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東施效鼙?什么叫時過境遷?
什么叫被后浪拍死在沙灘上?
《我就是演員》給出了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答案。
12月12日,隨著《演員請就位》最后一期的直播落幕,《我就是演員》接連登臺。
原本以為節目導演會秉持著一以貫之的專業性,來規避掉《演員請就位》所遭受的口碑風波。
沒想到,這個師兄,師兄拿起了師弟的衣缽,玩起“幺蛾子”完全不落下風。
《我就是演員》
看完第一期,我最大的感觸就是:
這是知音故事會?不哭不是中國人?
由于開播前節目組臨時把曾國祥刪除,導致節目的剪輯混亂不堪,主持人嘉賓前言不搭后語,節目進程以跳躍式發展,連選手都沒有介紹,開局3分鐘就開始表演,莫名其妙的模糊大特寫更是暴露出粗劣的修補尷尬。
但這些我都忍了,可隨之而來的卻滿是節目組肉眼可見的熱搜欲望。
第一個表演的是李汶翰,他和陳楚生表演的劇目是《鹿鼎記》,作品呈現效果一塌糊涂,表演作罷之后立即遭受到于正的毒舌攻擊:
“能力實在太差了,如果你是唱跳高手,我覺得演戲就算了。”
毒舌過后,導師還指名張頌文與李汶翰輪次表演同一場戲。
結果可想而知,李汶翰連考題都沒明白,一番尬演就糊弄過去,而張頌文的精彩演繹讓李汶翰的尷尬幾乎沒有藏身之地。
結尾,李成儒老師又是一波鏗鏘有力的發言:能耐是餓出來的!
用小鮮肉開場,導師直接開噴,激化愛豆與演員之間的爭論,再加點“儒家點評”。
這劇本是不是很熟悉?
不僅是我,連彈幕都懷疑李汶翰拿了“陳宥維”的劇本,很難讓人不相信節目組這是在“致敬”對手,故意下達的一張“幺蛾子大賽”邀請函。
雖然都是“幺蛾子”比賽,但比起精心編排一場大戲的《演員請就位》,《我就是演員》采用了以量取勝的方式——讓演員自己開“演”。
第一場戲中,陳楚生的角色是康熙皇帝,結尾韋小寶被抓自己則哭的稀里嘩啦,而于正對此給出的評價是:
“皇帝淚流滿面,這是在那尬演嗎?”。
于正這句話就是本期的題眼,這個問題幾乎貫穿了整個第一期。
幾乎每個演員都要哭,含淚量過高。
第二上場的是王菲菲,表演的劇目是《受益人》中,柳巖邊卸妝邊自白的那一段。
作品的呈現先別提,在結尾可以明確的察覺到孫菲菲想哭但沒哭出來。
本以為王菲菲是淚腺不發達,但到了點評環節,我慌了:
短短十分鐘的對話,她哭了三次。
于正問她為何選擇表演,她說起自己年齡與當下環境的窘迫,委屈的哭了。
幾滴淚過后,同為女人的章子怡趕緊安慰并且扯開話題,開始談論演技方面的問題。
然而,當張頌文挑出毛病,指出王菲菲零碎的東西太多,小動作太多的時候。
王菲菲又哭了。
開始解釋自己是跳舞的,好動,所以動作比較多。
沒過半晌就哭了兩次,張頌文又開始安慰,帶頭鼓勵王菲菲,并且主動cue兩位導師趕緊做總結進行下一趴。
章子怡接下話茬,用一番鼓勵結束了話題,說出了那句萬年老餅:“我相信她是可以的”。
結果你猜怎么著。
她又哭了。
不管是說出自己的故事,還是被點評的委屈亦或是章子怡的鼓勵,短短10分鐘的對話,王菲菲哭了三次。
連彈幕都一臉黑人問號:
又哭????
