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王心凌翻紅了。
短短1分鐘的《愛你》舞臺,刷屏全網。
多年前的音樂作品,屠榜各大平臺。
甚至帶動了一波臺灣偶像劇的「文藝復興」。
人們厭倦了近年來邏輯扭曲的大女主。
以及標榜清新甜美,實則充滿塑料感的工業糖精。
兜兜轉轉,扭頭回看,甜妹竟在青春回憶中。
年近四十的王心凌,還是那個「甜心教主」。
高馬尾、學生制服、招牌笑容,一切都仿佛沒有改變。
而香玉經過一番考古卻發現,事實并非如此。
也許,我們都誤解了王心凌。
王心凌和大洋彼岸的「小甜甜」布蘭妮有著相似的軌跡。
同為千禧年偶像。
也同樣困擾于家庭、戀情、事業……大起大落,幾經沉浮。
可以說,臺上的她們有多甜,臺下就有多「苦」。
正像《愛上查美樂》中的角色一樣,王心凌家世坎坷。
小學四年級時,父親就離家出走,再也沒有回來。
家里經濟壓力大,母親則患上了抑郁癥。
王心凌被迫早早懂事,5歲就開始學著照顧弟弟,高中生便開始闖蕩演藝圈。
也正因如此,后來她自我評價道「沒有很怕吃苦,因為小時候比較辛苦」。
這樣的成長環境,決定著王心凌并不如她的外表那樣柔弱。
她說自己有個很能抗的「大肩膀」。
經紀人也說,她的內在跟白凈瘦小的甜妹外表極其不搭調。
23歲時上《康熙來了》接受采訪,王心凌還因為不夠「甜妹」受到過言論攻擊。
論性格,王心凌也并不算熱情主動的那一型。
不管是節目上還是現實中,身邊人都會說她很沉默,很慢熱。
就像在《乘風破浪》中,別人在交談,她在刷碗。
因此經常有王心凌「黑臉」「耍大牌」的傳言。
過早承擔家庭重擔的人,長大后心里會渴望有人分擔,渴望被愛。
但不同于《微笑pasta》中的成曉詩,有一個和諧溫暖的大家庭。
現實中的王心凌,曾面臨父親利用其名聲經商,甚至卷入詐騙案的風波。
而王心凌的愛情,也完全不像她所演的甜妹那樣幸運。
《微笑pasta》中,男主角最嚴重的攻擊也就只有「大笨蛋」三個字。
但現實中,王心凌一次次遇人不淑,碰得遍體鱗傷。
事業巔峰期,遭男友范植偉家暴、劈腿。
分手也未能停止這段感情給她帶來的傷害。
2010年,范植偉曝出與王心凌的「親密照」,大談當年的私生活。
在八卦小報的渲染之下,漸漸發酵成了「初夜門」。
這對走甜美路線的王心凌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
無獨有偶,王心凌的另一位前任姚元浩也渣得如出一轍。
戀情曝光后,她背負著第三者的罵名很多年。
而姚元浩卻在關鍵時刻神隱。
王心凌只得獨自召開發布會,澄清自己并非插足他人戀情。
「我也曾被第三者狠狠地傷害過,所以我決不允許自己成為別人感情中的第三者。」
可這段戀情依然狼狽收場。
分手不到半年,網上突然出現了王心凌穿著內衣午睡的「私密照」。
對此,姚元浩承認是自己拍攝,但否認泄露。
反倒最終由王心凌出面發表了道歉聲明。
一次次被愛所傷,但她又好像真的偶像劇女主角一樣,迷信著愛的純粹。
認為愛就是無私奉獻和無限體諒,所以一次次選擇包容。
粉絲路人都不理解,一度恨鐵不成鋼。
家庭愛情都不順遂,好在還有事業。
可天不遂人愿,王心凌一度面臨毀容危機。
2011年拍攝《愛上查美樂》期間,查出顏面神經蜂窩性組織炎,一天打六支抗生素。
這種病的后遺癥就包括臉部組織松弛腫脹,并伴有疼痛。
也是后來王心凌越來越多次被質疑「臉垮了」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私密照」風波也導致王心凌路人緣受挫,事業遭遇重創。
期盼已久的出道十年小巨蛋演唱會被取消。
2017年在成都開個唱,門票甚至被黃牛以十元低價賤賣。
一時間,「王心凌過氣」的報道傳遍了網絡。
此后,王心凌參加過一些內地的節目,也拍過電影,但都沒有水花。
實體專輯沒落,臺偶也過了黃金期。
音樂一直在做,但作品沒有再像之前那樣破圈。
在憑借《乘風破浪3》翻紅之前,王心凌這個名字早已被許多人淡忘。
除了個人經歷之外,王心凌的演藝事業也始終在與「甜妹」一詞做著纏斗。
一開始,她的形象定位并非甜妹。
出道之初,公司想將王心凌打造成少男殺手。
所以在第一張專輯的MV中,王心凌長裙飄飄,時尚摩登地開跑車。
