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哋呢班打工仔
通街走糴直頭系壞腸胃
《半斤八兩》
《速度與激情》系列電影的男主角范·迪塞爾,把一個飆車狂徒包裝成一個重情重義的顧家大漢,戲里戲外都把那句“For Family”掛在嘴邊,于是被網友戲稱為家人俠。
很明顯這個家人俠是帶有貶義的,但家人俠三字本身在字面上是個好詞,畢竟顧家始終是一種美德。在影視圈,也確實有一些真正的家人俠,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為了家人,而不是像那位那樣用家人的名義來撈錢。
廣義上來講,混娛樂圈也是一份工作,都是為了“揾食”;但基本的欲求是賺錢養家,更高一點的則是為了揚名立萬。
因為娛樂圈是個充滿誘惑的名利場,所以真正可貴的是那些舍得抽身離去的,特別是巔峰時期激流勇退的。
那么,肯為了家庭放下名利或尊嚴的明星,才是真正的家人俠。
1992年,香港四大天王正式推出,周星馳屏霸香港電影票房榜,全港全年出品電影近300部。
正是香港娛樂事業最輝煌的巔峰時刻,曾經拿過8個年度電影票房冠軍的歌神許冠杰,卻選擇在這個時候宣布急流勇退,同時退出歌壇和影壇。
那個時候,影壇是雙周一成的天下,電影是周星馳無厘頭喜劇的時代,許冠杰的電影離開票房榜首已經8年了。
歌壇在進入四大天王時代之前,是譚詠麟和張國榮的雙雄爭霸,加上梅艷芳,霸占了十大中文金曲和十大勁歌金曲兩大音樂頒獎禮,所有最重大的獎項。
曾經許冠杰是寶麗金唱片的一哥,后來,譚詠麟憑借優異的唱片銷量成績和音樂頒獎禮上的高光表現,成為新的一哥。
許冠杰還是第一位在香港紅館開演唱會的歌手,可到了90年代,他的紅館演唱會紀錄頻頻被譚詠麟、張國榮等新巨星打破。比如,1989年,譚詠麟的《89浪漫演唱會》開了39場,張國榮的《告別樂壇演唱會》則連開了33場。
所以,許冠杰是因為過氣了而退出的嗎?
作為香港樂壇第一代歌神,許冠杰的聲勢還在,那年他的《光榮引退匯群星》告別晚會,半個樂壇的巨星到場,包括新晉的四大天王;之后他的《告別樂壇演唱會》,在紅館連開了42場。
1980年,許冠杰天價加盟新藝城,憑借《最佳拍檔》系列,成為新藝城頭號巨星。1986年,周潤發憑借《英雄本色》崛起,成為新藝城新一哥。1990年,新藝城結業,許冠杰的電影產量幾乎清零。
所以,無論在影壇還是歌壇,許冠杰都早已經接受了退居二線的現實。這個時候退出,其實是為了家人。
1971年,許冠杰在美國結婚,老婆琳寶·弗萊明是美國人;1976年和1978年,許冠杰的兩個混血兒子先后在香港出生。
1990年,14歲的大兒子許懷欣開始去美國讀書;1992年,小兒子許懷谷也14歲了,也要去美國上中學了。
所以,這時候許冠杰退出,就是為了照顧家庭,他就是一個真正的家人俠。
2004年,兩個兒子長大,許冠杰復出早已不屬于自己的香港歌壇,完全是因為熱愛。
1993年的《北京人在紐約》,是中國第一部全程在海外拍攝的電視劇,也是當年的一部經典爆款,劉歡演唱的主題曲《千萬次的問》紅遍大港南北。
馮小剛、姜文和王姬等主創,都火得一塌糊涂。
當初,選擇王姬做女主角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她是一個身在美國的北京人,正好符合劇情需要。
王姬70年代進入軍隊文工團,80年代初進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和宋丹丹、梁冠華等是同學;后來趕上80年代末的移民潮,王姬和文工團認識的老公一起放下鐵飯碗奔向美國尋夢。
