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朋朋 編輯 | 范志輝
如今,音樂行業正處在一個“短平快”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音樂人越來越多,主流視野里的好音樂卻越來越少,這是數字音樂持續的痛點。究根溯源,是優質的原創作品缺乏行業機制的認可和行之有效的曝光渠道。長此以往,無形中也對優質音樂人才華和作品造成了損耗。
近日,風華秋實攜手咪咕音樂正式啟動“火種計劃”原創音樂大賽。比賽邀請郝云、鄧柯等多位專業評委,輔以資金、宣傳、制作、發行等資源,為好音樂正名,助力優質原創走向主流視野。
那么,在音樂人扶持計劃扎堆的當下,“火種計劃”有何不同?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為何我們還需要專業評委?在流量熱歌霸屏的喧嘩中,如何才能讓優秀的音樂作品真正地走向市場?
每27秒一首新歌的時代
隨著音樂工業力的下沉,創作和發行門檻大大降低,音樂行業的生產力被快速釋放。
據《2021華語數字音樂白皮書》顯示,2021年,華語新歌總量達到114.5萬首,同比增長53.1%。這意味著,平均每27秒就會有一首新歌誕生,匯入數字音樂的大潮中。
對于多年來屢被唱衰的華語樂壇而言,這一數據也是喜憂參半。
好的一方面,華語樂壇擁有如此龐大的新歌規模,其中肯定不乏優質的原創音樂作品。但同時,由于如此龐大的新歌規模,聽眾能分配的注意力實際非常有限。而一旦新歌缺乏行之有效的制作、宣發等專業助推的力量,進入主流視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與之相應的是,短視頻將音樂行業帶入了“短平快”時代。27秒產出一首新歌,音樂像互聯網產品一樣生產和推廣,而預留的宣發時間卻只有15秒,絕大多數歌曲注定了永遠不被聽到的命運。
在“熱歌當道”的時代失焦處,許多原創音樂人為作品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是卻難以搭上流量的快車,缺乏變現渠道,甚至難以覆蓋歌曲的制作成本。如此一來,流量和渠道的門檻讓越來越多音樂人“高攀不起”,直接影響到音樂人的職業發展,甚至讓有才華的創作者被迫改行。
而在唱片時代,唱片公司擔任著音樂品質“把關人”的角色,遴選出更具生命力的好內容,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歌手,在樂迷和市場間建立了完整的商業模式。而要想克服“短平快”時代的弊病,同樣需要更多專業的“把關人”入局,在內容、市場和平臺之間形成良性循環,培育出好內容落地生根的土壤。
有人說,效率是美的天敵。這個時代音樂如野草般瘋狂生長,或許是時候點一把火,讓原創音樂涅槃重生了。
尋找華語樂壇下一顆火種
正是音樂市場的泥沙俱下,風華秋實聯合咪咕音樂發起的“火種計劃”才體現出其時代與行業的價值。
據悉,“火種計劃”旨在挖掘華語樂壇優質原創作品和才華橫溢創作者,而從其參賽要求、賽制規則、獎項設置來看,這次賽事也體現了極高的包容度、專業度。
無論是處在臺前的原創音樂人,還是居于幕后的詞曲作者、音樂制作人均可參與其中,覆蓋到臺前幕后的各類角色。不管是科班出身的學院派還是自學成才的靈感派,也都受到計劃的歡迎。
一句話,剔除了曲風、出身、年齡的限制,唯以才華和潛力為最高標準,這是對原創音樂人及其作品的至高誠意。
與許多扶持計劃不同的是,“火種計劃”還在努力破除收聽量至上的評價體系。
在初賽階段,由主辦方風華秋實與咪咕音樂的專業團隊集中試聽評審,遴選出30首作品進入復賽,同期試聽版本將以專題的形式在咪咕音樂上線展示,并在各大平臺以視頻、翻唱方式推廣。
在復賽階段,主辦方邀請到郝云、鄧柯擔任特邀評審團,同時邀請何天程、王鵬、武鵬飛、王曉東、五毒毒等多位明星制作人、音樂企劃、樂評人作為專業評審團,對復賽入圍的30首作品進行多維度考察、投票,票數前10名成為賽事最終入圍作品。
最重要的是,參賽的音樂人無需為收聽量或得票率煞費苦心,只需對自己的音樂夢想負責,其他交由主辦方即可。
初賽環節,參賽選手只需帶#火種計劃原創音樂大賽#的話題,通過微博或抖音發布參賽作品相關的短視頻,主辦方會為優秀的視頻提供“抖加”或“粉絲頭條”等流量加持。復賽環節,則由平臺方專題呈現的形式,來放大歌曲在樂迷群體和市場上的認知度。
而對于最終遴選出的優質作品,將由主辦方風華秋實全權負責制作、發行、推廣支持,上線含咪咕音樂在內的國內外16個主流音樂平臺,讓好歌曲被看到、聽到。
值得一提的是,“火種計劃”還為音樂人們提供了“收益分成+獎金”的收益模式,拓展了變現渠道。進入復賽后,哪怕沒有最終入圍,都可以額外獲得10%的收益分成,前三名的獎金更是高達20萬元、8萬元和6萬元,為好音樂提供了可持續的回報機制。
這些現金獎勵和宣傳扶持,其實也是“火種計劃”對于原創音樂給出的誠意。在這個浮躁的流量時代,選擇回歸音樂行業的作品導向,強調專業人士的把關和認可、破除唯流量論、收聽率至上的評價體系,顯得有些過于傳統,實則是匠心精神的復歸。
扶持音樂人和引導市場審美的雙向并舉,或許將尋找到華語樂壇的下一顆火種。
原創之火終將“燎原”
近期,線上演唱會越來越偏愛于懷舊。
當這些事件疊加在一起,究根問底,偶然和營銷的因素并不具有說服力。本質還是源于其職業生涯中積累的一批好作品,經過了時間的考驗后,在當下爆發出的傳播能量。
我們也看到,經過四年多的野蠻生長,流量熱歌也進入了疲軟期,粗制濫造的音樂也逐漸被市場摒棄。而縱覽2021年到現在走紅的熱歌,《漠河舞廳》、《孤勇者》、《這世界那么多人》等作品都兼具了熱度與口碑。資本也逐漸冷靜下來,不再一味地拼速度、追熱點,音樂行業也在呼吁品質的回歸。
內容為王的時代正在來臨。在強調內容的時代,不僅要保證好內容的持續輸出,還需要專業化的力量來負責把關、引領大眾,這樣才能在根源上終結“華語樂壇要完”的悲觀論調。換句話說,良性的原創創作生態由兩部分構成,孵化內容與引領市場。
這也是以“火種計劃”為代表的扶持計劃的價值所在。不設門檻,不看出身,不論風格,讓更多優質的原創作品和音樂人有機會得以涌現;而專業人士把關、豐厚獎勵和企制宣一條龍支持,也讓更多有潛質的原創音樂人更勇敢地追逐音樂夢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火種雖然微小,但只要被點燃,就可以讓世界炙熱,形成“燎原”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