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影迷來說,王家衛這三個字就像重慶小面一樣,代表著一種味道,能挑動你的情緒。《花樣年華》是他最耐看的片子,講了兩個人之間的曖昧。王是上海人,能把氣氛烘托得十分好,這與他個人經歷有關。他從小跟著媽媽,媽媽喜歡打牌,帶他去看老電影,爸爸開夜總會,所以他對上海特別有感覺。這種感覺,華人電影里只有王家衛有。影片中的色彩、光線、女人的旗袍、音樂、臺詞都是艷麗的、浮華的,充滿了殖民地氣息的,連那種對前途的茫然都與張愛玲如出一轍,怪不得王家衛說,《花樣年華》就是我的《半生緣》。
影片中有兩個人始終未露面,蘇麗珍的丈夫,周慕云的太太。蘇丈夫年輕有為經常出差,周太太年輕貌美在酒店上班。影片中處處暗示,在蘇與周頻頻碰面的同時,另外的兩個人也一樣。于是,情愫暗生。蘇每天穿著精致的旗袍到樓下買面,身姿綽約,神情落寞。周每天在小面攤上吃云吞,慢條斯理,眼神寂寥。這是兩個人的獨自等待。他們在狹長的走廊里擦肩而過,沉悶壓抑的大提琴聲恰到好處地響起。
電影中臺詞很少,鏡頭就是語言。金庸講:四十歲后,不滯于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于無劍勝有劍之境。王家衛也大類于此。很多人吐槽王家衛拍戲沒劇本,王家衛不無得意地說:我自己就是劇本。有一次他讓演員翻譯I love you,演員翻譯成我愛你。王家衛說:你怎么可以這樣講呢,應該是“我已經很久沒有坐過摩托車了,也很久未試過這么接近一個人。雖然我知道這條路不是很遠,我也知道不久我就會下車。可是,這一分鐘,我覺得好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