上線,不如說是通過二次解讀,延續了這些作品的生命力。但這些「貼心提醒」,在內地翻拍臺偶時都被忽略。
甚至去其精華取其糟粕,變得更土更雷人。
比如內地2018年還在翻拍的《流星花園》,直接喜提豆瓣評分3.3。
設定越改越雷,演技越演越沒。
F4的挑戰項目變成打橋牌,喜怒哀樂都在干瞪眼。
離譜的部分更離譜,經典橋段被瘋狂侮辱。
甚至有人看了想向《一起來看流星雨》道歉:罵早了。
低劣的「文藝復興」被觀眾搖頭拒絕。
《命中注定我愛你》曾以單集13.64的收視率拿下臺偶收視冠軍。
原劇引進內地后成績也十分亮眼。
而2020年內地翻拍版,在投機取巧地重復十幾年前陳舊的故事邏輯之外。
還把男女主被下藥設計的原劇情,魔改成了兩人酒后亂性。
主角人設一下變成了渣男和第三者。
觀眾看完直呼,要去重刷原版洗眼睛。
霸道總裁更是雷點重災區。
內地的霸道總裁,將初代霸總單均昊的修養直接扔掉,一心撲在一個「霸」字上。
油膩值直接拉滿,有些行為更是看得人想直接報警。
都2022年了,職場PUA還被當成霸總情趣,不尊重女性仍被美化成寵溺。
而臺偶女主角的倔強,來到內地水土不服,直接降格變成了杠精。
元氣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套路化的扮可愛。
形象刻板又單一,套路千篇一律且低能。
這導致內地翻拍臺偶的消息一旦出現就被強烈抵制,大家高呼「放過童年」。
別說超越了,內娛偶像劇逼著觀眾直接看原版。
同樣的問題也在發生在優質國劇上。
《甄嬛傳》后,一大波大女主劇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直到今天,大女主劇仍然泛濫成災。
然而,這樣的「文藝復興」的實質卻是創作層面的開倒車。
將大女主劇視為賺錢公式,將「大女主」扁平化為爽文主角,丟失了在劇本、表演層面的深層次打磨。
對于觀眾來說,與其冒著踩雷的風險,寧愿選擇重刷經典。
其他各式各樣的經典劇集不斷翻拍,本質上無非是炒冷飯。
消費著「文藝復興」的情懷,但只有噱頭,沒有質量。
拿金庸翻拍劇來講,為了喂觀眾一口冷飯。
有時不顧演員形象是否符合,甚至刻意使用古早版本中的演員再次出演。
當年TVB深受好評的《洗冤錄》也難逃情懷反噬。
內地翻拍成《新洗冤錄》后,評分口碑雙雙撲街。
觀眾帶著情懷而去,失望而歸。
當「情懷」成為流量密碼,內娛便開始瘋狂開倒車。
各式各樣的回憶殺和劇組重聚橋段屢試不爽,賺足觀眾的眼淚和感慨。
這一切雖然看似是在文藝復興,實則是一種惡性循環。
大環境之下,時間都用來懷舊。
新劇市場加速萎縮,讓內娛本就貧瘠的現狀雪上加霜。
一部部低質量翻拍大行其道,續集之后再出續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觀眾苦陳舊翻拍久矣。
甚至當一部茍延殘喘的劇宣布劇終,大家都會松一口氣。
沒有新的優質作品出現,不斷反芻消費情懷,時間久了必然導致觀眾逆反。
就像諸多打情懷牌的國綜,質量固守不前,環節設置同質化嚴重。
觀眾顯然也漸漸不再買賬,評分一季跌破一季。
比如《演員的誕生》,本想借由袁力促成一波《鐵齒銅牙紀曉嵐》的懷舊。
結果卻貢獻出了讓在場所有人都尷尬的環節。
章子怡和《我的父親母親》中的男演員的幾句尬聊,也讓有意設置的回憶殺失效。
誠然,回憶被時間鍍金變得夢幻美好。
曾經相對輕松自由的青春時代也令人懷念。
現實生活充滿壓力,回看過往的作品,在熟悉的劇情和演員身上能找回一些安定感。
但更實際的安全感其實依靠的是創新與前進。
觀眾的審美與時俱進,縱觀近期8分以上的內地劇,題材各異。
說明大家對于創新好劇的容納度并不低。
創作環境低迷,并不是寫出尷尬情節和弱智臺詞的萬能借口。
歷史意義上的意大利文藝復興,以舊文化為底創新前進,再造出新巔峰。
而如今內娛的文藝復興,只是在開倒車。
真正的文藝復興不能只復不興。
下坡路好走,但也有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