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內娛掀起了一陣考古熱。
甜心教主炸裂回歸,周董演唱會線上重映。
還有今晚直播的「音樂教父」羅大佑、「冷門歌手」孫燕姿……一瞬間帶大家重返童年。
內娛的盡頭是考古,誠不欺我。
但究其本質,無非是資本抓住了當下人們對于內娛的失望,將懷舊復興重新推上輿論營銷。
其實,港圈也存在考古。
TVB的劇綜,同樣是很多人的情懷所在。
前些天,胡杏兒的一首《歲月如歌》,就讓不少網友夢回《沖上云霄》。
「當世事再沒完美,可遠在歲月如歌中找你」
而今天的TVB,雖然已經不復當年的榮光,但并沒有選擇躺平。
去年,它就曾炸出一檔神綜。
開分9.7,收官穩定在9.3。
還多次上了熱搜,引發無數網友熱議。
最近,第二季回歸,剛播兩集,豆瓣評分直接竄上了9.8!
魚叔今天就來和大家聊一聊——
《尋人記II》
這是一檔「尋人」的真人秀節目。
正如第一季的旁白所說:
「有人說人生就是營營役役,但有人覺得人生應該是尋尋覓覓?!?/p>
尋的,不是當下的熱門。
而是考古,——尋找八、九十年代的新聞主角。
跨越三十多年,看看他們現在過著怎樣的生活。
第一季中,最令人動容的,是「校草」一期。
去年還沖上了微博熱搜,引起無數網友的共鳴。
曾經的校草韋約瑟,如今是風度翩翩的大叔。
他本不愿再接受采訪。
但心中的執念,讓他重新回到鏡頭下。
當年,和自己一同接受采訪的,還有兩個摯友。
如今,二人皆已過世。
再度立于受訪的維多利亞港口,睹物思人,唏噓不已。
36年過去,相較當年的青澀,韋約瑟臉上多了歲月歷練的老成。
會考失利后,他拍過旅游廣告片,也做過空中服務員。
經歷了人生浮沉,目睹了好友離世。
對于人生無常,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無論何時都要珍惜當下,一如他當年會考失利后的豁達。
一份1985年的會考試卷,成為勾連回憶的線索。
看著有如天書的數學卷子,韋約翰也不禁笑了起來。
人還是當年的人,只是時過境遷。
跨越時空,尋到的,不僅是人。
每位主人公都經歷了,香港三十多年來的變遷。
通過他們的回憶,我們也尋到了香港發展的蛛絲馬跡。
比如「大家姐」一期,就展現了兩代人截然不同的兒童監護觀念。
大家姐小時候父母忙碌,需要長姐為母。
她挑起大梁,照顧弟弟妹妹的各項事宜。
有一幕,讓魚叔印象深刻。
她拉著兒子一同翻看當年的錄像帶。
大家姐突然發現,原來那時的自己還沒有灶臺高。
「我需要站在板凳上才能做飯」
而如今,育兒成了香港多數家庭的頭等大事。
大家姐自己也成為了全職媽媽,對孩子無微不至。
三十多年過去,大家姐仍然在照顧孩子。
好似什么都沒變,但心境已然不同。
《尋人記》的熱播在香港掀起了尋人熱潮。
這個想找小學同學,那個想找舊聞主角。
節目組也是壓力不小。
尋人未必如愿。
很多要尋找的舊人已經離世,空留遺憾。
因此,到了第二季,解說詞也做了俏皮的改動。
「人生就是尋尋覓覓,也有人覺得尋尋覓覓很費力氣」
「往往找不到,偶爾找到寶」
第一個主角,就是尋到的活寶。
安仔,資深被訪者。
早在1982年,他已經在新聞欄目火了一把。
有人說他白癡,有人說他太過精明。
他則說自己面懵心精。
由于他經常打電話向政府投訴,很多官員聽到他的名字就頭痛。
街坊四鄰對他也是又愛又恨。
尤其是附近菜場的商販。
做安仔的生意,假若你膽敢缺斤少兩,就死慘了。
連環電話打給市監局,輕則罰款,重則倒閉關門。
有人覺得安仔怪。
他任何時候都穿西裝打領帶,甚至在家里做飯時也一樣。
他自稱「特首」,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有人罵他傻。
因為他總是會買很多東西,是天生購物狂。
買面粉做小籠包,一買就是一整袋,50磅(約45斤);
肥皂也是一次買十幾塊;
沖水喝的橙子粉,至少12罐……
他說,這么買量足、價格劃算,在有錢時就要想到沒錢時的困難。
「當于有時思無時」
當年斤斤計較的安仔現在生活如何呢?
節目組做好了大海撈針的準備。
以前都是尋遍千山萬水才有線索。
但這次,安仔居然主動找上門來。
他似乎有什么訴求?
