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為何不看字幕就看不懂
時隔半年之后《長安十二時辰》終于開播,上線才兩天就被追捧為“年度最佳古裝劇”。除了攝影服化道與電影質感廣受好評之外,另一大“亮點”就是易烊千璽的臺詞功底。粉絲們表示大段大段半文半白的拗口臺詞,易烊千璽都能以原聲流暢出演,足以秒殺那些離開配音無法演戲的小鮮肉們。
然而,也有不少人認為由于臺詞包含大量典章制度公務名目等“科普”內容,演員未能充分理解領會,在斷句和節奏上不夠準確,情緒表達不充足。不僅聽起來像是在背課文,很多時候臺詞都難以聽清楚,不看字幕根本不知道在說什么。
有博主表示:“沒想到有一天我看國產劇也非要看字幕才行?!睂嶋H上,中國觀眾對于字幕的依賴由來已久,即便不是這樣高信息密度的臺詞,很多觀眾也離不開字幕的提示。字幕早已成為了國內影視劇的“標配”。然而,20年前的中國影視劇還普遍并未“標配”字幕,對于何以2000年之后中國的影視劇普遍字幕“加身”,說法不一。
一種說法是,遵照2012年實施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規定:公開出版發行的影視類錄像制品應當配備字幕。然而,國內影視劇的字幕大部分僅為臺詞字幕,并無臺詞以外其他聲效信息。而且,早在2012年以前,自帶字幕就已經成為行業慣例。另一種說法是,中國方言眾多且發音差異極大,2017年時普通話的普及率還僅有70%,字幕是為了照顧方言地區觀眾的理解需求。還有人認為漢語是視覺思維且閱讀效率高,所以字幕在幫助理解的同時并不會干擾觀看。
由于觀眾有字幕可看,演員的臺詞功底無論好壞都能蒙混過關,甚至原聲出演已成為一種奢侈,聲音作為演技的一部分早已無人在意。字幕的存在,也讓影視制作者對于現場錄音不用精益求精。同樣,《長安十二時辰》之所以將原著中大量的“硬知識”寫進臺詞,未對臺詞坐更多口語化的“軟化”,或許正是仗著“反正有字幕”,以至于人物成為了交代設定的工具。