拍《北京人在紐約》時,王姬剛進劇組幾周就被查出懷孕了,當時她已經有一個1歲多的女兒高麗雯。后來,二胎兒子在《北京人在紐約》開播前5天出生了,因為懷孕期間一直在拍戲,導致兒子1歲多時被查出是智力殘障。
憑借《北京人在紐約》,王姬獲得了金鷹獎最佳女主角獎;為了給兒子治病,王姬就決定借著當時的人氣回國拍戲賺錢,老公則留在美國做生意,照顧兒女。
之后的幾十年,王姬一直活躍在內地影視圈,拍了無數影視作品,也陸續拿了很多影視獎項,其實都是為了賺錢養家。
2011年,王姬的女兒高麗雯長大成人,參加選美比賽出道。入行之后,一直都是王姬用自己的資源帶著她,包括《危情營救》、《候鳥》等影片,都是兩母女共同參演的。
所以,王姬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母親,也是一位偉大的家人俠。
1985年,香港影壇最轟動的事件,就是老牌霸主邵氏電影宣布停產,不久還出售旗下院線,正式退出影壇爭霸。
在外界看來,是邵氏老板邵逸夫在影壇競爭中失利,改變策略,轉向電視圈發展,專注經營TVB。
【也是在這年,劉德華想向影壇發展,拒絕TVB的續約條件而被封殺。】
事實上,邵氏發生如此重大改變,根本原因是源自家庭,因為老板邵逸夫的三哥在那年3月去世了;已經78歲,體力依舊充沛的邵逸夫決定退居二線,成為家人俠。
此時邵氏宣布電影停產,如同古代帝王駕崩,守喪期間禁止娛樂。
【邵逸夫本身是很重情義的,原配夫人去世10年后,他才在90歲高齡迎娶第二任夫人方逸華。】
邵逸夫家里兄弟姐妹共6個,他是最小的老六,他和3個哥哥都從事電影行業;最早在上海起步,之后在南洋發家。
邵逸夫和三哥邵仁枚感情最好,他們1930年就在新加坡成立最早的邵氏兄弟公司,后來因為抗戰被迫關閉;1958年,兩人在香港重新創辦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開啟邵氏在香港影壇的霸業。
所以,邵氏電影前期的出品人多數寫邵仁枚,后來才寫邵逸夫。
邵仁枚不僅是邵逸夫合作近60年的創業伙伴,更是他一生最敬重的三哥,不僅感情深厚,而且為人老成持重,能平衡邵逸夫的獨斷專行,在邵氏的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曾經離巢的大導演李翰祥,就是他勸返邵氏的。
再加上邵逸夫的大哥、二哥,都已經在70年代先后去世,到1985年最后的三哥也離他而去了,對邵逸夫的打擊是很沉重的。
邵仁枚很早就開始做慈善,他的離世讓邵逸夫對自己的人生和事業都有了重新的思考;于是邵逸夫在1985年做出的重大決策中,除了邵氏電影停產,就是繼承三哥的遺志,開始大力搞慈善,目光投向祖國內地。
1985年,邵逸夫向中國保護敦煌壁畫工程和浙江大學分別捐款1000萬港元,同時開始在全國各地學校投資興建逸夫樓。
2014年邵逸夫去世,享年107歲。
此時,全國各地的逸夫樓已經將近3萬棟,累計投資超47億港元;邵逸夫對員工很小氣,做慈善卻很大方,其一生所有的慈善捐款超百億港元。
邵逸夫先生絕對是家人俠中之俠。
另外
著名表演藝術家田華,1950年《白毛女》喜兒的飾演者,2008年因家中4位親人患癌,80歲高齡的田華選擇復出拍戲;
倪萍曾是央視金牌主持人,還曾是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當初離開央視投身影視圈,就是為了給兒子治病;據說,倪萍曾經為求角色向導演下跪;
成龍洪金寶的師弟元彪,曾經的嘉禾三寶之一,在90年代后期也曾悄然隱退,也是為了照顧家庭,陪女兒去國外讀書。
這些前輩,都是值得尊敬的真正的家人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