但因為公司定位失誤,造型跟實際年齡落差太大,加上新人時期初入行,每天要面對鋪天蓋地的質疑。
那時候的娛樂版面,全都是唱衰王心凌的負面反饋。
王心凌自己也覺得,衣服鞋子哪里感覺都不對,甚至陷入自我懷疑。
她說:「你不可能隨時隨地都在演一個人」。
直到《愛你》橫空出世,她覺得「一切都對了」。
當時的她并未刻意拗甜美人設。
只不過穿上校服,便感覺終于做回了自己。
「如果這個最像我的樣子大家還是沒這么喜歡,真的就是我不適合這個工作。」
頗有破釜沉舟的意味。
眾所周知,這次遵循本質的形象嘗試帶來了正相反饋。
《天國的嫁衣》《微笑pasta》收視喜人。
《愛你》《Honey》《彩虹的微笑》傳唱度驚人。
而后作品更是接連大爆,王心凌的事業如日中天。
但誰知好景不長,接下來的毀容和種種緋聞讓王心凌形象被毀。
加上年齡慢慢變大,不得不開始考慮轉型。
像楊丞琳和林依晨等很多同時期的甜妹一樣,王心凌也試圖顛覆「甜心教主」形象。
2012年,她在MV中首次嘗試半裸性感造型。
后來的專輯,從形象到內容,也都開始做出一反從前的嘗試。
但比起成功轉型的同時期甜妹,王心凌的轉型期顯得漫長且不溫不火。
也許就像她自己說的,「我不能硬成為一個不是自己的人,這才是本末倒置」。
眼見著她人一一脫殼,王心凌在2018年的專輯《CYNDILOVES2SING》,反而有點像放棄轉型的宣言。
有人聽完寫下評論:
「盡管有些殘酷,但這張專輯得到的褒獎也是它最大的局限:王心凌放棄了所有轉型的妄想,安守本分做出了一份足夠好聽的流行甜品。」
王心凌終于在甜心教主的安全區內落定,帶著一些認命的無奈。
但誰知,這種自我和解式的認命,反而埋下事業轉機的伏筆。
終于在四年后的如今,迎來了這次大爆。
殺回來的王心凌,讓我們再次看到了甜妹的市場。
如果把她的翻紅當做一種現象,不難發現其中的必然性。
首先當然是內娛「文藝復興」的大環境。
人們紛紛在這一年陷入對青春回憶的戀舊情懷當中。
《爸爸去哪兒》等古早綜藝、《甄嬛傳》等老國劇被翻出來,在玩梗中熱度不減。
微博熱搜榜
而以周杰倫為代表的中國臺灣偶像,則無時不刻不在強調著臺灣流行文化對內娛的影響。
多年前的演唱會重映,輕而易舉地成為全民參與的線上狂歡。
不僅如此,臺灣偶像劇的翻紅也早已有苗頭。
人們樂此不疲地,用今天的眼光重新去解讀臺偶中被埋沒的女二和被美化的女主。
在這樣的集體懷舊氛圍當中,王心凌的回歸無疑是又一個情感出口。
當然,情懷終究要靠實力托底。
在內娛擺爛、偶像塌房的反襯之下,古早藝人和作品顯得難能可貴。
王心凌出道第二年,演唱會開麥連續唱跳兩個多小時,汗如雨下。
放在如今真唱稀缺到動輒就上熱搜的內娛,簡直可以吹個天花亂墜。
但放在華語音樂的諸神時代,只是基操而已。
實際上,對于明星而言,扮演好自己的人設本來也是實力的一部分。
王心凌在「扮演甜妹」的層面上顯然是成功的。
即便在節目中只有1分鐘的演出片段,也能令觀眾感到十分的元氣感染力。
而在甜妹形象下,她可以做有血有肉的活人,并覺得舒適不違和。
不像如今的內娛偶像,人設全靠硬拗,只是個空殼。
當拽姐、真性情等人設標簽長期霸占著內娛流量密碼。
審美疲勞的人們便發覺,生活工作壓力之外,還是本能地喜歡甜美,想被治愈。
畢竟,真正的甜妹身上的元氣,本來就是一股實心力。
就像之前,王冰冰也曾因甜妹形象爆火。
甚至也遭遇私生活傳聞一度陷入「塌房」風波,似乎打破了很多人對她的清純濾鏡。
但實際上她清醒地表達過對爆紅的思考和自我和解。
正像生活與事業上幾度受挫的王心凌,千帆過盡后也可以淡然道:
「如果我八十歲還在拄著拐杖,還可以被叫做甜心奶奶,不是也蠻好的嗎。」
強大人格與甜妹人設之間的張力,反倒令她們的公眾形象立體鮮活。
歐美甜心布蘭妮,被渣男背刺,被親父限制人身自由,還要面對鋪天蓋地的網絡攻擊。
她也一度陷入精神崩潰。
這些經歷足以摧毀一個人,但布蘭妮和粉絲都未放棄。
經歷多年官司,布蘭妮終于重獲自由,開始新生活。
這種重創之后依然能振作的能量,讓人永遠愿意為她們保留一份喜愛。
說到底,一個值得被喜愛的甜妹,一定不止為我們帶來夢幻泡沫。
她更應該帶來一種激勵。
從不無苦澀的生活中,記取一絲珍貴的美好。
哪怕片刻,也讓人真的相信:
笑一笑,沒什么大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