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全球共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這兩次戰爭無疑為藝術創作帶來了大量素材,形成的電影作品多以軍人、戰爭為首要創作內容,因此在電影體系中可以歸到軍事、戰爭等影片類別。
美國對軍人形象的輸出與其政治文化背景有很大的關系,二戰時,與中國不同的是戰爭的硝煙并未燃到美國本土,加上美國在戰爭中獲得了大量的財富,因此戰爭結束后,美國一躍成為引領經濟、文化、時尚的超級大國,早于其他國家發展電影行業。
美國率先認識到輿論宣傳的重要性,而想要控制輿論宣傳,除了要有廣播新聞,還要有新興的電視、電影產業。美國的著名影評人勞倫斯·H·斯維德在《血膽和光榮:電影中的美國軍事形象》一書中曾指出,“好萊塢電影是最有利的軍方辯護媒體”。
自美國好萊塢成立之初,美軍就開始了與好萊塢的合作,至今約有百年歷史,好萊塢和美軍均看到了對方所帶來的利益,美國可以通過好萊塢對美軍的形象進行包裝和宣傳,而好萊塢可以利用美軍來拍攝關于軍事題材、戰爭題材的電影,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所以他們兩者的合作可以說是互惠互利。
迄今為止,美軍與好萊塢合作拍攝的影片大約有800多部,而這些電影無論票房高低,都已經為美軍樹立起了“神圣、民主、高大、自由”的形象,達到了最初合作的目的。
高大正義的“救世主”
美國在培養民眾價值觀念時,將美國人塑造成“救世主”的形象,在很多戰爭、科幻題材的電影作品中,當地球、人類處于絕境時,都是美國人、美軍承擔拯救世界的重任。
因此,在美國人的價值觀中,他們是被上帝選中拯救世界的人群,正是這樣的價值觀,決定了美軍對外“高大、正義”的形象,美國有意識地將“救世主”的形象“嵌入”到電影作品中,推廣至全世界。
二戰后,由于美國本土免受戰火的洗禮,成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在國際上有很強的影響力,同時他們不斷地通過媒體向世界展示自己強大、正義的形象。在好萊塢的影片中,美軍正義形象的影片有很多,如宣揚美軍人道主義的影片《拆彈部隊》《血戰鋼鋸嶺》等,這些影片富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
可以說,好萊塢將美軍的價值觀和美國的政治意志輸出至全世界,通過電影作品所塑造的美國大兵形象形成了強勢的視聽符號體系,影視文化作品在美國稱霸全球的戰略中,傳播作用與影響力有多大,可能難以統計。
但是,在意識形態領域,美國以影視作品為武器達到了在戰場上無法達到的目的。據抽樣調查顯示,青年人在業余時間觀看的影片中,美國戰爭大片占60%左右。這也間接折射出我國軍事題材電影作品還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亟待從創作理念、故事性、觀賞性等方面,建構我國軍事影視的獨特話語體系。
無所不能的超級英雄
愛國主義影片是美國戰爭題材影視作品的“主旋律”之一。好萊塢影片主要以盈利為主,急需準確的把握觀眾的喜好與需求,而面對美國的觀眾,美國電影也在不斷的衍生和創作更多類型的電影。
在好萊塢的電影中,有各式各樣的孤膽英雄,這些英雄在影片中成為了傳奇和神話。無論是以真實事件為背景,還是在虛擬的重大突發事件或災難性事件中,英雄總是能夠戰勝邪惡力量。
美國大兵們一次次深入虎穴,一次次絕處逢生,以超人般的毅力和勇氣,奇跡地完成使命并生存下來。典型代表作品如《美國隊長》中挽救國家和自己幸福的美國隊長史蒂夫、冬兵巴基等。
這些身懷絕技、本領超強的硬漢形象,不僅成為美國人心目中的英雄,同時也成為世界人民心中美國式的軍人代表。美國軍事題材電影中,主角皆是個人英雄主義的代表,他們有著豐富的知識,遇事沉著冷靜,具有高超的格斗能力,超強的忍耐力和必勝的決心及信念。
他們憑借著自身的能力,以一敵百,百戰百勝,在一次次地危難中化險為夷,取得勝利,世上沒有能難倒他們的事,正義終會戰勝邪惡。這些電影的角色是完美、全能的,即便有一些小缺點,也能成為角色本身的可愛之處。
視覺場面宏大,故事內容環環相扣,刺激著觀眾的腎上腺素,深深地被影片中的場面以及人物所吸引。
無處不在的保衛者
好萊塢與美軍是合作關系,美軍通過好萊塢來宣傳“高大正義”的軍人形象。所謂宣傳,控制輿論并不是政治說教或是記錄傳記才能達到的。
比如美國的宣傳方式,眾所周知好萊塢的電影產量極高,在很多的影片中,均有美軍露臉,或是主角,或是配角,哪怕是打醬油,美軍都在不斷刷新著自己的存在感,這樣的輸出方式讓人們對美軍產生一個固有印象——在美國,美軍“無處不在”,身邊隨時會有軍人保家衛國。
他們根本無需再為觀眾刻意拍攝或者播放枯燥的說教類宣傳片,僅僅是這些影片中樹立的美軍形象潛移默化地在這幾十年里便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好萊塢電影中,美軍的形象出現于各個領域,或是普通士兵,或是特種兵,亦或是情報人員,他們可能是已經退役的軍人,或是在職的軍人,這些人可能是住在隔壁的鄰居,也可能是親善的同事。
從當前的電影作品中來看,觀眾對美國的陸戰隊、CIA等組織機構都比較熟悉,他們出現在各種類型的電影中,除卻軍事題材和戰爭題材電影作品,在其他類型的電影中美軍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在科幻電影《變形金剛》系列,超級英雄系列的《美國隊長》《鋼鐵俠》《復仇者聯盟》等等。
而美軍的頻頻出鏡也彰顯了美國軍事大國的形象,實際上美國的這種做法已經將美軍塑造成一個極具代表性的視聽符號。在美國的電影作品中,美軍在其中占據了多大的比重很難統計,但值得肯定的是,美國在電影作品、在文化上的宣傳和在意識形態上的影響僅次于美軍在戰場上所取得的成就。
但在這些影片中,美軍的形象只是保衛者,而非最終決定勝負的救世主。
這是美國軍人形象在塑造時與我國不同的地方,保衛者代表著盡可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但是最終的結果不可掌控,也可能不盡人意,美軍不是一個可以掌管大局的決定性形象,真正決定大局的是個人式的超級英雄,這也是美軍隱藏自己真實目的的一種手段,讓自己不具有強勢的侵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