三十年未見,安仔蒼老了許多。
頭發已經快掉光,臉上也布滿皺紋。
但不變的,是精致體面的打扮。
新襯衫、皮鞋、襪子、領帶,甚至連吊牌都沒拆。
還有購物狂的本性。
如今安仔租住在兄長名下的村屋。
面積比舊屋大一倍,收藏空間也更多。
里面擺滿了他鐘愛的雙層巴士模型。
還涉足電子產品。
光是收音機就囤了足足60部。
家里還有10個冰箱,通通要上鎖防賊。
因為冰箱已經變成了藏寶箱。
里面塞滿了元貝、鮑魚、魚翅等高檔海貨。
安仔囤貨不僅是貪便宜、包配送,更多是因為興趣。
就像有的人喜歡買公仔、集郵票。
不過,安仔沒有工作,囤貨過日子的錢全靠政府補貼。
此外,他還有意外保險補償。
光是去年,他就因為跌傷獲賠四次。
他拍著胸脯保證,自己是真摔,從沒有詐騙。
「我是一個容易受傷的男人」
安仔說自己有原則。
第一,不犯法。
第二,不影響他人。
但這個容易受傷、有原則的男人,同時還有著一樣「大殺器」——
投訴。
安仔的記事簿上寫滿了政府高官的電話。
一遇到不滿的事,直接致電投訴。
就連歷任香港特首,都聽到過他的名字。
無論是違規停車還是亂丟垃圾,都逃不過他的法眼。
「事事關心,樣樣投訴」
安仔有一樣得意之作。
他曾把燒肉店投訴到關門。
原因是對方賣給他的肉分量不足。
不夸張地說,三十年前,安仔就是商販們的鬼見愁。
然而,如今再跟著他來到市場,情況卻截然不同。
安仔居然人見人愛。
雜貨攤奶奶熱心地送給他小菜。
肉鋪老板每次都會多給他一份。
當年很少有人理解安仔的行為。
不光商家不滿,其他鄰居也嫌他斤斤計較。
但,這種觀念現在逐漸發生了轉變。
2009年,香港海關開始對市場進行監管,關停了大批缺斤少兩的商販。
他們這才意識到,一直以來,安仔不過是在合法范圍內謀求應得的利益。
而且,當他們需要幫忙時,安仔總能伸出援手。
比如,遇到棘手衛生問題時,致信議員往往石沉大海,有關部門無人過問。
但安仔只需要一個電話,就能搬來視察的高官,很快解決問題。
商販們對安仔態度的轉變,見證了消費者維權意識的覺醒。
也折射出香港市井文化的變遷。
《尋人記》的立意可以用六個字概括:
大時代,小人物。
但,它從不過多評價時代的好與壞。
小人物的喜與悲,又何嘗不值得書寫呢?
說到底,《尋人記》尋找的,是人情味。
在安仔這一集中,節目組從一開始就鋪下了一個問題:
安仔為何主動聯系,他有什么訴求?
其實,跟隨鏡頭仔細打量安仔的住房,就可以窺探一二。
雖然他條理清晰邏輯縝密,有著諸多生活妙招,但實際上照顧自己很吃力。
由于大量囤貨,他的屋里雜亂不堪,很難收拾。
自從母親過世,他便獨自生活。
平日里沒有朋友,家里能坐的只有一把椅子。
安仔曾有一位好友,教會的梁牧師。
他是唯一懂安仔的人。
早年在訪談節目中,他便談過自己眼中的安仔。
安仔小時候因為發燒影響到腦部。
梁牧師認為,安仔的怪異源自從小的身體缺陷、生長環境。
屢屢遭受歧視,讓他形成很強的自卑感,對人不信任。
可惜,梁牧師早年移民澳洲,失去聯絡近三十年。
在節目組的努力聯絡下,終于替安仔找到了這位梁牧師。
兩人在網上再續前緣,安仔笑得很開心。
在每次尋人前,《尋人記》的節目組都會做足功課。
他們會找出每一期的舊新聞,整理大量的資料,做背景調研。
所以,在見面之前,他們就已經洞悉了安仔的個性、背景。
但《尋人記》并沒有采用全知視角進行敘述。
而是采用內焦點敘事的模式,把敘述權交給安仔。
我們也得以看到更多的真情流露。
從十幾歲起,安仔就開始治療精神疾病,可惜收效甚微。
醫生看他那么精明,以為是存心搗亂,不讓他看病。
于是,節目組幫他找到一名精神科醫師,上門診斷。
回憶起當年的不堪,安仔的眼里少見地泛起淚花。
同學的排擠、老師的誤解、街坊的歧視,都壓得他喘不過氣。
有怨報怨,有仇報仇,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
小事化大,往往源于別人歧視他,不回應他的訴求。
從他身上,可以看到與自閉癥患者相似的癥狀。
如今,安仔已經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期。
但,未必絕望。
和多數自閉癥患者一樣,身邊人的幫助也很重要。
就算你沒有打算成為他的知心朋友,起碼也可以放下有色眼鏡。
多一份包容,少一些謾罵。
過去幾十年來,安仔將自己藏在怪異、張狂的外殼下。
其實,他本質上就像自己所說的,是一個容易受傷的人。
人生尋尋覓覓,無非為了尋求認同,尋一個傾訴對象。
就像陳奕迅在《浮夸》里唱的:
「其實怕被忘記,至放大來演吧」
「夸張只因我很怕」
近幾年來,內娛綜藝的內卷程度嚴重到令人發指。
在這樣的時節,遇上《尋人記》是一種幸運。
沒有販賣焦慮,也沒有撕逼。
平和溫存的鏡頭,說盡了香港三十年滄桑變化中的人間百味。
其實又何止香港?
在心浮氣躁的世代,多一些停留與回首,往往能有意料之外的收獲。
不久前,譚Sir與氣球哥時隔十年再度相逢。
這場「世紀會面」,惹得無數網友感動淚目。
視頻播放量突破600萬。
還有2018年的紀錄片《夢與路》。
鏡頭對準了一眾逐漸被遺忘的過氣網紅。
龐麥郎、殺馬特、范雨素……
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小鎮青年的夢想。
但,媒體對流量的貪婪,是他們與明星夢之間難以逾越的天塹。
他們已然失去了流量的光環,成為媒體的棄子。
反觀今天的內娛考古,從某種程度上更像是一種情懷的煽動與營銷。
榨取熱點人物的流量,或許能讓節目竄上熱搜頭條。
但,引發的深入思考才彌足珍貴。
這樣的考古,才是一種對于當下最好的反饋。
它并非為流量而考,而是為時代而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