送走淚眼婆娑的姐姐后,下一個是“脫口秀小王爺”王自健。
按理說換了一個大男人,咱就沒必要上苦情戲了吧。
結果我還是猜錯了。
王自健表演的是《我是余歡水》段落,劇目已經夠悲情了,王自健頂著畫好的黑眼圈,用一臉厭世的眼神貫穿了整場戲,結尾又哭了…
整體基調已經夠壓抑了。
點評環節,對于王自健的表演,導師幾乎都是圍繞著“王自健有經驗”為話術,對王自健曾患抑郁癥與被家暴的經歷毫不避諱,到了主持人總結,伊一終于帶出了題眼——
“你本人也曾經在痛苦的邊緣不斷徘徊過。”
回想王自健剛剛演的劇目,癌癥、被欺負、家庭苦情戲,再加上導師一個模板的點評,我恍然大明白:
原來都是為這一手做鋪墊呢。
伊一cue完王自健后,王自健欲迎還拒,一邊推脫一邊訴說起自己抑郁癥的過往,好友劉天池隨即接下話茬,情到深處不禁啜泣。
隨著故事的推進,情緒一再堆積,最終,王自健在眾目睽睽之下跑到臺下與劉天池擁抱、痛哭。
配合著悠揚沉重的音樂,我仿佛回到了《等著我》的節目現場,所有人哭成一團。
當然,我并不是在鄙夷王自健的真實性亦或是調侃抑郁癥。
而是這一趴里,從王自健表演劇目的選擇,到導師的發言,再到主持人主動提詞,王自健自述,熱淚擁抱…
一切都是編排好的劇本,一群人面對鏡頭按部就班的走完行程,為的只是消費人皆盡之的娛樂新聞,與王自健的痛苦過往,來換取一個熱搜,一個話題。
太假,太沒意思。
王自健哭完,又輪到潘斌龍。
潘斌龍的劇目是《親愛的》中張譯的那一段戲,毫無意外的,潘斌龍又哭了。
哭的撕心裂肺,鬼哭神嚎,甚至導演喊卡之后還久久沒有回神。
潘斌龍哭完導師哭,導師哭完觀眾哭,觀眾哭完演員哭。
這一刻節目全場達成了精神大統一,大家抱作一團,空氣中氤氳著蒸發的淚水,上一秒擁抱的王自健不僅感慨:
“是一個奇跡。”
到了點評環節,按照慣例潘斌龍開始講自己與兒子的過往,導師全文背誦《親愛的》幕后紀錄片。
可能是儲存量不足,這一趴沒人哭。
于是乎導師們講著講著就跑題了,明明說的是尋子話題,突然跳轉到喝酒。
章子怡趕緊爆料有一位演員因為酗酒不能對戲,于正:這種情況我見多了~,中間伊一還穿插了一段廣告。
還好,這一趴的話題量保住了。
第四位是許君聰與姜潮合作的《西游降魔篇》。
或許是因為這是喜劇,沒有人哭,所以這也成為第一期唯一一個被終止表演的劇目,下臺后許君聰極為憤慨的多次表示,如果讓他們演下去,接下來就會迎來反轉。
李誠儒直接跟他對線:要提高藝術的鑒賞能力,不要總盯著墻角。
許君聰趕緊對號入座:周星馳在我眼里不是墻角。
好了,“李誠儒疑似羞辱周星馳”的話題又安排上了,話題量達標,第一期完結~!
結語
2017年,作為國內第一檔演技類綜藝,藍臺播出的《演員的誕生》因其強大的常駐嘉賓陣容和即時表演的新奇設計,在當年一石激起千層浪。
借著章子怡、張國立、劉燁、宋丹丹的豪華常駐陣容與周一圍、劉敏濤等實力派選手,當然還有歐陽娜娜的那句“螞蟻競走十年了”,節目熱度持續高漲,收視率也是居高不下。
起初,這種演技類綜藝的方向是十分篤定的:
揭開影視幕后的神秘面紗,用專業的視角剖析表演,讓觀眾真切的觸摸到“演技”這一玄乎的都市傳說背后的刻度表,也扯開那些三流演員的遮羞布。
觀眾透過專業演員的解構初步了解演技,也借著評委對渾水摸魚的尬演加以抨擊,抒發了心中積蓄多年的不滿。
三年前,章子怡在臺下嚴詞厲色呵斥鮮肉的神情,我現在還記得。
后來,《演員的誕生》第二季更名為《我就是演員》,繼續著關于演技的考核探索,可第二季尚未結束,就被一個“小鮮肉”超了車——《演員請就位》。
配合著節目組跌宕起伏的情節編排與郭敬明的高度配合,《演員請就位》可以說是一出手就贏得滿堂“喝彩”,幾乎是用承包的方式霸占了熱搜,順利將《我就是演員》擠下神壇,到了第二季更是風頭無兩,點播率上一騎絕塵。
以至于當你在搜索框打上“演員”二字,序列第一的是《演員請就位》,而正統的祖師爺則被排到八百里開外。
然而,就像節目中郭敬明偷襲爾冬升一樣,《演員請就位》雖然成功了,但均是被各種“幺蛾子”話題助焰,所謂演技的探討只是工具,因此被網友怒而罵之,不講武德。
口碑相比第一季遭遇滑鐵盧。
本以為《我就是演員》會引以前車之鑒,沒想到節目上線后,他們吸取了前者的成功,玩的比前者更甚,幾乎每一個情節都暴露出急功近利的娛樂心態。
他們導師不哭,選手哭。
這檔綜藝的走偏,也成為國內演技類的最后絕唱。
而這,才是真正令人想哭的地方。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